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青岛的海信周厚健(海信主动回应了几个敏感问题)

距离2022年8月年满65周岁还有几个月,周厚健选择了提前退休。

3月13日一早,海信集团官方微信推送消息《周厚健先生退休》,低调中,这家千亿级家电巨头完成了换帅。

生长在青岛的海信周厚健(海信主动回应了几个敏感问题)(1)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其实,3月12日晚,众多海信员工在朋友圈分享“周董,九万海信人感谢您”海报。

从1982年加入海信,到2022年3月退休,周厚健在海信工作了40年。

40年间,周厚健见证了海信由一家地方家电小厂,逐步成长为业务涵盖白电、显示、智能交通等多个市场,旗下有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等多个上市平台的大型集团,而且很多决策和布局都来自于他本人。

按照海信官方说法,周厚健服务海信40年,执掌海信30年,为海信家底攒下了“五件宝”。

生长在青岛的海信周厚健(海信主动回应了几个敏感问题)(2)

透过这则官方消息,海信对管理层股权是否保留、是否退而不休等敏感话题都进行了回应。

总结来看,海信希望向外界传递明确信息:

周厚健裸退。

这一切后续如何发展,仍有待观察。

可以预见的是,虽然“裸退”,但对周厚健的诸多评价都为时尚早。

他所留下的海信集团将走向何方,更值得期待。

1

这已经是周厚健的第二次“退休”。

2021年11月25日,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从“周厚健”变更为“郭进”,主要成员变更中,周厚健、贾少谦、代慧忠等退出,新增郭进、李涛、焦健等。

一时间,关于“海信高层变动”、“周厚健退休”等消息引发公众热议。

很快海信集团对外回应称: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仍为周厚健先生,“海信集团换帅”为媒体误读。

实际上,其中的误解之处在于“海信集团”究竟是指哪家企业。

海信集团当时官方回应里提到的“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仍为周厚健先生”中的“集团公司”并非指海信集团,而是指海信控股集团。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此次换帅(指2021年11月25日)的“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是青岛市属国有企业,是青岛四大国资平台之一的华通集团100%控股公司,混改后还保留着名称,但已经是个壳,基本没有业务。原海信集团的核心业务已转到现在的“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财经报道将其简称为“海信控股”,不过海信将其简称为“海信集团”),后者为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合计持有36.8535%股权,由海信集团持股26.7926%。

3月13日这一次海信官方确认的“周厚健退休”,是指周厚健从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上退休。

对于退休问题,周厚健"看得很清楚"也很”坦然”,他的态度是,“到点必须要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海信集团各项业务。”

早在2015年时任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退休并由刘洪新接任时,周厚健便表态:“按照青岛市国资委对管理干部要求,65岁是退休年龄,所以我最多不会干过65岁,我不会拖时间。”

到了2016年,时任海信集团总裁刘洪新,传达青岛市政府决定:延长周厚健退休年龄,退休时间不定,主要看身体状况。理由是“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和财富的延续,也有利于海信的持续发展”。

周厚健执掌海信帅印至今,总裁位置先后经历了于淑珉、刘洪新、贾少谦,可以感受到家电产业变革的压力之重。

2019年1月,履职3年半的刘洪新辞去海信集团总裁。

半年后,2019年7月,贾少谦首次以海信集团总裁身份公开亮相。

根据企查查上最新的“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人员名单显示,周厚健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贾少谦为董事兼总经理;杨绍鹏和林澜为副董事长。

此番周厚健退休,接任者为副董事长林澜。

生长在青岛的海信周厚健(海信主动回应了几个敏感问题)(3)

2

海信官方在总结周厚健为海信家底攒下了“五件宝”时特别提到:

作为既得利益的勇于牺牲者,带头放弃可以终身持有的股份,为海信创造了“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股权激励机制,让企业发展获得长久不竭的内生驱动力。

这被外界解读为,周厚健退休后将带头放弃持有的海信集团股份。

“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股权激励机制源自于20多年前的股改。

2001年,青岛体改委同意以海信集团为主发起人联合公司经营层人员周厚健、于淑珉、刘国栋等7人,作为发起人设立股权激励平台——海信电子。

在股改之初,周厚健等高管便一致放弃了“股份终身持有”,设计了“人在股在、股随岗变、离岗退股、循环激励”的股权激励原则。换句话说,受到激励的高管只有“在位”才能享受分红,“离岗”意味着利益尽失。

据财新采访的一名海信集团人士表示,公司的股权激励规定如此,不过实际执行中,可以在几年内保留极少部分股份,以降低对退休后生活的影响,“但慢慢地这一部分最终也要交回去”。工商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末,海信集团的股权结构中,周厚健等106名自然人合计持股比例为36.85%。

3

海信官方消息里还有一个细节,“随后在集团每月例行的经营工作讲评会召开之前,宣布自己已辞去海信集团董事长职务,正式退休,董事会已选举原副董事长林澜博士接任董事长。然后,他与参会同事告别,离开海信。”

根据全体董事的心愿,周厚健先生接受了“终身名誉董事长”的荣誉。

综合这些消息不难看出,海信希望对外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周厚健裸退。

也就是说,名义上看,周厚健未来和海信之间的联系只剩下一个“海信控股名誉董事长”的称号。

除此之外,周厚健不仅将带头放弃持有的海信集团股份,而且连每月例行的经营工作讲评会都不参加。

这一点跟周厚健此前关于退休的构想也比较一致。

周厚健曾表示,退了之后不会再管这管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新陈代谢是必然的,得承认年龄是变革的障碍,年轻人上来,变革的力度肯定比我们更大。”

4

不过,接替周厚健上来的,不是一位年轻人,而是1958年出生的林澜,只比周厚健小一岁。

根据公开报道,林澜早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经历了西门子咨询公司、科龙电器副总裁等职后,因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2006年加入海信,是海信国际化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坚定执行者,也是海信海外开拓布局成绩卓著的功臣。

生长在青岛的海信周厚健(海信主动回应了几个敏感问题)(4)

谈到本次交棒董事长职务,周厚健坦陈:

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级企业”,需要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带头人,二是根据管理的持续改进原则,海信到了需要变换一种管理方式的时候。

从第一点来看,林澜无疑是最合适人选。

在国际营销领域,林澜是一个鬼才。2003年,林澜主抓的科龙空调外销翻番增长。

《海信史》中提到,“直到顾雏军被抓,科龙面临倒闭,林澜仍然靠着几个海外大客户维持公司运转。”

也许正是这种职业精神,让林澜成为科龙高管中极少数被海信继续任用的人之一。

2021年,海信集团销售收入为1755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达41.3%。而且海信还在持续加码海外。

2021年10月,海信就曾在媒体开放日上公开表示,预计海外收入最快在3年时间内超过国内。

据财联社报道,林澜接任后,海信国际化将加速,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精准医疗等在国内跻身头部品牌的B2B产业出海的步伐将加快。

之所以加码海外市场,是因为对于海信而言,“没有海外市场,或者海外阵地的萎缩,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或许是致命的。”

从“变换管理方式”角度来说,林澜的上任意味着海信将更加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市场为导向倒逼技术。

从年龄来看,1958年出生的林澜明年将年满65周岁,也将迎来一个关键的节点。

如果林澜再度退休,接班人是谁?短时间内一家接近2000亿的企业如此频繁更换一把手,是否会对企业业绩造成影响?

如果明年年满65岁的林澜可以不退休,是不是说海信集团控股不再受青岛国资委规定的65岁退休限制?反过来看,周厚健的退休也不是强制性的,只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作出的选择?

这些信息进一步说清楚,也将有助于海信的可持续发展。

5

客观说,对周厚健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价并不容易。

周厚健身上有着复杂的多面,既有理工男的耿直,也有着一位国企高管的内敛。

他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客气地点评同城另一家家电企业,虽然并没有得到公开回应。

他不避讳和“友商”的口水仗,“我们和小米也在打嘛。营销我不反对,但胡说式的营销我很反感,没这个本事就闭嘴。”

去年,海信旗下Vidda在微博发布海报“Vidda宠粉,米有问题!”,被指内涵小米,曾引起业内关注。

他曾公开表示,他不是海信的灵魂人物,离开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但在海信内部,没人敢忽视周董的权威。

他曾经坦言,“很多领导的确都不喜欢我。”还专门谈到过联想的混改。

但最终,海信的混改却得到了青岛市级层面的支持而顺利通过。

他曾为海信B超产品难以进入本地医院采购的问题据理力争,“各级政府在政府采购上帮助企业形成市场优势并予以复制,是成就产业的关键,只有成就产业才能为城市做贡献。”

在显示产业的演进上,他选择押注激光电视,现在来看,他的激光电视“执念”仍需要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但与此同时,他带领海信从一家家电品牌,发展成为一个业务涵盖多媒体、家电、智能信息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而且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光模块等新动能B2B产业,对海信的利润贡献已占据“半壁江山”。

毋庸置疑的是,周厚健对于海信,对于中国家电产业的贡献。至于历史地位,时间会给出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