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青年人生的影响(沟通需要换位思考)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最初发表于1927年12月17日《语丝》,后收入《三闲集》,是鲁迅在广州时期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通读下来的感受:像是鲁迅带着你,进入他在广州的生活,有工作的日常,生活的日常,被期刊杂志编辑催着要呐喊的日常,被造访青年要求表态和发声的日常,被迫看不着重点的长信的日常等等。

鲁迅在1927年给章廷谦的信中说过:

“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了。”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很多的描述,除了表达自己这个时期的思想情况和社会感悟之外,还展示了真实的“自己”,我们能够从鲁迅对广州方言的描述,广州的颜色、杨桃、花果的描述,以及钟楼上老鼠乱窜的生活场景的描述中,感受到鲁迅真切地生活在广州这个场域当中,有种特别接地气的真实。我们在平常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贴近生活的具象化的场景描述,以此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01 钟楼在哪里?先来个羊城掠影吧

清末科举废止后,广东贡院旧址创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在明远楼南面、原先贡院仪门、龙门一带建起了一片校舍,钟楼、东堂、西堂等。现在,东堂、西堂都已不在,只留下标志性的建筑:钟楼。是国立中山大学最初的办公楼,亦是中山大学校徽的标志性图案。

鲁迅对青年人生的影响(沟通需要换位思考)(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钟楼始建于1906年,这是一座仿罗马古典式砖木结构建筑,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正中高耸方柱形钟楼,后半部分为一层。正面看去似“山”字造形。这是一座新式学堂,很明显是西式楼房的造型,由传统的中式改为西式,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心态,新式教育嘛,就得用新式建筑来承载,不管是办学还是造型。

鲁迅对青年人生的影响(沟通需要换位思考)(2)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7年1月,鲁迅来到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钟楼住过三个月的时间。

1959年10月1日,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就是这座鲁迅曾经居住过的钟楼。“钟楼”在鲁迅生命中已被凝缩成广东的指代符号,某种程度上成了鲁迅与广东的联系载体。

对于鲁迅的解读在不同时期有其特点:

70年代前,鲁迅被高度政治化和工具化,形象解读方面主要是政治解读。80年代后,逐渐淡化了政治性和工具性,解读方式变成了历史解读。21世纪以来,不断强调人文精神与文化多元,解读就变成了文化解读,更多展现回归到真实中的鲁迅,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鲁迅,是具象的、生活化的鲁迅。对于Z时代的青年们,对于鲁迅的解读,当然也需要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生活。

鲁迅对青年人生的影响(沟通需要换位思考)(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仅4个多月,在钟楼住了3个多月,1927年4月即辞职,当年9月底离开广州前往上海。鲁迅在广州的时间虽短,但在此期间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写下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作为一名头条的创作者,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创作速度和作品整理能力,和鲁迅比起来,简直就是不值一提啊!

鲁迅对青年人生的影响(沟通需要换位思考)(4)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中山大学里的大忙人”

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一职,工作很繁忙,除了教职、政务工作之外,还应邀演讲,这些演讲很多是给那些希望跟着鲁迅一起呐喊的进步青年和社会力量做的。还有那些满怀革命激情,热爱他尊重他,远道迎接、赠送革命刊物的革命青年们。

说到日常的繁忙,鲁迅说自己还要回复一些说不到重点的长信。

“现在想起那时的辩论来,人是多么和有限的生命开着玩笑呵。然而那时却并无怨尤,只有一事觉得颇为变得特别:对于收到的长信渐渐有些仇视了。这种长信,本是常常收到的,一向并不为奇。但这时竟渐嫌其长,如果看完一张,还未说出本意,便觉得烦厌。有时见熟人在旁,就托付他,请他看后告诉我信中的主旨。”“不。‘反革命’太重,应该说是 ‘不革命’ 的。然而还太重。其实是,写长信,不过是吃得太闲空罢了。”

看了这段叙述,让我想到,如今在职场当中,很多人是如何处理这样的沟通场景的呢?

向他人请教,询问建议,这些本就是麻烦别人的事,还不能站到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你也换位思考一下,想想人家在收到你的请求时,看到你洋洋洒洒,不着重点的内容,还要帮你提炼重点,归纳来意,给你做方案,为你重塑结构......问一下自己,你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呢?

在时间如此宝贵的今天,你还是这样任性地沟通,那么得不到别人的有效反馈,也只能怪你自己了。真的应该去上一场职场有效沟通课程啦。

鲁迅对青年人生的影响(沟通需要换位思考)(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对鲁迅来说不平凡的1927

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回忆一下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你就能够感受到,还记得当年背了很多这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吧,真是一件挨着一件:

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马日事变、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对鲁迅来说,1927年也是重要的历史时期,他离开厦门大学,“抱着和爱而一类的梦”即“寻求新的生命”来到广州。可事实与理想有很大差距,到广州后不久,鲁迅发现在这“革命的策源地”旧势力依然存在,革命?只是暂时性地“奉旨革命”。

“我于广州无爱憎,因而也就无欣戚,无褒贬。”鲁迅的这句话并不是随便说说。他敏感地觉察到此时的广州,暗流涌动和复杂局面。

鲁迅在广州时,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进步青年,还会指导青年进行木刻板画创作。在面对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被逮捕、被残杀时,鲁迅的心情是沉重的。

鲁迅对青年的态度也产生了变化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三闲集·序言》

“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 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在广州的“四·一五”大屠杀之前,有不少人都自称是共产党人,但在事变之后,有的就变节投降了。对于真假革命者,文中也写到,“只有若干已经 ‘正法’ 的人们,至今不听见有人鸣冤或冤鬼诉苦,想来一定是真的共产党罢。至于有一些,则一时虽然从一方面得了这样的谥号,但后来两方面相见,杯酒言欢,就明白先前都是误解,其实是本来可以合作的。”

鲁迅离开了中山大学,搬离了钟楼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立即策应,于4月15日发动反革命政变。鲁迅早已看透了中山大学反动当局所谓“革新”的阴谋和骗局,坚决不与其合作。

他在致友人信里说:“这里的情形,难免要变成厦大,硬直者逐,改革者开除。而且据我看来,或者会比不上厦大⋯⋯我已于上星期四辞去一切职务,脱离中大了⋯⋯前几天也颇有流言,正如去年夏天我在北京一样。哈哈,真是天下老鸦一般黑哉!”

“现在他们还在挽留我,当然无效,我是不走回头路的。”

是啊,看清了真相的鲁迅,当然不会妥协和让步!

读了一些鲁迅的文章之后,觉得: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不管是文章中呈现出的时空感,画面感,还是将情感沉浸入场景,气氛的烘托与营造,都有特别之处,你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你写作技能提升的好教材来研读!

好啦,今天的走近鲁迅时间的《在钟楼上》就和你共读到这里。我是@嘚瑟小仙女,关注我,持续输出,与你分享,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