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

今天的文章是分享这些年来我引导孩子下棋的心得,下棋好处多多,锻炼孩子的数理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01 为什么孩子学下棋好?

我家孩子从接触棋类开始,基本上所有的类型都学了,目前孩子最喜欢玩的是围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这三种。整体来说,下棋的好处很明显。

1、锻炼孩子运筹帷幄的能力

这点是我很看重的,因为每一个棋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一个工具,如何调兵遣将,如何根据对手的调整而做出变化,这种决策权和统筹调度的能力其实极大地锻炼了孩子的思维框架

有时候在棋局上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有时候看漏了一个角落可能就会逆转整个形势,这些都是战场上的风云变化,所以和孩子下棋,别觉得孩子年纪小,分分钟也可能杀回大人一个“回马枪”,这个是我这些年和孩子下棋最大的感受。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1)

当然弟弟年纪小一点,有时候看他和哥哥下棋,哥哥会默许弟弟能“悔棋”,就在引导过程中发现自己指挥指错了在错误的过程中重新积累自己调度和增援的指挥能力,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2、锻炼孩子缜密观察的能力

这在学围棋身上感受特别明显。围棋就是一个简单的19x19棋盘,一人执一色棋,但棋盘变化之大,无异于3的361阶乘,所以下围棋才会有“千古无同局”一词。

有时候观察孩子们下棋,或者和孩子对弈,感触很深的是棋局往往能激发孩子缜密观察的能力,正因为棋盘的变化是无穷尽的,所以有时候“围魏救赵”能成功,前提便是孩子脑海中对整个棋盘的布局和分析判断,如何区分核心问题,然后通过行棋诱敌深入或者迷惑布局,都需要孩子眼睛的洞察力。

我很喜欢看的一部漫画《棋魂》,里面小光说执棋的过程就跟星星和宇宙的关系一样,这样子的浪漫,其实也是我们对围棋的第一想象,需要有多细致的观察力才能看到这满天星辰。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2)

3、提高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我家孩子学棋有段时间很喜欢跟着棋谱来摆放棋盘,布局后自己研究如何解局。下棋是需要推理的支持,每步棋都有明确的目的,围棋水平越高,下棋的逻辑缜密程度就越高。

正因为围棋盘上有3的361阶乘变化,所以如何吃掉对方的棋子,要吃多少个棋子,或者要创造更多的胜数,都需要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背后支撑,而且不仅仅是对自己下棋的预判,也要对对方下棋做到预判,这样推演过程其实对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帮助很大的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3)

4、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下棋是需要思考的,而且需要孩子花时间去研究,这里自然需要孩子静下来去专注研究。围棋盘上的对弈始终还是紧张的,越高阶那种激烈感越明显,任何时候都不能用注意力的分散和松懈,需要认真评估和判断,并且缜密的算法推理,这些都需要专注力的支撑才能运作起来。

02 孩子的下棋如何入门?

棋的种类有很多种,无论孩子选哪类棋,深入学下去都会有所收获。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这是我家孩子有接触的三类。

围棋等级相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来说,是最复杂的。一共分为三段:业余级位、业余段位、职业段位,像我们都知道的柯洁就是职业9段的级别。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4)

但围棋的级别不是数字越往上表示越高级,最开始学围棋的时候,围棋的级位是数字越低水平越高。业余级位最高的是业余1级,最低的是10级,到了业余段位后,才开始数字越高,水平越高。

升段位的方式就需要通过打比赛了,所以如果是业余级位的围棋内容,孩子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平日生活中的练习来打磨(后面会说),但如果到了业余段位,如何判断自己的水平在哪里,那么就要通过参加升段比赛来确定

比如业余1段至业余5段,各个城市区县级体育部门组织的升段比赛都合适报名,但如果想获得业余6段和业余7段,则需要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业余围棋比赛并获得前6名的成绩,业余7段的获得者则需要参加国际性业余围棋比赛并获得前3名。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5)

所以学棋一般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自娱自乐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给孩子提供一个经济又实惠的益智游戏,像我家俩孩子现在就是这个状态,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深入学习,在实战中成长,往业余段位赛冲刺也是很多孩子参加棋类培训班的目的。

国际象棋和围棋的晋升也差不多,但国际象棋的入门相对围棋要难一些,只是入门之后进步速度会比围棋更快一些。围棋的难难在3的361阶乘的变数

03 孩子几岁开始学棋比较好?

其实幼儿园阶段都可以接触棋。我觉得初期对于棋的研究,也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来完成,我家两个孩子是在幼儿园大班开始系统性学棋的,哥哥学棋主要是通过自学,把简单的规则教给他后,我观察到他在这三年坚持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根据我给他买的棋类启蒙书,自己一本一本地翻着看,对照着棋盘来摆放棋局,解题是他很大的兴趣爱好。

第二件事是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棋友来对弈,无论是班里的同学、学校的同学,抑或是自己的弟弟,都试图让大家一起玩起来。

所以从今年开始,幼儿园大班的弟弟,从一开始懵懂着被自己哥哥拉过去接触棋,到现在自己主动去找人教自己练棋,并问我有没有什么课程可以上,让自己更快赶上哥哥的水平,以后可以长期和哥哥对弈。这些都是在我家里今年会出现的事情。

对于学棋的教和学,学会围棋知识只是孩子的一个经过,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对于下棋的练习频率,就像游泳一样多多练习,孩子才能积累对棋盘的认知,在实战中提升自己的棋类知识。

另外一点是下棋不同的战术是有自己的术语和概念,这部分是一定需要围棋老师或者相关书籍教孩子才算入门,这是围棋的基本规则。比如我喜欢的《棋魂》里就出现过很多关于围棋的基本规则,如果和我一样是棋魂迷应该还有印象: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6)

像这个是简单的棋盘结构,那我们首先得先了解棋盘上有9个黑点,称之为“”,中间为天元。星和天元都是用来做定位区分的。

还有一局棋的进程包括:布局、中盘和官子对杀死活是一局棋的关键所在。

基本棋形包括了:尖、断、冲、渡、虎、飞(小飞、大飞、超大飞)等等。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7)

这些词汇,就跟学钢琴的五线谱术语一样,不花心思去记,就很难入门。

04 入门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掌握规则

了解棋该怎么玩,游戏规则是什么,进程如何,如何判断输赢,这些都很关键。

可以通过一些合适的书来前期做引导,我当时给孩子看的是《聂卫平围棋道场少儿围棋启蒙绘本》《聂卫平围棋入门教程》,启蒙绘本孩子很快就翻完了,但是《围棋入门教程》孩子反复看了很多年。

中国象棋的话我当时给孩子选的书是这套《儿童象棋轻松学》

国际象棋的书我选的是这套《国际象棋入门教程》:

有一套合适的书供孩子学习很重要,如果孩子自学能力比较强,其实早期完全通过自学是可以实现的。

但也要看孩子的个性,比如我家弟弟就更倾向于有人指导,他很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真实去理解沟通棋的规则和学法,但我家哥哥这些年更多的时间里,都是靠自学来掌握下棋方法的,我给他买的书不多,但是这些书他可以反复翻,反复看,反复琢磨。

但不管孩子是哪种情况,早期给孩子囤合适的入门书,准是没错的。

第二步:实战练习

学棋真的很需要棋友,这些年来我一直跟孩子强调的是要善于挖掘自己身边的朋友,让大家愿意和你一起下棋。所以我家弟弟现在对棋的好感,很大程度也是受他哥哥的影响。

孩子学下棋虽然需要掌握知识点但不能被僵化,能够让孩子灵活起来的就是实战。自娱自乐下棋和钻研着学棋的区别在于对棋的术语的总结和运用,对棋的打法和概念的掌握,才能真正学会下棋、懂得棋道。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8)

第三步:学会解题

棋是有棋局的,通过思考不同的黑子和白字对弈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对战能力,也就是决战千里,运筹帷幄之间。所以多让孩子做一些棋题,去布局、去解难题,也是很好的练习。

这个一般围棋书都有棋局,鼓励孩子照着棋局来摆放,然后自己思考如何“破局”,都可以帮助孩子辩证思考,从黑子视角怎么看,从白子视角又怎么看,如何才能破局达到最终获胜等等。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9)

第四步:持之以恒

如果孩子对棋真的很感兴趣,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提升,专业的老师和教练,都可以帮助孩子提升。

现在棋在每个城市应该是也是主流的文化素养课程,比如每个城市的少年宫、以及各地方的街道办其实可能都有棋社,所以孩子要接触到棋文化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我自己的建议是,孩子如果年纪小,可以先从自学开始,因为棋类整体入门并不难,要自娱自乐其实是简单的。如果孩子对棋的兴趣是持续且浓郁的,那么到时候无论是去少年宫、去学校课后兴趣班,还是选择线上或线下的课程,都会更高效一些。

另外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伴,《棋魂》里精彩的地方是小光和阿亮的相遇,让他们在下棋路上互为臂膀,互相前行,学棋要走长远,少不了这样子的伙伴,相信我,一定能帮助孩子在学棋方面更有动力。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10)

现在还有AI对弈平台的APP,我家俩孩子的iPad上也安装了,也会抽空玩,AI智能对弈平台就是通过分析算法,让电脑先植入解题思路,可以分难度,从简单、中等到难自由调整。但考虑到孩子的眼睛和视力保护,我这块APP给他们用得不多,每次都没超过15分钟就停掉了。

下棋也同样适用于此法则。不要为了学知识而去学下棋,要让孩子爱上思考本身,不断思考、不断突破的过程,才能让孩子持续精进、纵横全局。

为什么孩子下棋总是很保守(才发现下棋对孩子帮助有多大)(11)

所以带孩子试试吧,入门不难,也许你也会收获意外惊喜呢!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