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石碾子 难忘的石碾子

遗忘的石碾子 难忘的石碾子(1)

王芝娥  一  石碾是石器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我国历史悠久,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石碾由底座、碾盘、轴心、碾轱辘、碾架和碾杠等部分组成。碾盘中心的铁竖轴连着碾架,碾轱辘镶嵌在碾架中间,架子两侧凿有圆孔。推动穿入孔中的碾杠,碾轱辘就能转动起来。  我们村有三架小碾和一架大碾,不知是哪辈先民费劲儿搬运回来的。村里人说石碾是“白虎”,能镇宅,妖魔鬼怪都怕它,便让它们分别“镇”在村东、南、北三处,以保全村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村中间“镇”有一架大碾,上嵌“康熙”二字,距今三百多年历史。  大碾“藏”在碾坊里,它的碾盘和轱辘都比小碾大得多,容量大,特别重。石碾是公用的,它最忙碌。人们除日常加工稻谷、苞谷、麦子外,提取红苕、洋芋的淀粉也离不开它,喂猪、牛、鸡、鸭的饲料也靠它加工。用石碾时拿粮食排队,快到时会有人叫。大家遵规守矩,相互帮忙,从不争吵。  二  碾道最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日天蒙蒙亮,沉寂了一夜的石碾就响起来了。人们的说笑声、石碾的吱呀声、周围的鸡鸣声,组成了一支动听的交响曲在晨雾中回荡。  推碾全靠人力,特别累。我最怕碾稻谷了。我和外婆没力气,只能使用小碾。二十多斤稻谷,我们得不停歇地碾约一个小时。  稻谷倒在碾盘上垫一根粗棍子,外婆两只手扶着碾杠,倾斜着身体用力向前推,开始要费足力气才能使碾轱辘压在稻谷上。几圈过后,随着惯性作用,外婆用力就能小一些。每转一圈,就有大米逃出谷壳的束缚。反复多次绕着碾盘转圈,带壳的稻谷越来越少,白生生的大米越来越多。外婆累得直不起腰,汗如雨下,衣服全湿透了。我绕着碾盘,把“流”在碾轱辘外的稻子往里扫。看着外婆汗流浃背,我心如刀绞,只盼自己快点长大。  三  石碾隔一段时间要锻。石匠锻石碾前先敬石头神,烧香磕头祭拜完,用斩子(淬火后的短钢钎)将磨合面的纹理凿深些,以增加研磨效果。  村里人敬畏石头,尊重石头,除夕给石器贴“福”字,碾架贴对联。家乡有条铁规:每月初十禁用石器。正月初十是石头节。这天一早,虔诚的人们带上二寸见方的刀头(猪肉)、献贡(圆馒头或花馍)、香、裱纸钱恭恭敬敬祭拜石碾,以求平安富贵。  过去,农村生活艰苦,缺医少药,夭折的婴幼儿多。人们便把爱哭爱生病的孩子认给石碾,让“白虎”护着,说碾子把哭声变成“咯吱咯吱”的歌唱声,孩子就不哭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里的石碾逐渐被冷落。这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人们生存发展,见证了历史变迁的石碾,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太累了,静静地歇息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