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巷子的纪实(寻找岁月的痕迹)

在镇上,放电影的是一户甘姓人家,这个姓氏在永安城很少,除了他这一家,东边的三里街还有两家,他们这一家住在北门坡北门坡的里里外外大多都是外来户在古代,门楼附近是打仗的地方,还是很危险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都会远离这个地方也只有外来户才肯住在这里这一户甘姓人家住在临街的一处宅子里,前后三间,住着叔侄两家叔叔四十几岁,四方大脸,很高很福相生有两男两女他们住在后院那个侄子三十几岁,住在临街的前面好在这两家的人口不多,要是像我们这样一家六七个孩子,那一个小院可就热闹了叔叔叫甘金诚,侄子叫甘玉广当时这爷们两个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一提起放电影的甘家叔侄,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像我们这样的小孩,那可是天天想着他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有电影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巷子的纪实?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巷子的纪实(寻找岁月的痕迹)

关于巷子的纪实

在镇上,放电影的是一户甘姓人家,这个姓氏在永安城很少,除了他这一家,东边的三里街还有两家,他们这一家住在北门坡。北门坡的里里外外大多都是外来户。在古代,门楼附近是打仗的地方,还是很危险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都会远离这个地方。也只有外来户才肯住在这里。这一户甘姓人家住在临街的一处宅子里,前后三间,住着叔侄两家。叔叔四十几岁,四方大脸,很高很福相。生有两男两女。他们住在后院。那个侄子三十几岁,住在临街的前面。好在这两家的人口不多,要是像我们这样一家六七个孩子,那一个小院可就热闹了。叔叔叫甘金诚,侄子叫甘玉广。当时这爷们两个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一提起放电影的甘家叔侄,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像我们这样的小孩,那可是天天想着他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有电影看。

放电影是要埋毛竹,是要挂银幕的,还要拉电影机,发动机,这些都要一个干体力活的人,那甘家叔侄是专门放电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他们不会干这样的活,于是就有了一个专门跟班打杂的人。这个人就是卖烟花鞭炮的老孟的儿子孟月明,这个人二十几岁,个头不高,却非常健壮,浑身的肌肉都是紧绷绷的,像个金刚罗汉一样,连脸上也有几道横肉,鼻子下面还有一个很显眼的黑痣,这个人如此的健壮,也许跟他干的营生有关系。我们这里的人管他们父子叫擀炮的。因为他们卖的鞭炮都是擀出来的。我们这里没有烟花这个词,一是因为它太洋气;二是也许因为它跟不正经的地方有关系。他们卖的鞭炮就直接叫一个字——炮。可以喷出各色花朵的东西我们叫花子筒;带尾巴可以飞上天的我们叫起花,北京人叫钻天猴。

我们这里放这些东西是有规矩的,鞭炮在过年的时候或平时都可以放一些,而花子筒之类的只能在正月十五放,二月二也能放一些。平时家中有红白喜事时,是可以放一些鞭炮的,而花子筒是绝对不能放的,要不然会被别人骂着烧包,或者是作精,大概意思就是做事违反常规,精神上有问题。

孟家父子平时还是以擀炮为主,擀炮用的是那种黄粗草纸,他们专门有一把又长又锋利的裁纸刀,把黄粗草纸裁成宽窄不同的纸条。擀炮的工具是用枣木做的,非常结实,又红又亮,一头高一头低,下面一块宽约五寸,上面一块稍窄,前端用滚轴固定,后端是一个手柄,可以自由拉动,另外还有几根长约五寸,粗细不等的钢芯,那些钢芯被磨得又明又亮。擀炮是一个既要力气又要耐心的活儿。一旁的矮桌上放着裁好的黄粗草纸条,还有一沓很薄的比黄纸条窄一些的红纸条,红纸条呈正方形,被均匀地捻开,在捻开的一端刷上浆糊,为了防止浆糊干掉,就在上面盖着湿毛巾,脚下放着一个竹筐或者荆条篓子。

擀炮时,一手拿着钢芯,一手抽出一张黄粗草纸条,在钢芯上对折一下,卷在上面,右手拉开木板,把卷上纸的钢芯压在下面,用力一推,那黄粗草纸条便结结实实地卷在钢芯上,然后再抽出一张红纸条,把不带浆糊的一端夹在黄纸条的末端,再夹在木板下用力一推,红纸条便牢牢粘在黄纸条上。然后把钢芯竖起了,用力一压,那红纸筒便滑到一边,再用一只手抓住纸筒,一只手抓住钢芯,用力一抽,那个空纸筒便顺势掉到下面的竹篓子里……这些擀成的纸筒太长了,要用两根绳子捆扎在一起,用那把锋利的裁纸刀一分为二,然后是一个一个地往里面插炮捻子,这些炮捻子他们可没有本领做,都是去颍州城买的,然后剪成一段一段的插在纸筒里,接着用一个一头粗一头细的楔子,拿木槌在炮捻子的边上把纸筒上的纸揳进去一些。一是起着固定炮捻子的作用,二是起着密封的作用。以免放炮时哧花,哧花就是放屁,放屁是不吉利的。

然后就是往纸筒子里筛上一层火药。这火药也是自己配的,木炭是自己烧的,硫磺和硝酸钾也是去颍州城买的。配这东西很危险,一般都是拿着一口破锅到野外去配……火药上好之后,再筛上一层细土,最后用黄泥巴把屁股封严,再用一个圆锥形的楔子一个一个地将黄泥巴压实,等屁股上的泥巴干了,这鞭炮也就成功了。细的就像筷子一样,粗的如同擀面杖,更粗的就像茶杯一样。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这些零散炮编在一起,可以小的跟小的编在一起,可以大的跟大的编在一起,也可以大的跟小的编在一起。反正是怎么好看怎么好卖就怎么编,编好的炮才是真正的鞭炮。

擀炮这营生的确很辛苦,又加上有一定的季节性,只有春节过年前后卖的快,平时红白喜事用的很少。又是在文革时期,在鞭炮也是四旧的一部分,平时用的人就更少了。擀鞭炮在平时只能算在是个副业,挣一些零用钱,可保衣食无忧,要想指望它发财致富,简直就是笑话。何况过年的时候,四周乡下的擀炮人也都向永安城聚集,还有一些外地运来的机器炮,摊位几乎一个挨一个,谁都想挣一些零用钱,可以宽宽松松地过年。

不过孟家父子的鞭炮在永安城还是很有名头的,每年擀出来的鞭炮都可以卖完。这也挣不了多少钱,平时还是要下地干活挣工分。至于给甘家叔侄埋毛竹、挂银幕、拉电影机、发电机是不是给工资?这些我就不清楚了。

我们不管这些,我们要的是那一片挂在毛竹上的四周黑中间白的布,我们这一帮小孩子平时想着甘家叔侄,同时也很想这个孟月明,这就像打仗一样,孟月明是来打头阵的。特别是在我们天马街中学的操场上放电影,那就更明显了。下午四五点钟,学生们都还没有放学,见一个人肩扛毛竹,手提铁锹,从北门坡陶瓷厂的门前绕过来,这便是要放电影了。因为甘家叔侄就住在北门坡以内,很近,绕一个弯就到了,用不着把电影机,发电机早早地拉来。还是先把挂银幕的毛竹埋上,用后来人的话说这就是打广告。埋毛竹这活儿对孟月明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那常年擀炮的双手非常有劲,三下两下就把两个坑挖好了,那坑不大,放下毛竹就行,也不是很深,大概一尺多深。他将两根毛竹并到一起,在相同的位置绑上滑轮,滑轮上穿着一根手指头一样粗的绳子,那条绳子是灰白色的,非常精细,有人说那是尼龙绳,反正普通人家没有。他又在其中一根的半腰处也绑了一个滑轮,然后竖到土坑里,将四周的土夯实。滑轮上垂下了的绳子就绕在毛竹上,埋毛竹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有时也会连银幕一块儿带来,就事儿挂上,看着那块银幕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红光,小孩子们就更加兴奋了。

在天黑之前,挂不挂银幕并不重要,只要有了那两根毛竹,电影是准放的,除非是下大雨,把人都给淋跑了,这样的事儿还是很少的。

洪水退去以后的第一场电影就是在中学的操场放的,一是传达一下党中央对抗洪救灾的精神指示。二是为了振奋一下群众的信心。房子倒了,家没有了,哪有不伤心不难过的,尽管救灾的有粮食,一时饿不着肚子,但那实实在在的损失还是无法挽回的。只要是在中学的操场上放电影,这附近人家可就占尽了便宜。

天还没有黑,我们就扛来了长条凳子,在放电影机的八仙桌旁占好一个位置,这八仙桌多是从中学的老师家里借来的。桌子的腿上绑着一根竹竿,在竹竿的顶端,一根蓝色的电线伸向前方,连在一根毛竹半腰上的一个黑色大喇叭上,竹竿顶上还吊着一个灯泡。这是在放电影换胶片时照明用的。其实坐在这里并不是什么好位置,放电影时,电影机发出的声音还是很响的,有些听不清电影里的人说话。我们之所以坐在这里,就是希望放电影时胶片会断裂,他们在接胶片时会掐下来一截放到桌子上,或者扔到地上,我们图的就是捡这个东西,要是有幸捡到一截,就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很神奇地炫耀一阵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