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1)

20世纪初,昆明还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边地小城,石龙坝只是昆明西边螳螂川上的一段荒滩河道,然而,就是在昆明,在徐霞客眼中“舟不能从水,陆不能从峡”的石龙坝,崛起了中国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当时德国的《西门子》杂志感叹:“在这个国家偏僻的内地,在那远离世界潮流和西方文化隔绝的地方,也已有人将西方技术成就移植到自己的土地上,一些卓越的知识分子和敢于开拓的人士就是这么干的。”(《石龙奇月》)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2)

石龙坝电厂建成,昆明小街小巷都立起了电线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国人即以需要电灯照明为由,要求利用螳螂川水力修建发电厂,当局以“利权所在未允,旋议自办”。昆明政界、商界一些有识之士倡议自建水电站,先欲官商合办,后因官府久拖不决,改为商办。几经周折,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商办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开办者、总董、总经理和工程主持者都是昆明人。公司集得商股13.4万元,向德国购买两台240千瓦发电机组等全套设备,并聘德国工程师设计指导。

当年七月,石龙坝电站开工,正好在滇越铁路通车之后,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巧合。开工后造桥修路,开挖引渠,修筑水坝,建设厂房,建设工人上千,多是昆明四乡农民。因为工程艰巨,交通不便,德国人又从中大加牟利,公司股本入不敷出,几乎半途而废,后来靠借贷才得以完工通电。那是1912年,徐霞客走过石龙坝约280年以后。在此期间,因为汛期涨水,滇越铁路中断而材料供应不上,德国工程师跑到河内躲避辛亥革命等原因,停工达4个多月,实际施工仅17个月。石龙坝水电厂比国内著名的东北丰满水电站早建成27年,是中国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也是中国第一座商办水力发电站。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3)

早年石龙坝水电厂装机容量为2×240千瓦,以23千伏输电线路将电能输送到昆明,经妥乐、长坡、碧关、马街子进入小西门,全长34公里。入城“落脚”的变电站设在小西门城脚的水塘子,在今天的东风大楼附近,当时叫“转电站”。

1912年4月12日凌晨,在翠湖海心亭和城中三牌坊、金马坊、碧鸡坊等处高悬数十只500瓦的白炽灯,开灯之时,昆明四乡男女老少争相观灯,一时云集,热闹非凡。大家欢呼:“我们有了自来月啦!”就因为有了这个“自来月”,昆明人成为中国最早用“国产水电”点亮电灯的中国人。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4)

电线杆成了近代昆明街头的一道风景。

“耀龙电灯”大战“洋油灯”

石龙坝水电站建成,以供应昆明城电灯照明为主要业务,而主要用户自然就是昆明居民。当时昆明人点菜油灯的已经不多,点的多是“洋油灯”,供应“洋油”的又多是洋行之类。洋人垄断煤油供应,大涨其价,时人认为与洋油竞争,只有办电灯。于是,以电灯取代“洋油灯”,就成了华商与洋商之争。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5)

这一次,华商的“自来月”电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而洋商的“洋油灯”代表的却是落后生产力,正应了老昆明的那句话—— “风水轮流转”。

但先进生产力要战胜落后生产力,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石龙坝电站正在建设时,社会上就流言蜚语四起,说“电灯是妖魔,点灯会遭殃”,还说电线通到家家户户,一旦漏电引起“电火”,一夜就会烧毁全城,全城老少都跑不脱。许多市民心存疑虑,犹豫观望。电站建成供电之初,耀龙公司千方百计推广,决定凡是使用电灯的人家,从电线到灯头、灯泡、电表,所有材料、电器都由公司免费提供,甚至灯泡坏了,也由公司无偿补上,用户每点一盏灯只收安装费两角。尽管如此,要求点灯的市民仍然不多。后来大家看到电灯比菜油灯、煤油灯、“洋蜡”(蜡烛)要亮得多,而且用起来更方便,先期点灯的人也没有遇到什么凶祸。这样,要求点灯的人家才一天天多起来。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6)

石龙坝耀龙电厂题刻。

就这样,“洋油灯”逐渐被挤出了老昆明的官府团体,挤出了老昆明人的家,还被挤出了老昆明的街道。这在“提倡国货,挽回利权”的当时,意义不小。还在耀龙公司创办之初,《云南》杂志就有评论称:“我们云南实业最不发达,除了饮食物外,其他一切日用什物,大半由外省外国搬来,一年间,利润不知外溢几千百万。如今滇越铁路一通,我们不兴实业,则法人的货,源源而来,我们的钱,源源而去,数年后,民穷财尽,岂不是速亡之道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昆明的商人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最早的街灯、巷灯“油改电”

早年昆明城里没有路灯的概念,夜间行走大街,就靠店铺透出的油灯烛光走路,至于背街背巷,如果不打灯笼,不点松树明子火把,就得摸黑了。偶尔也有行善的人家,会在拐弯处或坎坷处挂一盏木框油灯,有的还会用竹竿挑着灯笼伸出墙来,或者挂在树上,以利行人,这算是昆明城最早的路灯。罗养儒在《纪我所知集》(《云南掌故》)中说,当时昆明的路灯“多是一个木框灯,而以纸糊之。内燃一盏香油灯,挂于路的拐弯处或有深沟高坎处。此举纯是私人功德,于官厅方面无与也。但在是时,点有路灯地处,亦不甚多。假说城里城外,不及二十处也。有二三特别者,则以一红灯,藉竹竿而挑出墙来,此则沿袭古制”。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7)

清代后期,官方在街巷分段设立石制灯柱,上置油灯,以利夜间行人。今昆明还遗留一座清代石雕路灯,为昆明清代路灯的仅存者,位于正义路东侧五华坊和咸宁巷交汇处。这是一个正方形石柱,高约2.5米,以整石雕成,顶端雕为方形台座,三面开窗,顶凿气孔,座内镂刻碗状灯盏,用以盛装菜油,内置灯草或灯芯,点燃后通过三面窗口透光照明。灯柱背面有“道光丁未年孟冬月立”阴刻文字,可见立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堪称昆明路灯始祖,已被列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8)

早年昆明街巷的街灯:石柱油灯。

老昆明俗语说:“说得轻巧,吃根灯草”。点油灯的灯草出自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茎又细又长,灯草是其中的草芯,要剥出来很不容易——不用力剥不开,用力又容易剥断,可谓来之不易。早年昆明维护“灯柱”所需费用,由当局向民间征收灯捐解决。城里通电不久,主管全市街灯的巡警总局就把街灯一律改为电灯,电费由原抽灯捐开销,这对耀龙公司又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9)

石龙坝电厂建成,昆明小街小巷都立起了电线杆。

最早的“灯胆”和“烛光”

昆明人最早把灯泡的功率有几瓦叫作有“几支烛光”,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老昆明人不说这灯泡是“几瓦”,而说“几支光”。大概也是因为当时国人没有“瓦”的概念,说“烛光”比较形象、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吧。令人不解的是,昆明人又把灯丝叫作“灯胆”。开始使用的“灯胆”是“老式炭精丝”,最为原始,但比起油灯来,已明亮不少。后来又引进了“白金丝灯胆”的新式灯泡,更是清亮洁白,新老用户都爱用。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10)

当时的云南都督唐继尧喜欢讲排场,每次开纪念会,都要求会场中的彩坊、彩塔一律挂满电灯。而耀龙公司所备灯泡,仅有16支光(瓦)和25支光(瓦)两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只好新添办32、50、100甚至500支光(瓦)的大灯泡,让所有用户以旧换新。为避免加大亏损,让人爱惜“公物”灯泡,新的灯泡不再免费,一律收取成本。

最早的“电老鼠”

旧时昆明社会品流复杂,一部分用户申请点32支光(瓦)的电灯,却自备“私泡”(非公司供给的灯泡),点用光(瓦)数大的灯泡,而仍按所申请的“烛光”(瓦)数交费,当然就占了便宜。在郊区,还有偷割电线的,使农民深受其害,后来不得不派人巡守,而由地方摊派钱文。同时,耀龙公司对官署和某些大官的点灯用电,为了照顾关系,也没认真收取电费。这样,大大小小的“电老鼠”一多,公司的亏就吃大了。

据当时报纸报道,1915年唐继尧为父办丧事,公司为其新设电杆、新接电线,沿途数里不绝。1916年6月,唐继尧被选为广东军政府抚军院抚军长,在南城外金碧公园大事庆祝,搭起高达六丈的纪念塔,周围悬挂无数大“烛光”电灯。公园内外,全城各大街都布置彩色牌坊,全部缀满灯泡,照耀得犹如白昼,所用电灯材料,电力消耗,自然都由耀龙公司负担——这可不是一般的“电老鼠”,简直就是“电硕鼠”。

“私泡”背后的“洋相”

1919年,昆明电灯用户不断增加,石龙坝电力供不应求,电灯时明时暗,晚间用电高峰时更暗如“香火”,一时官民怨声载道。耀龙公司无力扩大发电能力,又无法控制窃电,无奈之余,只好分区停电,但又激起社会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早先败在耀龙电灯手下的洋行见有机可乘,便改变战术,以电灯对电灯,大量引进不符合昆明市场电压标准的“私泡”,供人“私用”,故意扰乱用电市场,激起了一场电灯泡大战,造成了全城停电事故。

两千年前用羊油点灯 老昆明自来月大战(11)

据《滇声报》报道:“旗昌洋行现行由外运来六十磅电灯泡万余个,在省售卖。因光线异常明亮,故购者颇为踊跃,三日之间,已售去六七千个之多,市上强半改用此种灯泡。殊因磅力不合,易肇危险,遂有二十号晚电柜(变压器)焚毁之事。计焚毁二纛街、文庙街、庆云街、忠爱坊、教子巷等处电柜五个。同时附近一带电灯遂致熄灭,修复需日,恐各处电灯须数日后方能重燃云。”

这里的“磅”说的是电压,1“磅”就是1伏。耀龙公司供电电压标准为110磅,也就是110伏,由于发电“出力”不足,用电负荷大,电压降大,灯就不亮。旗昌洋行把60磅即60伏的灯泡弄进来,刚好适应这降低了的电压,电灯是亮了不少,但电流却大大增加,导致变电器过度发热而烧毁,祸根当然是旗昌洋行出售的不符合电压标准的灯泡。后旗昌洋行刊登广告,称自己出售的60磅(伏)灯泡不仅无害,还为耀龙公司节约了50磅电力,既强词夺理,又愚昧无知。这旗昌洋行有英国人背景,为报洋油灯衰败那一箭之仇,出此下策,可恨又可笑,是谓昆明洋行一大“洋相”。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朱净宇

文图资料:《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行当》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