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白族(贵州---之白族)

一、概况自称“罗苴”、“白尼”、“白人”、“民家”族源问题,迄今尚未定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白族有17.95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大方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七星关区、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贵阳白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贵阳白族(贵州---之白族)

贵阳白族

一、概况

自称“罗苴”、“白尼”、“白人”、“民家”。族源问题,迄今尚未定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白族有17.95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大方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七星关区、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有古歌、传说、谜语、情歌、丧歌及神话故事等。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世久年湮,加上语言逐渐消失,绝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者,多系口传。以歌表达思想,以舞抒发意愿,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习惯。民间的民歌调、古歌调、喜事调、吊丧调,广为流传。乐器分为“吹拉乐器”和“敲打乐器”。所谓吹拉乐器,指的是唢呐、笛子、箫筒、二胡、芦笙等。木叶也是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天然吹奏乐器。所谓敲打乐器,常指大鼓、大锣、小锣、勾锣、钹等,主要在花灯戏演出,耍龙灯伴奏,号召抵御外侮和婚丧聚会时使用。

工艺美术 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包括精深的石木雕刻,美观大方的编织等。白族石工工艺,历史久远,在我国雕刻艺术上享有盛名。贵州白族石工工艺集中在石棺墓上,工艺精美,坚固耐久。墓石墓碑上,精雕细刻着人、龙、凤、狮、虎、犀牛、鹤、鱼、刀、剑、花、草等图案。奇花异草千姿百态,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木工工艺,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的装饰方面。有双吊檐走廊、四合院花卉雕刻、六合门“双翰”雕刻、双吊檐三福神龛浮雕等。

居住 一般选择地势低洼平坦、阳光较强、土质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人畜饮水便利的坝区建寨。坐北朝南,讲究风水。筑有围墙,外有隔河,离城镇、集市较近,交通方面。各寨十几至几十户独立而居,相对集中又与邻寨相隔不远。房屋构造形式,一般为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砖木结构较少,大都宽为五至七柱,长为三至五间,一楼一底。

饮食 在饮食的偏嗜,颇具民族历史特征。主要有:干粮(如炒包谷花、炒面及各种粮食做成的粑粑之类的食物)、刺藜水花酒。到边远田地干活、赶场、背煤、上山放牛、进校读书等,人们均带上干粮,随时备用。野茨莓(救军粮)炒面,是白族历史上出名的干粮,至今每家必备。传说,以前老祖人们打军务、屯田时,整天在外面靠吃干粮度日。后世为了纪念,每年正月初二供早饭,要把磨好的武器(梭镖、刀叉等)摆在神龛前,再把装有粑粑、炒面等干粮挂在神龛上,为他们饯行起程。长此以往,备干粮逐渐养成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习惯。关于刺藜水花酒,据口碑流传,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七月初,白族老祖先在云南麓川打军务时,缺粮受困。七月初四夜,用石头挤压刺藜汁当酒,向天祷告。初五晨,发现遍山的糯米果(救军粮),故而得救。老祖先传嘱,这是因为“刺藜酒”感动菩萨的原因,后辈子孙都要会泡制“刺藜酒”,用以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现今的“刺藜水花酒”,经后人不断精心加工,清香扑鼻,浓郁甜醇,饮上几杯,便“飘飘然如坠五里云,悠悠然似神仙之态”。

服饰 在贵州,传统的白族服饰自明代晚期以后日渐消失。清代起,属汉罗苴者着汉装,属彝罗苴者穿彝服。

三、语言文字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一说白语支),其文字不少借用汉字,即所谓“汉字白读”。在漫长的年代里,白族不仅用彝语,而且普遍使用彝文。自汉文化深入威宁、赫章、水城地区之后,白族又存在过相当长的彝语和汉语同时并用时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