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格范畴 第五章心理的类型

#创作挑战赛#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社会分工导致思维的单一化和片面化,这体现为数理逻辑的兴起。除了思维方式,社会分工还强化了集体主义理念。数理逻辑和集体主义最终催生出心理功能的分化,成就了心理类型的出现。本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各方面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功能。比如,在对外交往方面,他既要有内敛的含蓄还要有外向的开朗。此外,在对处理外界事物上,即需要严谨的思维和细腻的情感还需要良好的感觉和灵敏的直觉。但是,由于社会分工,一个人的工作环境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相对固化,从而导致其内心的某种交流特征和心理功能被反复应用,而其它的交流特征和心理功能则被边缘化。

在一个环境中,比如在机械制造和操作领域,一个人的记忆力好、逻辑性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在另一个环境中,比如艺术设立领域,一个人想象力丰富、直觉敏锐可能有利于开展工作;再比如,有的工作适合开朗外向的人去干,比如销售及公关部门。而对有的工作而言,思维内敛去干则比较合适。比如,政府或公司的内勤。也就是说,某一领域的工作持续强化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精神气质,想对方也就弱化了心灵的其他能力。然后这个人又会把在工作中形成精神气质贯彻到生活中。久而久之,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就会确定在某一固定的心理类型上。

从情感和思维的角度分析,人有内倾和外倾两种交流心态以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思维功能。两种心态和四种心理功能的不同组合表现为个性的行为模式。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据此指出人共有8种心理(性格)类型。

其实,社会的分工与思维的类型化在古代就有,并非是现代才出现的事物,只不过在现代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而已。人首要的任务是生存,绚丽多姿的奇思妙想来源于的艰苦思考,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离不开衣、食、住、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放在物质劳动生产上,必然会影响去花时间去思考。就是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可兼得,要想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势在必行。

在古代,奴隶制度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条件。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古代大哲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奴隶主,他们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哲学及精神世界思考当中。从古希腊文明的辉煌中,可以看到劳动分工确实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以大多数人的被奴役为代价的。上层阶级优越的生活条件,往往以绝大多数贱民和奴隶的身心受到的全面被摧残为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奴隶制被取缔是大势所趋。为确保劳动分工得以延续,人类必须找到另一种社会分工制度将其替代。

现代的社会分工制度从外表讲符合人道主义价值观。它不会再用外在强制力量去压迫、折磨的方法去强迫一些人屈服,从而为其他人服务。它转变为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从而潜移默化使人们‘自愿’地从事一些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就这样,压力由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化到内部的心理领域。在古代,人对人的压迫是外在的并以暴力为手段。而现在人对人的压迫则是内在的,它的手段变为道德文化的抑制。古代通过奴隶制度从外部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现代则通过教育,通过让不同的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从而决定人在不同的领域和阶层工作。通过竞争文化取代奴隶制度,从而推进外部的社会阶层的分工转变为内部心理功能的分化。

社会分工和心理类型的分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即激发了集体文化的兴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过于发达的集体文化和僵化的心理类型遏制了个人主义,不利于个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心理类型的出现,导致一种新的集体文化逐渐产生了,这种集体文化加速推动了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进步。然而它也有缺陷,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一种奴隶文化,即是说它也是推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压迫为目的的,只不过是将压迫由外部转移到内心。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每每当西西弗斯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巨石推上山顶,巨石旋即就又滚下山去,西西弗斯只好再一次将巨石推向山顶,这个过程周而复始,没有尽头,巨石便这样永远萦绕在西西弗斯的头顶。现在这块象征着压力和创伤的巨石仍然存在,只不过从外部转移到了心中。但是正像对奴隶的奴役在古代世界的奴隶身上造成一道裂开的创伤一样,对人类内心的奴役在现代人的灵魂中也造成了一道永难愈合的创伤。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各有利弊,集体主义则有利于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个体主义有利于激发人的精神潜能,从而有利于创造精神文明。比如,古希腊文明就是个性主义发达的最好载体。正是在个性主义的推动下,古希腊到思想家们才可以有足够的兴趣和条件去研究自然哲学问题,从而创造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文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只是表面的,不是本质的。我们应该想办法保持两者之间张力平衡,只有这样才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最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外部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大体上分别对应心理类型中的外倾与内倾两种交流心态。从外部社会特征的角度讲,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协调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脉络。相应地,从人内部心理特征的角度讲,不同时代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从内倾与外倾两种心态的协调关系中反映出来。可以说人的心理类型与外部社会的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有一点需要澄清,那就是内倾与外倾的划分只是程度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内倾与外倾的混合体,不存在绝对的内倾与绝对的外倾。只不过有时候在这个人身上外倾的倾向更多一些,因而他会在外边上给人留下外向的特征。而在另一个人身上,内倾的倾向会更多一些,则他会表露出更多的内向的性格。因此,内倾与外倾之间的冲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过于内倾或者过于外倾也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内倾是个体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保证,外倾是个体从外界获得帮助和能量的前提条件。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对人的生来说都是不利的。就像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一样,保持两者之间张力的平衡对人来说是最有利的。如果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能扭转局面,将上一章所提到的负面效应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能量,从而推动个体有机会在社会中摆脱精神疾苦,而达至某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境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性格的内倾与外倾的分化还可能与‘创伤’以及由此产生的后遗症有关。一个原始‘创伤’会产生一种原初功能,原初功能的影响不会随着‘创伤’过程的结束而消失。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原始功能的后遗症会转化为次生功能。而次生功能则决定心理能量的走向,朝向外部客体的属于外倾,深入心灵内部的则属于内倾。

因此,在内倾与外倾之间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中,最有传统性和代表性是个人权力欲望与外界物质需求的冲突。这也是被电影创作所反复展现的主题,一个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克服外界阻碍,在内心梦想与外界现实的艰难抉择永远能打动观众内心的痛点。因为这种内倾与外倾之间的冲突来源于从远古时期到现在而逐步形成的潜意识,它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是执着于内心的梦想还是与外界随波逐流,或者说是生还是死,这确实是个问题。

外倾型人格的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的感官印象。在基督教中,有关这种人格的最典型论述是关于圣餐礼的表述,这种仪式通过创造性的幻想将心中的信仰寄托于在外现实事物。这是心理能量朝向外倾的例证,它是连接内心科学理性与外在实践的桥梁。内倾人格则注重内心抽象的观念和情感。

外倾型性格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外界客体,这导致最为经常或者最为基本的意图的行为通常表现为被客观而非主观价值所定向。相反内倾型人格则倾向于自动与客体隔离,它只是通过潜意识将内心秘密感受与客体产生变态的联系。极端外倾型人格弱点在于:在辛劳中他们彻底迷失了自己。极端的内倾型人格缺点在于:心理虚弱,他一方面极端敏感,另一方面他又感到无可奈何的疲惫。

另一方面,就像上面提到过的,内倾与外倾都是人生存所必须的。对于‘我’来说,‘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与外界有差异,‘我’是特殊的,内部灵魂的独立是生命力的象征。只要‘我’还存在,人心理的内倾倾向就不会完全消失。根据康德的观点,人类所特有的‘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使意识具有了区别于外界客观存在的相对独立性。集体潜意识使个人潜意识具有了传承性。从集体潜意识到个人潜意识再到意识,个人的心理结构传承性与相对独立性是内倾型人格的存在根据。

从集体潜意识的角度来说,个体自身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某些普遍存在于所有生命的动物中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的个体心理也是心理过程相应发展起来的一个种类,它从每一个前辈中吸取营养从而获得新的生命。从远古时代以来,没有付诸实践的力比多可以被成为本能。个体意识通过‘原型’将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与外界现实相联系。因此在个体的精神结构中,意识有一个来自内部的根源,外在客体只是意识形态的一个运行渠道。对于内倾型人格来说,主观倾向和理念的影响较客观来说更加强烈,因为它们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它们超出了所有印象。内倾型人格大多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情绪。他们不是一个自负的个人主义者,就是一个富于幻想的说教主义者。

极端的内倾型人格会将潜意识与意识混为一体。逐渐分不清楚理想和现实的界限。其结果是个体自身重要性被无限提高,自我意识超出了理性的限度,无限地膨胀起来。然后权利概念就逐渐占据了‘自我意识’的全部空间,逐步发展成一种极端的权利要求。人的心理思维也逐渐转化为极端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但外界的客观存在却始终存在啊,就像别人打你一拳你就会疼一样。与外界的肉体相比,主观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硬,它无比柔软且易于变形。力比多在心中激荡冲撞,受客体强硬势力的影响,潜意识的补偿作用及伪装往往不太成功。它一方面迫切无限的支配客体,另一方面被客体无条件和非抑制的情结所压制。客体对它来说即是恐怖的来源,又是权力诱惑。因此,极端内倾型人格内心往往自欺欺人,让自己躲藏在一种至少能保持它的优越性幻想的有规律的保护系统之中。他们往往把客体神秘化,这加剧了主体对客体的恐惧。这让他们把可怜的欲望更深的埋藏在心底。从外表看,他们往往唯唯诺诺,不敢堂而皇之的在别人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对外界发生的变化反应异常冷淡,极端内倾型人格的道德感降低到几乎为零。这让他们常常遭到外界的谴责。

外部的压力会对内心的欲望产生压力,外倾的压力越强,内心的欲望被压迫感就越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内心的欲望反抗到一定程度时,一种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就会显露出来。它是人类最原始生存本能的体现,带有婴孩般的幼稚性。这个时候原始欲望逐渐褪去‘文明’的外衣,显露出蛮横与邪恶的特征。内倾的性格就会相应地转化为外倾的性格,并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人的外倾心理和内倾心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隐藏在内倾之中的潜意识会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将内倾的性格传递到意识之中。如果人内心中内倾与外倾两股势力是相互对抗的,那就会迫使人将更多的能量从潜意识抽出以投入到意识中以对内倾提供补偿,以弥补意识功能的不足。但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会因为失去了某种能量的制衡而变得一家独大,并开始主宰潜意识的运作。人内心深处的自私性与幼稚性倾向越来越明显。潜意识中的原始性是与意识中的道德性不相容的。潜意识与意识开始对立起来。内倾与外倾相互撕扯,谁都不肯放手,其结果就是意识被分裂。比较明显的例证是歇斯底里式的胡言乱语,这是过分追求与外界和谐的夸张表现。潜意识对意识的破坏会把人的客观意识弄得支离破碎。比方说,一个歌唱家的声誉突然处于一种极端危险的境地而促使他不适当地消耗自己的精力,他会因神经过度紧张而达不到那种惊人的高音水平。再比方说,一个能屈能伸、通过自己血汗建立自己事业的人,饥渴的神经症会常常纠缠他,导致他很快会变成疯狂的嗜饮者,拜倒酒精与毒品之下。极端的情况是出现病态的幻觉活动,甚至会导致生理紊乱,最严重的情况会导致自杀,这实际上都是内倾对外倾相冲突的表现。综上所述,极端的内倾性格和极端的外倾性格对人都是不利的。内倾与外倾长期陷入斗争,两者之间的相互压制与对抗会让人表现出病态人格。正常的心理活动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内倾与外倾的张力平衡。

要实现人内心内倾与外倾的平衡,我们首先要辨别清楚人内心认识功能的种类,并在结合考虑认识功能的前提下,细化内倾与外倾型两种心态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对人性格所产生的影响。最终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出能够化解内倾与外倾两种心态对立的途径。

具体的讲,心理认识有四大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观)。这四大功能与内倾与外倾两种心态相结合,最终催生出8种类型的抑制机制,也就是8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决定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同并不存在绝对的内倾心态和外倾心态一样,在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心理认识功能。实际情况是在一个人身上有一种或两种功能占主导优势,对人的性格较大,而另外的功能处于劣势,对人的性格影响较小。而且正像上面所论述的相类似,如果一个人极端的依赖某一种认识功能,那么这个人患神经分裂症的概率就非常大。

外倾型思维心理具有创造性,说它具有创造性是因为它不仅能促进人实施新的行为,也能产生新的普遍概念。外倾型思维以实现用新方式重组客体材料,加深其深层概念为目的。总的来说,外倾型思维具有一种奋进的魅力。但一旦这种人格走向极端,他们就会成为一些虚伪道德卫兵,但是在崇高的利他主义背后隐藏着隐而不现的自我主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外倾型人士是一位父亲,那么他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个残酷的暴君,可在外人看来,这位外倾型人士却美名远扬。理性思维过于压制其它功能会使一个人变得迟疑、疑心、偏执和顽固。例如,在20世纪中叶,就有一位以博爱闻名的医生扬言要开除一名敢用体温计的助理,理由是他固执地认为只有通过脉搏才能诊断发烧。

与外倾刑思维相比,内倾型思维的缺点在于它强迫事实变成他想要的意象状态;或者对这些事实的存在采取漠视态度,毫无束缚地展开它的幻觉意象。内倾型思维与主体的联系远远超过与客体的联系,所以外倾型思维所具有那些优点它都没有,这类理性判断往往表现出冷酷、执拗和不可理喻,更别说恻隐之心了。对外失去和谐、宽容和友情的同时,内倾型思维者的内心也不宁静,他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中。实际生活中,他总会感觉到有无法改变的不足。对别人的自我吹嘘,他都表现出深深的厌恶。他会始终坚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有所改变;如果他在事业上有所成绩,那么上述特征就更加明显。内倾思维型也具有某些正面和积极的意义,它会让人对事物的细节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一旦取消与客观经验的联系,内倾思维者就变成脱离实际的和不真实的。当平衡内倾思维的情感、直觉和感觉等无意识能力遭到压制时,内倾型思维就失去了仅有的优点,它会让人的心灵被模糊的恐惧所包围。

内倾情感型心态多试图通过内心的隐秘感受来控制外在客体。情感开始主导个体意识的运做,意识逐渐变得简单粗暴。个体的内心充满平庸而傲气十足的野心,以及自大和卑鄙的恐怖情感。虚无缥缈的冰冷的阴险是极端内倾情感型人格的显著特征。这种性格多体现在女性身上,用“静水则深”这句话形容她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种类型的女性大多寡言少语,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令人觉得难以亲近,她们常常带着一种幼稚或平庸的面具,呈现出一种忧郁的气质。她们不是最出众的,也没有刻意要显示自己的愿望,她们选择由主观倾向的情感控制自己的生命,这样她们的真实东西就被神秘地隐藏了起来,人们很难猜到她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她们的外在举止往往是优雅而协调的,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她们经常显示出一种类似同情的、令人舒服的静谧感。

与之形成对比,外倾情感型人格典型特征是冷酷、功利和疑心重。他们会给人留下做作和故作风情的印象。与内倾型人格类似,外倾情感型人格大多为女性。外倾情感型的特征在择偶观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她们爱上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是‘适宜’的,而且因为符合她们心中的基本标准——尽管她们有时候不承认——:他在社会中的地位、能力、职位以及显赫的家庭背景等。她们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们仅仅期望自己的家人平安健康就行。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她们就能正常生活并与外界正常交流。但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没有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些人就会变得做作、不稳定和疑心重,极端情况下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症状。

与外倾情感型人格相反,外倾感觉型大多为男性。他时而是个风趣的家伙,时而是个颇有见地的绅士。前种情况下,一个暴殄天物的美女或一顿美食就能让他忘却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后一种情况下,他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重大问题。外倾情感型人士一般格外注重自己的外表;他给朋友的印象大都是坦诚、慷慨,朋友与他相处起来也很惬意。实际上他这样做只是迫于外在道德的压力,仅仅是为了适应外界的道德舆论。与其它心理类型一样,外倾感觉型走向极端也会出现问题。一旦被客体控制达到极限,他就会成为堕落的瘾君子,要不然他就会成为一个胆大妄为的酒色之徒。感觉功能开始主导意识运做,导致包括直觉在内的其它心理功能被压迫进潜意识,既然通往意识的大道被堵死,这些心理功能只好通过小路对意识产生影响。这会导致外倾感觉型人士对细节吹毛瑕疵,性格也会变得圆滑狡黠起来,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会涌上他的心头。感觉功能喜欢与自由的理念相联系,并对规律和节制的力量予以压制,一旦感觉功能型人格发展到极端个体也就很难运用理性来来处理与外界的关系。

由客体刺激所释放出来的客观感受,不会仅仅停留在稍瞬即逝的初级知觉感受上,敏锐的感觉还会通过记忆加以储存,从而可以对事物有进一步的深层感受。记忆从某种角度讲是类似于古老意识历史中潜在内容的反映。外倾的感觉只倾向抓住事物一闪而过的表面形式。内倾的感觉则深入事物的内部,更关注对事物深层次的主观体验。内倾感觉型人格一方面受感觉心理功能的影响,它会被外界所发生的事情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它的感觉功能又会被过于内向的性格所撕扯。内倾型人格经常也会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他经常有‘人是怎么活下来’的疑问,进一步地他还还会对‘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什么’,‘那么这个基础的基础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内倾感觉型人格的内心注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不能对外界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映。一方面他们会漠视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另一方面,他们一会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固执和抵抗加以报复。他会逐渐疏远外在的客观现实,转而依赖于内心的主观感受。在他心中,所有的事物都被披上了一种迷幻色彩,都是类似于一半像仁慈的神、一半像邪恶魔鬼的事物。对他来说,外在的现实都不是真实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生活就是一幕幕脱离现实的喜剧。其实,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无比平庸的家伙,也知道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处在孤独之中。但问题是他只会用无意识中的无用的英雄意象来补偿这份孤独和平庸。

内倾直觉极容易与内倾感觉相混淆。直觉在四中心理功能中最为特殊,它是一种期望的态度,表现为一种为具有穿越力而感觉和观察力。它即具有思维的严谨,又具有感觉的激情。可以说直觉处在四种心理功能核心。但是极端直觉型人格也容易出问题。对于内倾直觉型人格,他一方面是颇具神秘感的梦幻者,另一方面又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极端的内倾直觉主义者通常会极度地疏远现实,生活在他自己的感觉意象圈里。从外部角度讲,内倾直觉型人格的神秘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外人看来,内倾直觉者完全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他们通常都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一个生错时代的伟人,一个聪明却没有施展舞台的人。他们通常会被这样一些问题困扰,比如“这个对我和世界有什么意义呢”?“眼前幻觉到底在暗示什么呢”?“它到底是对我,还是对世界承担责任和义务呢”?这样一些问题总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内心都有提升生命存在感强烈渴求,他们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因而从外人看来,他们都不太合群。像其它极端心理类型一样,当内倾直觉开始主导意识运做功能时,潜意识中的其它心理功能就通过‘补偿’作用间接的对意识产生影响。其中,感觉功能反应最为激烈。当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感觉与意识中的直觉激烈对峙时,个体就容易表现出强迫性神经症症状,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复杂,可能是忧郁症,也有可能是神经过敏,还有可能是内心老是想把某些人或物体的强制性地联系起来。直观与感觉十分相似,因为直觉的基本功能就是输送单纯的意象、以及相关的知觉。但直观与感觉毕竟不同,直觉产生的意象带有某种程度的道德成分,因而拥有判断价值取向的功能。

与内倾直觉相比,外倾直觉者的情感既不受制于理智也不受制于情感;他有自己独特的道德观,这种独特之处在于对他直觉理念的盲目忠诚和对自己魅力的盲目自信。他极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想法,表面上他可以信誓旦旦地表明对亲朋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对别人却漠不关心。外倾直觉者因而常常会给人留下不道德和冷漠的印象。外倾直觉型人格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感,因而他们都擅长成为商人、工头、投资者、代理商以及政治家等。在外倾直觉者身上有一种促人奋进和将人们引向新事物的狂热天赋。他们直觉越是浓烈、越是显著,他们的主观意识就会紧密地与神性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内心生机盎然,思想绽放出令人炫目的色彩。但是跟上面一再提到情形的一样,当外倾直觉主导意识运做时,必然会压制潜意识当中的其它功能。意识中的外倾直觉与潜意识中的思维和情感激烈对峙,会让人心神不定、疑神疑鬼。极端外倾直觉型人格摆脱了理性思维的束缚,这种人格的人大多会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外在世界,从而忽略了外在客体的威胁,心中充满了无意识神经症式强迫冲动。这种情况如果放任自流,迟早会导致抑郁症、强迫症、变态恐惧和自我迫害等症状。

如同上面反复重申的一样,以上8种心理类型极其表现形式,并不会有人始终保持一种不变。实际情况是,他时而表现为一种,时而表现为另一种。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会在各种心理类型中不断切换。而且即使在同一时间段,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心理类型。因此,要想从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类型,需要视具体的社会境况具体分析。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都是人生存和与外界交流的必备工具。缺失任何一个都会导致神经症症状。因此,保持正常人格的秘诀是寻求平衡,诚所谓,中庸之道才是修身养性之道。由不同的心理类型导致的内心冲突实际上是各种心灵功能不能实现均势互补的结果。之所以会这样,个人成长过程中内心创伤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源。另一个重要的根源则是来自外部社会,病态竞争所引发的畸形社会关系是导致内心无法获得平静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人格范畴 第五章心理的类型(1)

心理学人格范畴 第五章心理的类型(2)

(梵高与特拉斯可以说就是内倾性格的代表。当然在心理功能上他们俩个人有区别,一个偏重直觉和情感,另一个偏重思维和感觉。而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他们两个人的职业一个是通过画画,一个是靠科研。对于他们俩来说,他们擅长把感情隐藏在内心深处,若不到必须感情爆发的时刻,他们不会表现释放的反应。在表面上,他们俩给人的印象是安静的、沉默的,甚至是“迟钝”,因为他们对外竟没有物质利益的诉求。

画画与科学研究对他们俩来说只是一种移情手段。创作某项作品,只是为了让内心的情感实现自我满足。或者说他们终其一生都处在与自己的斗争中。他们总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至于完美的标准不是外界的评价,而在内心。不过他们在创作的时候,也总是主观地力求使作品摆脱个人的主观色彩,他们自认为自己的作品在世间举世无双,也不管别人同不同意。这种追求若到了极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主观想法就是永恒的真理,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完美的作品,别人之所以没有赞同,完全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所以,他们的作品极负个人色彩。他们甚至会刻意隐藏了自己的创作背景、创作方式甚至创作思想,以避免和其他庸俗的人同流合污。正因为他们的作品太富个性,从而导致大多数的人都不理解他们的作品。)

心理学人格范畴 第五章心理的类型(3)

心理学人格范畴 第五章心理的类型(4)

(毕加索与希特勒是外倾型人格的代表,其中,一个偏向直觉和情感,另一个偏向思维和感觉。相较于内倾刑人格,外倾型的人善于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通常会使公众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于他们热衷于且善于与外界联系,与内倾型人格一味注重个人内心感受相反。外倾型人格会注意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而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外倾型人格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工作上也能获得卓越的成就。)

“创伤”带来的影响显然是深远的,在“创伤”之后的一生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都会模仿导致“创伤”发生情景时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我们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创伤”的阴影之中。也就是说某种心理类型一旦确定,会产生某种惯性,它会导致一个人在较长时间内的思维模、行为及情绪倾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个世界上,导致每个人的贫、穷、富、贵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归结为运气不好;有的人抱怨出出身不好;还有的人归因于社会险恶,总有小人在背后捣乱。应该说上面这些原因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不是本质原因。这些原因都是外因,外因当然会起一定作用,但真正起作用的应该做为内心的“性格”。因为,上面这些外部困难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这些困难击倒。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好例子是梵高和毕加索,俩人的心理功能都偏向情感和直觉,天赋与生活环境也相差无几。但俩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一个一生穷困潦倒,另一个则是荣华富贵。之所以差别这么大,是因为俩人的心理状态一个是内倾,一个是外倾。梵高将炙热的情感深藏于内心,不愿与他人分享与交流,从而导致其他人对他的误解。毕加索则愿意且善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从而得到别人的理解。最终导致一个人的画作无人问津,另一个则是被人们疯抢。

总之,内倾也好,外倾也好,都体现出内心功能的分化,只依赖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只能激化内心的冲突和对立,那么有没有克服这种因外界‘分工’而导致内心功能‘分化’的方法呢?答案是有,从内部心灵的角度讲这个方法就是‘爱’。另外,要想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内心的冲突,消除‘自我’、‘他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立,让人真正感受到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幸福,除了要在内心学会爱的艺术外,还要有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要建立并完善一个健全的社会。因为,个人的性格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