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

大家都应该看过电视剧《杨家将》,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极具魅力的男人,他就是双天官寇准。电视剧中的他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私下里他幽默风趣,朝堂上他直言敢谏,怼皇帝更是家常便饭,其实历史上的寇准比电视剧中还厉害!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1)

葛优饰演的寇准

弱冠司国章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是西周时曾任司寇的苏岔生,因屡立大功,被周武王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曾官至后晋朝国公。寇准就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长大,他自幼聪明好学,14岁时就能出口成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

寇准十九岁中进士,据说当时宋太宗在殿上召见时,常会问及年龄,年纪太轻的往往不予重用,因此有人劝他虚添年龄,但寇准却断然拒绝:“我刚中进士,怎能马上欺骗圣上?”好在后来耿直的寇准被顺利录取了,他在诗里不无得意地写道,“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

中进士第二年,他被派往四川巴东当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巴东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景象,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

政绩与口碑齐飞,寇准越来越得到重用,二十多岁便进入北宋权力中枢,先后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职。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2)

寇准

敢把皇帝拽坐下

寇准在廷议中,一向以大胆直言闻名。当他初任员外郎时,有次上奏反对太宗的旨意,太宗看了很不高兴,起身便欲转回禁宫。寇准却猛然地跑上去,拉住太宗的衣袖,把他拽回御座,裁决这件事后再下朝。太宗无奈,只好尊重他的意见。这事件过后不久,太宗在一次散朝后对身边的人说:“朕得了寇准,有如唐太宗得了魏征。”这时的寇准只有28岁。

还有一次,更能体现寇准的直言敢谏。有一年,中原发生大旱灾。太宗垂问群臣,大家都认为水旱属于天灾,即使尧舜也没有办法。但寇准却不以为然,他表示,“朝廷刑罪偏颇,旱灾是天有所警。”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3)

太宗听了很不高兴便退朝而去。但想一想心有不安,于是又召见寇准问道:“朝廷到底有何偏颇?”

寇准表示:“请召见两府到殿前,臣当面言之。”等到中书省及枢密院的官员到齐后,寇准便说了:“有某个官员不过贪污了少许钱,朝廷便判他死罪,但参政王沔的弟弟王准,在主管事务上监守自盗千万以上,却并未被判死刑,这岂不是朝廷刑罚有偏颇吗?”

太宗立刻质问王沔,王沔吓得俯首认罪,当场罢黜参政之位。当年年底天下大雨,太宗很高兴,更加重用寇准。当时官场传言道:“寇准一上殿,百官双脚直发抖。”可见寇准那股毫不留情的威势。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4)

宋太宗

第一次拜相

后来,寇准因为刚直的性格与枢密院知院张逊在朝堂上大吵,使勉强能容忍寇准大放厥词的太宗终于忍无可忍,把他贬到青州做了知府。但是这时的太宗已经离不开寇准了,他去青州后,太宗便一直闷闷不乐,第二年,便找了个借口又把寇准召回了京师,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太宗病重时,召寇准来商量继承人选,寇准表示:“臣观诸王子,惟寿王得人心。”因此太宗便立寿王赵德昌(赵恒)为太子。

太宗去世后,真宗继位,宋真宗虽然很早就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驾驭,因此准备拜毕士安为相。但当真宗问到毕士安意见时,毕士安表示:“寇准忠义双全,善断大事,非臣所及也。”真宗说:“我听说寇准个性过刚,喜欢意气用事。"毕士安却说;“寇准为国而忘身,秉正而嫉邪,所以一般朝臣都不喜欢他。但是今天边疆威胁日重,最需要像寇准这种人才,仰能卫护国家的安全。”因此,宋真宗拜二人同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5)

梁冠华饰演的寇准

逼皇帝上前线

北宋建立后,北方的契丹一直是其最大的威胁,特别是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中原地区既失去了养马之地,又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面对契丹不时的南侵,北宋朝廷根本没有太多办法。

真宗咸平七年,契丹主政的萧太后发动二十万大军南下侵宋,契丹人一度攻入澶渊(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举国震动。这是宋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紧急军报一个接着一个,寇准却连听也不听,仍与臣僚饮酒谈天。隔天,真宗听到消息大为吃惊,急召寇准入宫商量对策。

寇准神态自若地问真宗:“陛下是想尽早行动以解决问题,还是想研拟比较好的对策再行动呢?”真宗情急之下表示:“国家危急如此,哪还有闲情讨论呢?”寇准回答说:“陛下如真想尽快面对问题,只需要五天便解决了,请即刻御驾亲征,进军澶渊。”面对寇准的要求,真宗一下子吓得默然不语。寇准见状,大声下令:“大家还等什么,立刻准备和陛下共同北征吧!”就这样,宋真宗无奈地被寇准逼着上了前线。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6)

但生长在和平时期的宋真宗,面对大战时难免害怕,而且不止真宗害怕,所有文人出身的朝臣大多害怕得直想开溜。果然,当宋军到达澶州时,副相王钦若首先提出迁都金陵,大臣陈尧叟则主张迁都成都,很多大臣也认为应避开契丹锐锋。本来个性软弱的真宗就在打退堂鼓,这下更是犹豫不决,一度打算班师回京。

这时寇准站出来直言不讳地说:“臣认为应当斩了这些人(主张迁都的人)祭旗。先帝在汴京建都已五十余年,天下财富兵甲都集于此,宗庙社稷也在这里。如今不幸有了危难,陛下应和朝臣誓死坚守才对!”

真宗听后虽不再言迁都,但仍下不了渡河北上的决心。这时契丹的先锋部队已开到宋军营前。面对无心作战的宋廷上下,寇准大声疾呼:“陛下唯有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团日夜盼望御驾,现在听到陛下已带兵到澶州,士气百倍。若在此回驾撤退,则我军士气会完全崩溃,敌军若乘势进击,恐怕连金陵也不可保。”真宗只好表示同意。

寇准立刻下令禁卫军渡河北上,自已亲自牵马护卫真宗,使大军全部进入澶渊。真宗大本营设在城北,寇准在其前面设置指挥部。真宗便把军队指挥权委给寇准,寇准带兵“号令明肃,土卒喜悦”,宋军士气大振,契丹军不敢侵犯,两军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7)

萧太后见军机不利,乃派遣使者韩杞前来谈和,要求归还周世宗时为中原攻占的关南之地。真宗表示:“归还土地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只要求财帛,则可以答应。”寇准的态度则更为强硬,他说:“契丹举国来犯,深入中国千里余,只要下令各部坚壁清野,契丹人马饥乏,百万大军不用打战也会被饿死。因此只要我们坚持些时日,契丹必不得不投降,我们甚至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失土。”

但宋真宗却想早日结束战争,返回京城,所以急于进行和谈。因此不顾寇准地反对,仍派遣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进行和谈。

和谈初期,萧太后坚持退还关南之地,曹利用不敢答应,便回营和真宗商量,真宗不答应割让土地,但表示:“不得已时,百万以下,你都有权答应。”寇准听到消息,便把曹利用召到帐前:“虽有圣上的敕旨,但议和的条件绝不可以超过三十万,否则我一定斩杀你以谢天下。”曹利用吓得双脚发抖,终于以三十万达成澶渊之盟。

在积弱的北宋,朝中大臣大多缺乏面对危难的魄力,再加上怯战的皇帝,如果没有寇准这种硬汉,的确很难应付外敌的威胁。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寇准少年得志,不畏人言。他26岁时就已经官至邓州知府,28岁时就深得太宗喜爱,年纪轻轻就已显出日后拜相的潜质,按理说上他应该日日自省、事事谨慎,然而他却刚好相反,率性而为、不畏人言。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8)

历史上的寇准其实生活非常奢侈,尤其喜欢彻夜宴会豪饮,即使是寝室也是灯火通宵。每次调动官职,别人接收他原来官舍时,总可以看到即使连厕所也是烛油满地。曾经有人劝他不可如此猖狂,并以汉朝宰相公孙弘的节俭来勉励他。寇准却表示:“公孙弘虚伪,我却非常诚实,这虽是我的缺点,但我却不会刻意掩饰。”

寇准性格强悍,不留余地。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反而刻意疏远寇准。作战期间他不顾大家的感情,完全采取“蓝波式”强硬作风,使寇准因而得罪了不少朝臣。在澶渊和谈交涉中,便有人向真宗表示:“寇准不愿和谈,是想借战争来增加自己的权力。”这些流言也是寇准在最后关头不敢再坚持自己立场的主要原因。

寇准在战争中的言行也不太给真宗留余地。他半强迫式的作风,使真宗产生严重的屈辱感,加上真宗奖赏给寇准的恩惠,寇准却一点也不领情,好像本来就应该得到似的,使真宗心里很不是滋味。澶渊之盟后不久寇准便被罢黜宰相,外调做虚有其位的节度使了。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9)

宋真宗

寇准过于自信,不纳人言。寇准的确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但他常一股作气,勇往直前,对事情却不能作审慎的判断,尤其是他过度自信。例如在用人上面,他比较偏重个人才干,而不在乎品性上的缺点。他晚年受到丁谓的陷害就源于此。

寇准相当欣赏丁谓的才能,即使自己被调为外官,仍向当时的宰相李沆建议录用丁谓。但阅人老练的李沆却不肯接受。寇准特地跑来和李沆说:“我已好几次向你提过丁谓的才干,而相公终不录用他,是认为其才不足以重用吗?”李沆回答说:“这个人讲才气绝对够,但我看他的为人,是不能处于高官位置的。”

不过,寇准实在不喜欢朝廷官僚过分谨慎保守的作风,因此总认为丁谓还算是位有朝气的人才,所以在第二次出任宰相时,仍然推荐丁谓担任参政。

寇准对皇帝的看法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双天官寇准(10)

丁谓

有一次丁谓和寇准共餐,菜羹沾上寇准的胡须,丁谓立刻站起来帮他擦拭。寇准非常不高兴地斥责他:“身为参政,是专门来为宰相擦拭胡须的吗?”这样的场面自然使丁谓怀恨在心,早忘掉了寇准提拔他的恩情。不久,宋真宗重病,朝政落入刘太后手中,丁谓和曹利用等人立刻投入刘太后的阵营。后来,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周怀政谋反案,被刘后罢相,逐出京城。

寇准的这种硬汉性格,如果是在建国初期的赵匡胤时代,可能比赵普还出风头,赵匡义也还能勉强容忍,但承平时代的赵德昌却无法容忍了,终寇准一生,一直和宋真宗格格不入,虽然他在真宗朝两度拜相,甚至在真宗去世前还提起寇准,可惜为时已晚。因此,寇准的官场生涯,远不如寇准幸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