小儿语补全文(方言词语汇释补遗)

【骭腿】

“骭”在通语中和“干部”的“干(幹)”同音,在陇西方言中和“干燥”的“干(乾)”同音。“骭腿”就是“小腿”。《说文》:“骭,骹也。”“骹,胫也。”段玉裁注:“胫,厀(膝)下也。”《广韵》:“骭,胫骨。”《淮南子》:“虽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无所概于志也。”《新唐书·南蛮传上》:“衣青布短袴,露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则白练束之。”通渭方言中把膝盖以下踝骨以上的小腿部位叫“骭腿”。

例句1:三娃子在二娃子的骭腿上掴了一棍,二娃子疼得赶紧抱着骭腿哭叫:“三娃子把我的骭腿打折(和“舌”同音)了。”

例句2:王老汉骭腿上的毛又多又长,像个野人一样。


【寒毛】

人体上的细毛叫“寒毛”。《晋书》:“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汁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宋·陈师道诗:“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红楼梦》:“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腰还壮呢!”

例句1:中国人身上的寒毛又稀又短,洋人身上的寒毛又多又长,有人说这证明中国人进化的历史比洋人悠久。

例句2:昨天晚上发白雨,一阵阵炸雷,把我吓得寒毛都奓起来了。


【尕大马细】

“尕大马细” 在陇西方言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和普遍,但笔者一直未能确定其用字并作出确切的解释。后来在马友肃先生的《定西方言杂谈》中看到了用字和解释,才算清楚。马老确定的用字是“尕大马稀”,解释是“各种各样、大小混杂”。按我老家的方言有尖团音之分的情况来看,用字作“尕大马细”更为准确。马老的解释当然是很正确的了。“尕”,小的意思,本《汇释》“尕”字条有解释。“马”有“大”的意思,如“马蜂”“马勺”。《本草纲目》:“俗称大为马。”章炳麟《新方言》:“古人于大物辄冠以马字……今淮南、山东谓大枣为马枣,广东谓大豆为马豆。通言谓大蚁为马蚁。”“细”“小”同义。“尕大马细”表示物品大小不一,种类繁杂,小的、大的,大的、小的,混在一起,不可名状,一言一蔽之曰“尕大马细”。

例句1:今天到超市买了些日用百货,尕大马细地装了一大提包。

例句2:你休嫌我的这点园园小,今年种下的东西自己吃不了,尕大马细地卖了两三千块钱哩。


【亲房】

同姓同宗九族以内的近房亲属叫“亲房”,《儒林外史》:“牛相公,你这位令叔祖可是亲房的?一向他老人家在这里,不见你相公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论起来,总是你伯父穷之过,要是有了十万八万的家当,不要说是自己的亲房,只怕那边远房的也争着要承继呢。”九族以外的远房房亲叫“伙子里”(有些小村庄同姓同宗的人很少,常常是住着五杂六姓的人,遇到哪家有事,各家齐力帮助,作用如同“伙子里”,因此有些地方把不同姓的邻居也称“伙子里”)。

例句1:通渭县什川一带有好些较大的村庄是清一色的陈家人,各村中有一部分是亲房,大部分是伙子里。

例句2:农村中过红白喜事时,亲房要以东家的身份担当其事,作为“一家子”来看待。


【先人】

“先人”泛指“祖先”。《尚书》:“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孔传:“言汝所亲知殷先世有册书典籍。”葛洪《抱朴子》:“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韩愈《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

例句1:从二月二到清明,亲房户内的人都要择定吉日,去给先人上坟。

例句2:你干的这一号事,真是亏了八辈子的先人。

“先人”又专指“亡父”。《史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醒世恒言》:“(许武)”分付两个兄弟:‘在家躬耕力学,一如我在家之时,不可懈惰废业,有负先人遗训。’”王实甫《西厢记》:“(张君瑞)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例句1:先人一辈子经历了两次大饥荒,终于还是饿死了。

例句2:这间房子还是先人给我留下的。

陇西方言中“先人”也指“在世的父母”。如说“这娃五伦不入,没有一点礼貌,你先人是怎么教养你的?”

通渭方言中“先人”有时也反其义作为詈词来斥责孩子。如“养下的这他先人只害人哩。”“我的先人,你咋这么难伺候?”陇西方言词语汇释


【脚户】

“脚户”是赶牲口供人雇用专搞驮运的人。《醒世姻缘传》:“众脚户说道:‘这头口闲一日就空吃草料,谁人包认?’”贺敬之等《惯匪周子山》:“我装成一个脚户,吆上牲灵,我就到白地去。”

例句1:上世纪50年代以前,通渭的大商户都是雇上脚户赶着牲口到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去做生意。

例句2:现在交通十分便利,年轻人没见过出门上路骑牲口、用牲口驮行李的事情了,当然不知道脚户了。


【㔍】

“㔍”,《蜀语》中“音扎”,在通渭方言中和“砟”同音,是“把东西用刀剁碎”的意思,如“㔍丸子”“㔍葱末”……通常又写作“砟丸子”“砟葱末”,其实本字当为“㔍。”《蜀语》:“碎切曰㔍。”“砟”的意思在于“用刀猛力砍断”,而“㔍”的意思在于“用刀把东西剁碎”。

例句1:奶奶先把牛肉㔍成碎末,又㔍了陇西方言词语汇释些姜末、葱末和白萝卜,放上调料,拌成馅子准备包饺子。

例句2:丸子还是用刀㔍下的肉做的好吃,现在用绞肉机绞的肉做的丸子不好吃。


【缏】

1、“缏”和“辫”同音。把毛线、麻、草等编成辫子状叫“缏”。《说文》:“缏,交枲也。”段玉裁注:“谓以枲(麻)二股交缏之也。交丝为辫,交枲为缏。”

例句1:以前农民系裤子很少有人用皮带,多是用毛线缏成的带子,叫“系腰儿”。

例句2:通渭县的农民都会用麦秆缏草帽缏子,叫“掐缏子”。

2、“缏”和“偏”的声、韵母相同,阳平。“缏”是用针缝合,或指把两条边对合缝起来。《说文》:“缏,緁衣也。”朱骏声通训定声:“缝缉其边曰缏。”王筠句读:“交两幅之边,对合缝之。”

例句1:书包带子断了,奶奶缏了一根布带子缝上,比原来的带子还好。

例句2:衣服上不小心划了一道口子,赶紧用对针儿缏住了。

3、“缏”和“扁”同音。把袖子、裤腿提起并且捲起来叫“缏”。《集韵》:“缏,褰衣。”

例句1:通渭方言把“撸起袖子加油干”说“缏起袖子加油干”。

例句2:下了一阵白雨,沟里有山水,过路的人都把裤子缏到半骭腿蹅过去了。

小儿语补全文(方言词语汇释补遗)(1)

2019年4月初 陈晋老师和石锡铭合影

作者简介:陈晋,年过八旬,甘肃通渭人,原陇西师范副校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