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VS在校两副面孔(在家VS在校两副面孔)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新学期伊始,有家长接到老师反馈,说自己孩子在学校“比较乖”,家长为此很困惑,自己孩子在家那可是妥妥一枚“小霸王”。

对此,该怎么看?又该怎么办?

在家VS在校两副面孔(在家VS在校两副面孔)(1)

帮助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角色平衡

聂新忠(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看丹校区教师)

孩子在学校时,受制于学校对其身份的束缚以及自身对于“学生”这一身份的认同,在举手投足间会努力让自己更加符合学生的形象,希望以此获得老师的赞美与同学的认同。而在家中,因与学校“舞台”的脱离以及对于家庭这一“舞台”的认知,舒服的环境、熟悉的家长,这些都会让孩子呈现出另一种状态。因此,孩子在家在校表现不一样很正常。不过,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呈现出在校“乖乖仔”,在家“小霸王”,则应引起重视。依笔者之见,这主要是个体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整体的“不平衡、不匹配”。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理念与管教方式,孩子们会逐渐养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这里都需要形成“学生”角色的社会化过程,逐步养成与“学生”身份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当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导向、教育环境等方面差异性过大时,孩子作为子女身份和学生身份的行为表现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在家中可能任性、无礼,但在学校却可能因学校教育和其对学生身份的认同而表现出懂礼貌、守纪律的学生形象。倘若家校沟通不足,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在各自环境中的习性和表现了解不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干预,则会导致孩子在家在校表现的差异进一步增大。

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加强家校合作,取得家校教育的互补和一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班主任应与家长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加强合作,关注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在对孩子的引导上同向同行。家庭应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内容,甚至创造条件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实现与学校教育导向一致。其次,家庭中要建立宽严相济的氛围,帮助孩子实现个体角色社会化的整体平衡。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同伴、老师、社会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家庭应建立民主关系,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杜绝溺爱、贬低等畸形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孩子自卑、怯懦时要及时鼓励;发现孩子任性、规则意识差等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角色总体平衡。

家校合力 共绘教育“同心圆”

蒋漫如(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教师)

学生在家在校表现的不同有:一是角色定位不同。家庭关系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督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任务的了解是缺失的。一旦方式方法不对,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同时,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过于亲近,没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使得效果事倍功半。不少老师能教好学生却未必教好自己的孩子,原因是老师和自己孩子不再是纯粹的教学关系,生活上的零距离更难让老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保持冷静和耐心。二是环境差异。家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孩子相对难以专心致志地融入学习中。而学校环境完全为教学而准备,有一起学习的同学,也有监督学习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表现欲的激发往往能使学生有更好的规则感和学习效果,形成正向循环。

要解决家校表现迥异这一问题,一是家长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家长越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内容及表现,孩子就越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时,要注意方法,多鼓励,让孩子在家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二是老师在学校要引导孩子感恩和理解父母。很多时候,学生回到家中会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此时,仅靠家长的劝说会比较缺少说服力,如果有老师在校合理引导,会化解些许矛盾。

在家VS在校两副面孔(在家VS在校两副面孔)(2)

辩证看待“反差” 第一要务是沟通

田坤(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学副主任)

这学期,我的角色由正班主任转换成了副班主任,虽然是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但由于我的角色变了,学生在“现在的我”和“之前的我”面前的表现也呈现“两重天”现象。

因此,对待孩子的这种“反差”要辩证地看。学校是学习和交往的场所,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将来走出学校后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孩子在校表现规矩恰是正常的表现。而反观家庭,则是亲情所系的场所,是最适合放松的地方,对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要求。环境决定角色,只要孩子自身不困扰,也不影响别人就不必太担忧。毕竟,家校的功能不同,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应强求一致。但如果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了困扰,就要另当别论了。此时,第一要务就是做好家校间的沟通工作,不仅沟通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更要沟通方法和育人智慧,彼此借鉴参考,成为互相的“教育伙伴”,共赴家校共育的美好。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尝试“三力合一”。这里的“三力”既指“学校、教师、家长”三力,也指“教师、学生、家长”三力。是的,不要忽略孩子的那份力量。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三力”合一,以“尊重”为圆心,以真诚为半径,才有可能画出一个精彩纷呈、包容万象的教育“圆”。

家校教育保持一致 孩子才不会判若两人

陈纳(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教师)

很多孩子在家在校表现“两重天”的背后其实折射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一致问题。

从社会角色扮演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在校园中更多时候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而在家里,孩子的身份角色就发生了转变,更多时候,孩子是受照顾者、被关心者的角色。很多家庭很少会给孩子在家里制定规则,因此,孩子更容易释放和表现出自己随意和自由的一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不仅学校,家庭也要给孩子树立规矩意识,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家里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孩子才会慢慢适应,不会判若两人。

另外,对孩子的要求除了要和学校保持一致外,还需要在家庭内部做到一致。比如,父母之间要统一管教方式,家庭与学校之间也要加强联系,全面了解孩子,这样才能最终达成教育的一致。

家长想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表现一致,最为关键的还是引导孩子。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在家立好规矩,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文字:张晓震

编辑:张秋颖

美编:郁美静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