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定期更新健康知识,让你少走点弯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是每天坐着办公。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1)

虽然这种工作方式,看上去似乎不像种田搬砖那样,需要用到太多的体力,但是长期久坐办公仍有可能会让你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容易感到肩膀两边的肌肉又紧又硬,容易发展为长期的肩部疼痛。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2)

今天我们来了解两个问题:

  • 为什么久坐会容易感到肩膀两边的肌肉又紧又硬?
  • 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肩膀两边肌肉又紧又硬的问题?靠推拿针灸就足够吗?
为什么久坐会容易感到肩膀两边的肌肉又紧又硬?

其实,肩膀又紧又硬的感觉,是一种主观上的描述,未必等同于自己的肩膀活动存在受限的情况。

也就是说,你可以灵活地抬手,后伸手臂,转动肩膀,但是依旧会存在肩膀又紧又硬的感觉,总是感觉不太舒服。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3)

而久坐后更容易觉得肩膀变得又紧又硬,通常与久坐时出现长时间的,重复性的,或错误的肩部运动有关,例如:经常用鼠标、错误的坐姿、经常需要打字。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4)

这些肩部活动进行一次两次,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你花相当长的时间去重复这一类的动作,去保持这一种不良的姿势,我们的肩膀会开始慢慢累积到一定的压力。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5)

这个时候大脑就有可能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发出一些不舒服的信号,例如,即便肩部活动没有受限,也总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

如果忽视这种信号,当这些压力达到某个程度,会开始造成一些细微的损伤。而细微的损伤,累积起来可能会出现炎症,让你的肩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肿胀等问题。

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肩膀两边肌肉又紧又硬的问题?靠推拿针灸就足够吗?

常规的方法是推拿、针灸、拉伸肩部肌肉。但是过后,这种感觉很有可能又再次出现。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改变导致肩膀紧张僵硬感觉出现的根本原因。

所以,为了长期改善紧张僵硬的肩膀肌肉,我们还需要做好这些。

改变办公方式,避免肩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6)

因而,推荐每间隔30-60分钟,更换一个姿势,例如变成站立办公,或者出去散步,让肩膀休息一下。

纠正不良坐姿,避免错误的肩膀姿势,带来过多压力。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7)

因而,推荐:

  1. 视线与电脑屏幕高度平行,避免低头,头部前倾增加肩膀压力;
  2. 屈肘略大于90度,且需要有支撑,可帮助减少肩膀压力;
  3. 尽量避免桌子过高导致耸肩。

背部肌肉强化运动

背部肌肉的强化,不仅可以减轻肩膀的压力,还可以避免因长期敲键盘等肩部向前的活动导致背部的肩胛骨上移。(肩胛骨上移,容易增加骨骼与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摩擦,加重疼痛。)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8)

动作要点:

  1. 双手向外伸展,呈“W”形。
  2. 一边控制肩胛骨向内侧夹紧,一边让手向后摆动。
  3. 注意,整个过程中不能驼背耸肩。
  4. 若有不适,可以减少运动次数或暂停该动作。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肩膀肌肉僵硬的感觉会自然消失,但长期或频繁的肩膀肌肉紧张僵硬,有时是潜在疾病的征兆。

什么时候应该及时就医?

肩膀容易发力代偿的原因和方法(老是觉得肩膀又紧又硬)(9)

如果你还有其他症状,如发热,疼痛,尿色深,肿胀等,应该及时去看医生。毕竟,有些时候,感染性的疾病也会导致肩膀变得紧张,疼痛起来。

总结
  1. 肩部又紧又硬的感觉,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一种症状,一种信号,未必等同于肩部活动受限。
  2. 如果忽视这种信号,肩部的问题可能加重,发展为慢性肩部疼痛,出现活动受限等问题。
  3. 推拿、针灸、拉伸的方法或许可以缓解这种感觉,但是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这类感觉容易再次出现。
  4. 如果肩膀又紧又硬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等,应该及时去看医生。
如果你有从中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期待你的“关注”、“点赞”与“转发”。

往期文章:

上班族该怎么保护颈椎?康复师:学好这四招,让颈椎病远离你

长期背单肩包导致高低肩,怎么办?用好3招天天背包也不怕

久坐比跑步更伤膝?送你一份长远护膝秘籍

#健康真相馆# #青云计划# #清风计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