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感谢信一个感人的故事)

编者按:这封感谢信,是曼昔茶场肖红梅副书记在联欢会上宣读的。讲述了几位北京知青持续多年,默默支持老职工子女读书的故事。三位战友至今不希望披露自己的名字。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这是一种营养,一种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常存感恩之心的营养。年轻人流行“心灵鸡汤”的词汇,用以指代有益成长的文章。这封感谢信,也是我们的“心灵鸡汤”。

2013年10月29日的今天,我们相聚在曼昔茶场,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们见到了从北京、上海、重庆、昆明四地赶来参加相聚的知青朋友们,大家举杯相祝,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无比激动。

三十年前,你们惜别故乡,远赴云南,放下的是对亲人和故乡的牵挂和留恋。从那一刻起,你们开始踏上了人生的征程,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考验。8年农场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历历在目,有多少辛酸让我们难忘,更有多少你们的真情让我们留恋,这都是我们一生值得永远珍藏的记忆。

每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感谢信一个感人的故事)(1)

曼昔茶场肖红梅副书记和老知青陈太愚在会场上

特别有三位北京知青及家人,从2008年至今6年来,从不间断地在资金上资助我场职工杨玉琼姐妹俩的小孩读书。今年俩小孩都已初中毕业,上了中专。今天,在这相聚的特殊日子里,杨玉琼女士代表她的母亲李菊芳及家人向三位知青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给予的来自精神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支持。这三位知青一再告诉我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一件小事,这更让我感动。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会永远珍藏这份友谊,努力工作,教育好子女,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再次感谢三位知青及家人,祝好人一生平安,祝知青朋友们旅途愉快。

2013年10月29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