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

解读曹丕系列(3)

曹丕是一位文人,一位文学造诣极高的文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权利欲望很强的政治家。曹丕明白,他无法拥有像父亲曹操那样的威望与资历,不能以一人之力随意摆布朝局,但对于集权的渴望,让他不甘心做一位垂拱而治的清闲君主。经过苦心研究秦汉以来朝堂各部门的权利制约关系,影响后世数百年的三省制,在他手上开始初具雏形。

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1)

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当然,在曹丕时期,他们都还不是这个名字。

尚书,曹丕时称尚书台,两汉时即已设立。曹丕进一步提高尚书台的管辖范围,扩充尚书机构,使其真正成为处理全国事务的实权机构。我们前面说过,宰相三公负责裁定军国大事,交给皇帝审批,而全国各地的奏报是直接送去宰相府吗?当然不是。各州郡征镇的奏报要先送到尚书台,由尚书台业务对口的各曹尚书整理,再送给宰相。如果遇到皇帝特别交代或者特别重大的事情,尚书台会直接递给皇帝,这样一来,宰相府想隐瞒什么,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宰相府往往设在外城,尚书台就在皇城边,一有风吹草动,皇帝基本可以第一时间获悉。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副职左、右仆射各一人。曹丕以心腹桓阶、陈群、司马懿为尚书台长官,就是要牢牢把握住这个部门。

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2)

中书,顾名思义就是负责起草、颁布皇帝诏书的部门,可以说是皇帝的文字秘书。中书虽然级别不高,但因为是皇帝的笔杆子,他们对皇帝的真实想法往往摸得最透,也最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每当皇帝驾崩、新帝未立的真空期,他们还负责一项一笔定乾坤的工作——写遗诏。曹丕之前,中书隶属尚书台,是尚书一曹,深谙权利制衡之道的曹丕当然不愿看到尚书一家独大。尚书台虽然暂时都是自己人,可是亲密归亲密,制度是制度,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不应以暂时的个人关系混淆长久的制度建设。曹丕将中书独立为省,并同时设置中书监、中书令两名长官,以资历较浅的刘放、孙资分别担任。

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3)

门下,比较复杂,曹丕时并没有这个独立部门,不过后世门下省的主要官位和职能在曹丕手上基本定型,包括侍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侍中,形象点说,类似于皇帝的高级顾问兼大秘,不具体分管业务,也不属于谁管。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是接触皇帝最多的臣子,皇帝一般的正经事,他们都会跟着。所以侍中也常常作为皇帝亲信臣子的加官,成为内廷向外朝传递信息的第一人。黄门侍郎位次低于侍中,职能与之类似。通过侍中(黄门侍郎)—中书—尚书这一体系,就有效建立起了内廷—皇城—国政的紧密联系。

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4)

曹丕深鉴于东汉以来宦官外戚斗争之害,想在立国之初即铲除此顽疾。宦官、外戚(或者说后权),实际上都是皇权的延伸,但经过东汉一朝,宦官集体的形象实在太差,用他们代言不仅无益,反而会损害皇权的名声,而外戚却往往吃着皇家的粮,帮着世家做事。说来也怪,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政权里,国力最昌盛的汉、唐、明三个朝代,无一不是存在严重的宦官、后权干政现象,颇为值得玩味。

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5)

曹丕将东汉时权重一时的中常侍一职废除,改为散骑常侍,将皇帝的贴身宦官小黄门改为散骑侍郎,定员各四人,均用文臣担任,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同时下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无功不得封爵。宦官、外戚一锅端,嗯,听起来就很开心。

曹丕对魏国的奉献(君主集权的美梦)(6)

一系列操作之下,曹丕掌控全国政事的体制基本构建完成,皇权高高在上,三省与相权相互制衡,宦官与外戚统统靠边,立朝之初对未来政权走向的规划蓝图,无限美好。

了却自己心中大事的曹丕,还要继续思考另外一拨人的诉求,那就是世家大族。而一个触动中国历史更深的制度,也即将宣告降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