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旁边有什么(武汉有座赵州桥)

武汉是一个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有着“百湖之城”的美誉,舟与桥就成为了武汉人赖以生存、交流、沟通的必需。桥梁把武汉三镇连为一体。

一说到桥梁,首先会想到的是河北的赵州桥,小学课本上就曾讲过,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旁边有什么(武汉有座赵州桥)(1)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咱们武汉市也有一座“赵州桥”!听到这你肯定不信了,说武汉的名胜古迹,那肯定就是黄鹤楼、归元寺、洪山宝塔呀,哪里有个“赵州桥”呢!

其实就是武汉市这座历史悠久并且结构与赵州桥结构相似的石拱桥-----武汉北洋桥。据《洪山文史》称桥长50米,宽7-11米。两头宽,中间窄,拱桥跨度14米。始建于唐代,历经战乱,屡毁屡建。

进去的道路两边房屋都已拆迁,沿着小路进去不久就来到河边,看到桥面由三道组成:桥中砌有四十八纵横相排的砖石,约2.5米宽能通行小汽车的坡道。不宽的桥面,竟然在两侧还贯通阶梯形成人车分流。引桥的两边是一个八字形矮墩是“限载墩”。两边人行的台阶道约1米多宽,数着桥面的台阶道,上九台台 阶道,下九台台阶道。正好应了古代使用“九”个数字特有的寓意、象征!

拾阶而上,数得是十四垒麻石护栏;时不时偶尔出现一、两个行人和小汽车,匆匆从不宽的桥面上通过。

我从桥的北面走过引桥。引桥和桥面都是青麻石铺垫,桥头二座石狮子伫立在路旁,年复一年的忠于职守地守候着这古老的桥!

北洋桥的南头,竖立立存的三块石碑,从碑文得知,此桥兴自唐代,明弘治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和民国四年曾对此桥进行过两次维修。

赵州桥旁边有什么(武汉有座赵州桥)(2)

最为奇观是古桥的那红砂条石砌筑的基墩,古桥西边是完整无缺的平面,而古桥东面却有小四方形的红砂条砌筑错出。

史料记载:古云梦泽消失,分解出众多湖泊港汊。此地“北洋桥”乃是东南祁郑湖和西北余家湖的两湖交汇之处,曾为淮扬荆襄沔黄蕲诸路客商往来必经之地。桥址处原为一渡口,曾是安徽、江西等地客商来汉必经之路,久而久之形成集镇。

明朝初年,一周姓官员路经渡口,见200多人等一艘小舟,便说服其好友陈廷英捐1000多两白银和400担大米,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桥。因渡口名叫白洋渡,石桥便取名为白洋桥,后讹传为北洋桥。

北洋桥历经沧桑却能保存下来,得益于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对古桥的保护。现在的北洋桥村委会已将北洋桥的保护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并派专人保护古桥。

但纵观历史,它却是命运多舛:

近代保护北洋桥最惨烈的一次斗争,发生在1938年。有一天,一群日本兵开著一坦克企图从北洋桥上通过,当天上百村民拿著锄头、镰刀、棍棒冲上桥头,与日本兵对峙并发生冲突,两名日本兵被打死。次日遭到日本兵的疯狂狂报复,一名村民被枪杀,所有青壮年男女全部外逃,“北洋桥”却得以保存。

“文革”期间破“四旧”,桥上石碑的碑檐被砸烂,石碑被推倒,村民心疼得直落泪。村民王树声和另外几位村民用“牛车”将最大的一块石碑运到一地沟边,假装当“跳板”使用。石碑逃过灭顶之灾。

北洋桥历经沧桑却能保存下来,得益于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对古桥的保护。现在的北洋桥村委会已将北洋桥的保护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并派专人保护古桥。

1988年,北洋桥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随后的岁月中,村民们更是将北洋桥当成“宝贝”爱护,为了防止货车碾压,他们与文物部门一道,在桥两边修起“防护墩”,五百多年中,简单古朴、坚固耐久的小石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河水在桥下流淌,古桥却岿然屹立,雄姿依旧!

据悉,北洋桥村规划以古桥为中心,建一条“仿明清一条街”,使这一文物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考证,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在武昌今小东门附近有木构筑虎平桥。明清时所建桥梁多分布于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小河及湖泊的港汊之上。清末,三镇共有桥131座,其中汉口67座,汉阳25座,武昌39座。武汉至今尚有遗迹可考的古桥约有23座。

大武汉有这么美的桥,你是不是也很想去一睹风采呢,趁着初春好天气,赶紧去看看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