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绘画形式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用绘画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兴国县第五中学 曾丽芳 讲述 柴桑区中心幼儿园 张丽芳 整理

(注:本系列文章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整理,值得所有学生家长与老师关注。)

不同的绘画形式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用绘画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1)

一、孩子的画里有秘密

这个暑假,我应邀去一所小学给考完小考的准初中生们做了一次心理沙龙活动,我们的主题是《雨中人》。是的,就是画一个雨中的人。第一幅图是一位男生画的,他的描述是:我走着走着,突然天空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无处躲藏,只好在雨里淋雨,很心酸,也很无奈。我问他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压力比较大的的事情?他说:最近啊,我的小考考砸了,平时一般能考到270多分,但是这次小考只考到了250多,很受打击,原本被爸爸妈妈寄予厚望,这段时间受到了不少批评,心里很难过。

画面中雨长而密集代表压力很重,人物的面部表情失落、痛苦,头部没有任何的遮挡,直接被雨冲淋,没有任何的有效解压资源,可以说是直面风雨。活动结束后我跟孩子的班主任聊起这个孩子,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学习挺不错的,就是没想到这次小考一下子下滑了这么多,平时话不多,只觉得他听话懂事,非常体谅老师。没想到这次的考试会给他内心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同时表示会找他的妈妈好好聊一聊,看看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

第二幅图是一位12岁的男生画的,他的描述是:我在水上乐园玩,突然天空就下起了大雨,我坐在有屋檐的凉亭里,坐在躺椅上,看外面的大雨,等雨停了又可以去水上乐园玩了。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雨也是很大,雨水落在水上乐园一阵阵激荡,但是这些和小主人公没什么关系。他正在凉亭底下的小伞里悠闲地喝着饮料。小伞外面呢,还有一把更大的伞。

这个男生分享很积极,通过交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比较乐观的学生,我问他这样的一场雨对你来说有什么影响呢?他说:玩累了,休息一会儿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还送了我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生的风雨很多,等等就过去了。跟孩子的老师交流也确实印证了他平时大大咧咧的性格,而且他很热心,经常帮助同学,班主任很讶异:画一幅画、聊一场雨就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的想法吗?

我是一名中学心理辅导老师,在我的辅导室里,常常会有一些羞怯、内向、不善言谈的孩子,我常常会用心理绘画的方式尝试去了解他们神秘的内心世界,看到孩子内心问题的指向再对孩子进行接下来辅导工作。这次采用的是“雨中人”绘画投射测试,这是心理咨询常用的图画投射测试之一,主要用来测试个体在外界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状况以及压力应对方式。

“雨中人”投射测试:雨是外界压力的标志,雨的大小急缓程度表示着个体正经受外界压力的大小;人物的表情、动作投射的是你对自我的认知、情绪状态如何,投射的是人内心的压力、矛盾、焦虑、冲突。其他的画作元素,比如是否画了防雨的工具(像雨伞、雨衣、靴子等)投射的是人际状态、表示个体应对压力的资源和方式。这个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压力情境中的压力应对模式并做出调整,尽快地从压力的漩涡中走出来。听起来很神奇,一副画能照见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在语言文字还没有成型的时候,图画是用来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原始人类在岩石上留下看似简单的符号图形,用来记录重要的信息,孩子们可能不擅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让他们画画,他们还是会非常乐意的,加上孩子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投射在绘画作品中,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

不同的绘画形式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用绘画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2)

二、绘画分析与心理理疗的理论基础

绘画分析它的有效性有什么依据呢?这里要提到两个理论,心理投射理论和人类大脑半球功能分工理论,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于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应。投射的产物不仅仅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像梦境、幻觉、妄想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在绘画中,颜色的选取、构图的大小、线条的长短及排列,下笔力度的轻重、速度的急缓、使用油墨风格的浓淡,都能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情感状态,大脑半球分工功能理论来源于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的裂脑实验,该实验认为:大脑左半球主要用来解决语言与相关的内容,包括抽象分析、逻辑思维等;而右半球则主要处理与言语无关的其他活动,包括视觉感知分析、艺术天赋及情绪情感在当事人身上的反应等。艺术和情绪情感等心理功能都属于大脑右半球掌控的。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打开右半球的锁,当我们用言语去描述情绪的时候,在传递过程中会丢失很多信息,在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等心理问题时,控制语言的左半球就会显得无能为力,需要控制情绪和艺术的右半球来解决,而绘画过程本身就是通过象征性的符号将情感表达出来,在经过对绘画的分析及通过左脑的理性思考以及言语的表达和讨论,使左右脑达到平衡和协调,并最终完成整合。

三、绘画用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优势

绘画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绘画技术可以迅速地学生建立好关系。在心理辅导中第一步就是建立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很多学生会在老师面前启动防御机制、隐瞒自己,很难通过会谈让学生主动暴露真实的自己,绘画技术可以快速的减轻内心防御,与画者建立关系,2.方便操作,材料简单、不受场地限制,且方法活泼,实用有效。3.绘画象征性的语言、绘画测验包含了许多隐含的信息。4.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绘画者而言绘画是一种表达,表达本身具有疗愈性。5.绘画测验还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学生乐意投入其中。

心理绘画有各种各样的主题,自由画能体现作画者最主要的情绪,被压抑的情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来访的孩子,如果情绪特别激烈,我们可以提供安全的环境,纸、笔、画彩,让他随意画。在自由画中表达出的信息是开放的、丰富的。

四、案例:

1.愤怒涂鸦

这个孩子是班主任老师带来的,他是跟班上的同学闹了矛盾打起来,被同学劝开后来到了办公室,经过老师调解之后,觉得火气还是难退,所以班主任那把她带到我这里。其实他来的时候也不愿意和我交流,他的脸涨得通红、双手交叉呈拒绝的姿势。我给他了一杯水、让他先坐会儿,他坐了很久,等他情绪舒缓一些的时候,我给他提供纸和笔,让他可以随意的涂鸦,他涂了整整一大张A3的纸,给他喝水的水杯,也被她画的脏脏的,他把它当成了垃圾桶。

他把涂鸦的纸张一半撕碎了塞进了 “垃圾桶”,一顿操作之后,我问他你感觉怎么样?他说:我感觉非常的解气,他说:我把那个同学的怒气全部都划到纸上面去了。摊开这张皱巴巴的纸,他指着一团红色涂鸦说:就是这里我画得特别大力,特别解气。我说:我观察到你涂红色的过程中,好像选了一只棕色的蜡笔,不知道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

等他好好地感受一下,通过觉察发现他不只生了同学的气,其实还有家庭带来的一些情绪,选红色蜡笔是在同学那里体验到的愤怒,选棕色的则是在家庭里体验到压抑和委屈,他这才慢慢地看到真正引起他强烈情绪的原因,看到自己有被理解,被看到的需求,看到这份情绪背后的自己。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他知道了引起强烈情绪感受的很多时候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知道了可以用一种更安全的方式去表达、疏解自己的情绪,他这时候才真正的松懈下来。

2.动物自画像

为了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格状态、情绪问题,人格特点以及自我的评价及认同感,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画自画像、树木、人格图等等,荣格认为,在梦中或绘画中出现的动物都是象征潜意识的自我内心表现,所以他将动物的象征称作为潜意识的自我。

动物自画像,画一个和自己很像的动物,看看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这个男生的描述是:这是一只无能的小狗,说他无能是指她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被控制了的,想去哪里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它只是一只宠物狗,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言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一只小狗,脖子被一根皮绳勒得极细,短短的皮神绷得笔直,小狗紧咬牙关,极不情愿地被拖往左边。

小狗画得比较偏上、偏小,提示比较爱思考,同时,自我评价不高、不自信。涂擦的短线条显示出焦虑不安的倾向,四条腿土涂黑感觉很沉重,看起来走路也非常辛苦的。我好奇地问他:这代表的是你自己吗?他说:是的。我问:你觉得现在这只小狗的感觉怎么样?他说:压抑到快窒息。我问:你目前是不是有感觉到无能为力的地方?他说:是的,父母的管教方式让我觉得很有被控制的感觉,还有就是觉得学习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再也没法突破,这让他非常的烦恼,我说:我有注意到这只小狗的牙齿和脚掌有一点尖尖的。他说:是的,尖尖的牙齿可以保护自己,我对认识的人通常是很友好的,但是陌生人或是不善的人,我会自己保护自己。

接下来他告诉我,在小学的时候受过同学欺负的经历,所以对人的防御心比较重。这个同学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他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是比较强势、很倔强,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在平时的言语中,他也绝对不会告诉你他觉得自己很无能。但是在这幅画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强势的外表下,他的内心住着这么一条无能的小黑狗,也很多不安全感和脆弱的地方。

3.家庭动态图

有时为了更好了解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家庭氛围,我会让孩子绘制家庭动态图:请画出你的家庭每一个成员,包括你正在做情以及从事的某项活动。我仍然喜欢用动物代替人,对那些防御心比较强或者是有困难的孩子来说都是很有效的。用动物的形式将家庭成员表现出来,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潜意识中的家庭模式,以及在家庭的关系中孩子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这个孩子是班主任介绍过来的,他所在的班是年级里最好的班,小升初时候成绩是很不错的,上了初中就有落后退步的征兆,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初二下学期了,尽管成绩在年级里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所在的班级已经是倒数了,他的爸爸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又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班主任把他介绍到我这里。来的时候,男孩看起来有些无精打采、蔫蔫的,与雷厉风行精干的妈妈相比,显得有些疲惫、无力。妈妈一进门就跟我打招呼,接着就开始列数出儿子一系列不符合心中意愿的一些品质,比如懒惰、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等等,一旁的孩子则是默默不语。通过他们的家庭画,让孩子和妈妈共同呈现心目中的家,妈妈画的图:家庭的三个人物都是用兔子代替,位子

居中,兔爸爸、兔妈妈牵着小兔子,看起来很快乐的样子,能看出妈妈对幸福和谐家庭的向往。但是图中笔触不稳、线条稍显模糊。体现妈妈在家庭关系上的犹豫、焦虑和不笃定。再看孩子的图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主题画整体偏右、偏下,在纸张中,占幅偏小。男孩说:这是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部家庭画面,是一次爸爸在辅导我做作业,我呢?做错了一大片,爸爸很生气,抓起来就打,椅子被踢翻了,画面上有一张桌子,上面有书和习题集,书桌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零分,妈妈在一旁也是不停地唠叨。他说:我最先画的人物是爸爸,爸爸用了一只狗来代替,但是这只狗有点特别。你看,它有两副面孔,平时的时候对我也是很好、很温和;另一幅面孔就是像现在这样,学习很差的时候,他就很生气,挑起眉、呲起牙的样子非常凶、让我非常害怕。

虽然画面中的人物都是偏小,但是男孩在里面更小,他用一只小小的老鼠代替轻而易举就被拎起来挨打的自己,妈妈在远处用一只鸭子代替,爸爸妈妈周围画了许多密集的符号,用来代表他们不停的在教育我。整幅图笼罩在一个比较紧张的氛围里,人物过小且线条和涂色稍显凌乱,提示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或显示焦虑,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低也不够自信。

看了孩子画的家庭图、听了孩子的描述,妈妈沉默了,她表示:她和丈夫一直很努力地工作,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关心、督促孩子学习,希望他优秀、成功,以后拥有更多更好的人选择。以为这样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没想到给孩子造成了这样的伤害,那些心里话从来就没有听孩子这样讲过,妈妈表示: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会做一些调整,并且说以后还会积极的邀请爸爸一起来到我的辅导室,针对孩子的沟通问题做咨询,后来陆陆续续的这个孩子做了几次辅导,他的情况了很多。

五、特别要关注的地方

1.画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在分析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有些要特别关注的地方,比如说:画作中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学生一些画作中不合常理的地方常常可以作为心理工作的突破口。这幅图是一个学生画自画像时画的自己,他说自己就像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知道大家看了这幅图,你们感觉怎么样?你看好像表情什么的看起来都很不错,但是当时我盯着这个触角看了很久,我觉得他好像不像触角,好像是两只千斤顶,而且顶上感觉特别的压抑,蜜蜂的翅膀呢,比较小下垂的,我问他:你最近有什么感觉压力比较大的事情吗?他说其实也还好,他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在学校和朋友的关系也非常友好,就是回到家里总感觉很压抑。

他的爸爸妈妈对他的学习是非常满意的,平时不约束他。但是他的爷爷是退休的老师,总是在他写完学校的作业之后还给他找一大堆作业给他做。他叹了一口气,说:如果爷爷不老是盯着我的作业那简直太完美了。他还说:这只蜜蜂每天采蜜都已经很辛苦了。呵,我和他笑了笑,在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工作,但是正是这样的一次好奇,让我和他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就拉近了距离。试想,如果我看到这样一对沉重的触角,直接跟他说这只蜜蜂的触角怎么比头还大呀,学生可能一听就赶紧拿橡皮擦擦掉,重新再画一对轻巧的触角了。所以,我们在平时对待学生的画也好、行为也好,那些不太合常理的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态度和方法:去好奇,而不是质疑。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学会观察绘画者的一切细微之处,学生的心理绘画也会有很多他个人特色的东西体现在画里。有的可能不是那么的符合常理,但却符合她的心理,那些特别的细节,常常是可以用来和学生讨论和分析非常珍贵的点,去好奇而不是去质疑,深刻的沉浸在绘画以及绘画者的世界中,你可以接触到一个具有真实生命的心灵。还有就是多聆听孩子的心声,绘画的语言是象征性的,毫不夸张地说:绘画的呈现是一个生命的呈现,我们应当把每一幅画当做一个生命去对待。画是孩子画的,应当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要以我们所学的分析技术或是主观判断粗暴地去分析。画是沟通的媒介,孩子的画呢,他最有发言权。

2.涂黑的线条

然后就是涂黑的线条,涂黑与强迫倾向、焦虑和抑郁相关,比如涂黑的墙壁表达是压抑的自我、悲观的态度,屋顶涂黑象征对自我的某种压抑,涂黑与肮脏也有一定的关系,与洁癖、强迫症、焦虑症相联系。下面两幅图是给受到猥亵的两个小学女生做的辅导,我见到他们时,他们不大愿开口,所以我当时让他们尝试把那件事情画下来,在观察她们绘画的过程中我很好奇:第一副图使劲黑的地方代表了什么,她一听我的问题就“哇“的一下哭了起来,后来了解才知道:这是第一位女生受到侵害的地点:厕所。第二幅图加重比例涂黑的那个只小狗代表的就是侵害他们的对象,而且女孩表达很痛恨他。第二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她表示自己的那只兔子呢,也有很多涂擦涂黑的部分。

这两幅图的图黑都透露出孩子们不安全感以及害怕、厌恶的情绪,所以在一副好端端的画里出现的刻意涂黑我们可以去好奇一下,刻意的涂黑,说明孩子的关注点在这里,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窗口更好地了解孩子。

这副图是开始受到侵害的孩子在接受辅导之后再画的图,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一起重新看到这次事件:首先。这件事谁也不希望出现,这不是谁倒霉,或是因为你们哪里做的不够好,相反,你们敢于把事情跟老师讲,已经是很勇敢的行为。然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们是

不是可以更冷静一点对待,以此避免更多的伤害。后来我们还一起探讨了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辅导之后第一个女生又重新画了一幅图,这幅图厕所已经没有大片涂黑了,画面里还添加了一个同伴,他们的对话有:“李教官,有人找”“李教官,救救我”等字样。孩子们在经历一件事情后并能从这件事情里面获得成长,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这幅图是一位13岁的女孩画的,她是主动来找我的,她当时心情很不好,这是一个瘦弱的女孩,说话声音小小的,她说她总是很低落,她列举了很多心情不好的事情。我让她把最近最烦恼的事情画在纸上,她跟我说她画的是她正好在教室里好好的写着作业,那个男生突然来拿她的笔,拿了还不放回来,还特别得意。后来玩着玩着把她的笔弄坏了,直接扔进了垃圾桶里,怎么说他都没用,每次只能生闷气。

为了表达她的心情,她在纸上的右边还特意画了一个很大的、生气的自己。你看她的眼睛、嘟起的嘴巴、交叉的双手无不显示出她的愤怒,她悄悄跟我说:老师,你看这个男生的头发,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少吗?我说:你不提醒我都没有注意呀。她得意的说:我是特意画的这么少的,因为有时候啊,我生气的恨不得把他头发都拔秃。我听了哈哈大笑,她说:我真的好希望自己变得强大一点,这样就不会被欺负了。我说:你看你画的自己不是很大吗?比那个男生好多倍啊,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形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的欺负一个人,他这样做的确很坏,下次他要是再乱动你东西,你可以尝试着大声制止他,她也哈哈大笑。

后来我再在他们班上课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这个女生,我问她这样的事情还发生吗?她说:还会,那个男生特别喜欢动别人的东西。怎么也改不了,老师也拿他无可奈何,但是现在他要是再敢动我的东西,我敢大声的朝他喊“你再动我东西,我拔光你的头发”。我们都笑起来,这一大进步。看见她充满喜悦的和我分享时,我真正的感受到到这份普通工作充满意义。

六、用绘画架起沟通的桥梁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时,特别是了解信息的初始阶段,用绘画作为沟通的桥梁,对于收集信息,了解困扰孩子问题所在,为接下来有目的的辅导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会看孩子的画作只是一个方法,要学会敏感的捕捉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陪伴、带领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疏解情绪,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才是根本的目标。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