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名人(他是最会躺平的诗人)

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到,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再严谨一点,他是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欧阳修有言: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是极高的评价。

然而,陶渊明留给后世的不只是几篇文章、几首诗词。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留下一段佳话;

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亲手创造了“桃花源”。

大多数人只知其为隐士,却不知其底色。

今天,我们除了分享新歌,还要聊聊陶渊明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躺平的名人(他是最会躺平的诗人)(1)

01

要问陶渊明最有名的诗句?

世人会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会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还会答: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殊不知,晚年时,他还曾写下: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神话故事里,刑天和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

刑天不服,竟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

此处,陶渊明是以刑天自比。

后来东晋政局动荡加剧,他亦曾作《感士不遇赋》一篇,其中写道: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大丈夫,宁死不屈,怎会轻易“改心,移志,毁节”?

躺平的名人(他是最会躺平的诗人)(2)

朱熹曾研究陶渊明诗文,得出以下结论: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大意为:

陶渊明的诗文,看上去平平淡淡,其实包藏玄机。真正淡然自处、不问世事的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大济于苍生”,从来都是陶渊明的志向。

只是,现实容不下他。

02

陶渊明29岁才开始做官,出任江州祭酒。

孔圣人有言:“三十而立!”二十九岁走上仕途、施展抱负,怎能算晚?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自信定可以扭转乾坤、报效国家。

然而一盆冷水在顷刻间泼下,陶渊明发现,官场之残酷远胜战场厮杀。

其中丑恶,更是令人心灰意冷。

于是他后来回忆道:“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意为:虽然不当官之后还会饿肚子,但至少保全了读书人的气节!

与之相印证的,是他出任彭泽令,也是其最后一次做官。

躺平的名人(他是最会躺平的诗人)(3)

《归去来兮辞》里写道:“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陶渊明好饮酒,而彭泽县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更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不难看出,这一次不为政治理想,完全就是迫于生计。

然而不久后他再次解印辞官,留下一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仕又能追求到什么呢?”

“为了吃饱饭不行吗?”

“不行!”)

此后,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才正式开始,直至生命结束。

期间多次被征召,他全部回绝。

陶渊明一生五次入仕,与其说他在官场苦苦挣扎,不如说这是一场跨越十余年的自我斗争。

若能远离人间至丑至恶,饿死街头又何妨?

躺平的名人(他是最会躺平的诗人)(4)

但,不要以为陶渊明真的能放下。

醉心田园,是他的思想已升华至另一境界。

03

关于陶渊明,后来人总会联想到“摆烂”,官场不得志便隐居,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

陶渊明晚年虽远在江湖,仍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听闻后,陶渊明气愤不已。

这篇《桃花源记》,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只是此时,因长期与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令他忧心不光是政治,还有生存于昏暗大背景下的劳苦大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的美好,与其说是陶渊明梦想的精神世界,不如说是他对天下百姓的寄望。

不要小看《桃花源记》,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更不要认为这只是陶渊明的个人理想。

寥寥数百字,书写的是一位文人用一生体悟到的真理:

真正的“大济于苍生”,不过是让百姓安居乐业。

生逢乱世,不是他一人的不幸,是天下人的不幸!

但如果没有人跟他一样,坚定信念、苦苦追寻,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躺平的名人(他是最会躺平的诗人)(5)

桃花源,一生之追求。

陶渊明最值得我们纪念的,也在于此:

为一个理想,执着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