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舞台现唱优美的昆曲(四龄童唱昆曲惊艳观众)

元宵节,甘熙宅第。舞台上,稚嫩的童声清脆响起,一曲昆曲《牡丹亭•游园》唱得委婉流利,令在场的非遗界人士大为惊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得知,唱曲的,是南京非遗项目“曲社清曲”第五代传承人、年仅4岁的孔际瀚。第三代传承人、孔际瀚的外祖母汪小丹告诉大家:小外孙最爱梅兰芳,给他看儿童片,不看,就要看戏曲,“最好看就是梅兰芳,梅兰芳才是最美的”,小外孙对戏曲的热爱似乎是与生俱来,为此,他们有意识地从2岁开始培养他,也很欣喜地看到:甘家昆曲后继有人。

女演员舞台现唱优美的昆曲(四龄童唱昆曲惊艳观众)(1)

甘氏家族京昆艺术第二代传承人甘纹轩(第一排右一)、第三代传承人汪小丹(第一排右二)、第四代传承人孔宣桥(第一排左一)和孔美桥(后排),为孔际瀚授戏。

甘家满门爱戏曲

艺术传承生生不息

在场观众逗问孔际瀚:“还会什么呀?”小家伙毫不怯场,如数家珍:《穆桂英挂帅》、《苏三起解》、《贵妃醉酒》、《包龙图》。汪小丹说:昨天在深圳,小家伙已经拜师孟广禄老师。他见到孟广禄就深深鞠一躬,“老师能不能收我?”“其实他才4岁多一点,我们都想不到,他这么爱戏曲,所以我们也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台下,大人聊天,孔际瀚就在一旁以围巾作水袖,练脚步、练眼神、练手势……勤奋刻苦。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立下志向,将来要去北京,去国外,把曲社清曲、把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播到更广更远之处。

女演员舞台现唱优美的昆曲(四龄童唱昆曲惊艳观众)(2)

入戏

这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其实还是与家学渊源密不可分。汪小丹是南京昆曲社社长、甘家昆曲传承人。她的外公甘贡三是京昆戏曲奇才,有“江南笛王”美誉。母亲甘长华也是京昆名人,父亲汪剑耘则是梅兰芳的入室弟子。汪小丹回忆,外公甘贡三对于推广昆曲不遗余力,到了逢人便劝学昆曲的地步。他曾与曲学大师吴梅、著名文人仇莱之、词人唐圭璋共组“紫霞社”,成员多达百余。甘贡三的朋友圈还有京昆泰斗爱新觉罗·溥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法家林散之,京昆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俞振飞,著名实业家穆藕初,传字辈艺术家倪传钺,知名曲家项馨吾、倪宗扬、张充和,诗人卢前等各界名流。甘贡三还把苏州老艺人请来甘家切磋,也曾对来求教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悉心指导,让她搬进甘家大院,悉心指导,习唱昆曲助她技艺精进。

汪小丹自幼受家学熏润,得父辈及师长们的言传亲授,京昆底蕴深厚,演唱技艺尤佳。不过,“我从小在小院里长大,性格内向,本不喜抛头露面。可是到二十一世纪来临,外公和父母一辈的很多人都渐渐走了,我必须担负起传承昆曲的责任”,两位女儿孔宣桥和孔美桥在她的指导下,也均唱功不俗。现在传到了小外孙手中,是令整个家族都倍感兴奋的事。满门爱戏曲,传承生生不息,“外公泉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汪小丹说。

女演员舞台现唱优美的昆曲(四龄童唱昆曲惊艳观众)(3)

很有范儿

成功入列市级非遗

清曲“极端讲究”

今年1月,南京市政府在国内首次将曲社清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介绍,市级非遗的认定原则是,项目传承谱系要清晰,比如在南京本地一般要有百年历史、三代家族传承或者是社会传承。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扎根甘熙故居的曲社清曲,可以说是轻松入选。

那么,什么是清曲?汪小丹告诉记者:清曲即不以营业为手段的昆曲清唱。清唱者均为民间从事曲唱活动的文人、曲家、曲友,文化修养及文学素养高。其受众多为文人雅士、审音识律者,是娱己之唱。一般的文人雅士、官僚士大夫并没有把昆曲当作纯粹的表演技巧,而是作为一种身心修养和自娱的方式,度曲填词更是一件风流雅事。曲社清曲不上妆,伴奏以笛、鼓为主,曲唱者讲究仪态从容、神情闲雅,追求格调与韵致的不俗。清曲曲律严谨,字字斟酌,精益求精。不求唱腔华丽,不刻意卖弄嗓子,追求旋律平稳、情感内敛、声音干净脱俗。曲社清曲重曲轻白,采用清宫谱,恪守师承,强调四声阴阳等曲韵规范,对字音、腔格、板眼、韵部等诸多方面均有严苛追求,“极端讲究,包括文辞、音乐、表演等方方面面的讲究”。

女演员舞台现唱优美的昆曲(四龄童唱昆曲惊艳观众)(4)

南京昆曲社发轫于上世纪 20 年代的“紫霞社”,先后经历了公余联欢社、新生社、重庆曲社、友艺集的演变。1954年,在南京市政府支持下成立南京乐社昆曲组,先后由甘贡三先生之子甘南轩、红豆馆主女儿爱新毓婍担任社长;1998年,南京乐社昆曲组正式更名为“南京昆曲社”,由汪小丹任社长,传承至今。

据汪小丹介绍,南京昆曲社现在每周日都会组织曲社清曲活动。曲友们荟萃一堂,“京剧叫票友,昆曲叫曲友,两个不能搞混。”她强调。周日会上,大家共同探讨曲社清曲的传承、重点昆曲的基本知识、四声与口法、清曲的唱腔与特点等内容。

女演员舞台现唱优美的昆曲(四龄童唱昆曲惊艳观众)(5)

练功

现在,汪小丹和两位女儿又把曲社清曲推广到了深圳,2021年在深圳成立了曲社。“深圳节奏快,原来担心慢节奏的昆曲能不能被接受,没想到接受的人更多,年轻人更多。看到外地的昆曲院团在深圳,一票难求,我也是买票的,这给了我信心。”这份艺术的传承,延绵不绝愈发兴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通讯员 朱胜利

校对 徐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