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

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1)

12月20日,记者从六盘水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通过8年的生态建设努力,六盘水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2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37%增加到2015年的49.77%,2018年预计达59%以上,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绿色凉都”的华丽转身。

作为省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盘水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这根主线,抢抓国家林业生态建设的机遇,践行“绿色凉都”的“十条路径”,不断追求“绿”,不断创造“绿”,不断放大“绿”,攒下喜人“绿色家底”。

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2)

生态优先,绿色体量这样增。把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与“两江”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实施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河湖沿岸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协同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攻坚战。2016年以来,六盘水累计完成营造林354.8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底的49.77%,提升至2018年的59%。

守牢红线,绿色资源这样管。森林资源“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中,探索出了“加强宣传、增进理解,加强服务、获得认同,加强教育、共同参与,加强管理、获得支持,加强处罚、强化服从”的“森林资源管理五步工作法”。2016年以来,六盘水共受理各类涉林案件1879起,查结1745起,查结率92.87%,破获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涉林大案;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3)

顺势而为,绿色改革这样推。采取“公司 农户 村集体”的“三变”模式,积极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将荒山、森林、古树等资源通过入股精品水果种植、旅游开发等项目,把分散的资源要素集中起来,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推动山地林业从“孤军奋战”转变为“抱团发展”,农民收益由单一的种植收益转变为股权收益、产业收益、务工收益,实现了“死资源”变“活资产”、“穷山沟”变“产业带”。截至目前,六盘水参与“三变”改革的林地面积达140.2万亩以上,参与农户达21.48万户,71.73万人,助推户均年增收达1488元。

释放红利,绿色产业这样做。将生态建设与助农增收相结合,转变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树立“以树代粮”的观念,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菜、林药、林果等“短平快”产业,将“向山要口粮”转变为“向林要增收”,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矛盾,让“森林庄稼”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六盘水共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09.62万亩,稳定面积150万亩;立足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山地林业资源,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巧用美景撬开了“贫困锁”,开启了“致富门”,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森林旅游人数达19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1.2亿元,出现了“井喷”的势头。

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4)

扩宽渠道,绿色资金这样筹。扭转“国家给多少钱就造多少林”的“等靠要”观念,按照“财政资金打头阵、融资贷款为主攻、社会资本增体量”工作思路,纵向上积极对接争取,横向上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为涉林企业融资贷款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以奖代补、金融贴息等方式,鼓励本地煤炭、房开、建材等行业的民间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六盘水共投入各类财政资金20.85亿元,争取扶贫产业子基金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亿元,贷款融资59.28亿元,引入社会资本56.08亿元,重点发展刺梨、精品水果、山桐子以及森林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申报中央贴息贷款项目29个,涉及资金15.52亿元,获批贴息2088.52万元,占全省获批总金额的23.5%。

效益至上,绿色质量这样提。打破“以速度论英雄”的认识误区和思维惯性,主动适应发展方式变化,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淡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切”,下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先手棋”,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从面积高速增长向质量大幅提升转变。立足我市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质量差、林相不整齐、中幼林占比大的实际,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低质低效林改造为抓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优先实施区域森林质量提升,扩大森林生态承载力和产出率。2016年以来,六盘水森林蓄积从1600万立方米增加到1700万立方米,经济林占比提高至42.35%,达到了360万亩以上。

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5)

优化链接,绿色效益这样分。依托“三变”改革,为盘活海量林业资源、化解利益分配矛盾、助力脱贫攻坚找到了突破口——按照“公司出资、退耕户出地、合作社出智、贫困户出力”的思路,引导经营主体、林农、贫困群众拿出资源,入股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按股切糕”破解利益分配难题。在组织模式上采取县级国有平台公司出资提高造林投资标准占股40%、农户用土地及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入股占股40%、合作社负责产销对接及日常管理占股20%,贫困农户负责为产业管护领取劳务报酬。仅2018年,六盘水就引导农户利用新造林地入股产业发展8.977万亩,覆盖农户达6.2万户,其中贫困农户1.25万户3.12万人。

 担当使命,绿色扶贫这样攻。把原来“靠山吃山”的观念转化为“养山护山”,着力在兑现生态补偿、增加生态就业、发展扶贫产业上狠下功夫,探索出了“扶贫措施先谋后动更具针对性、项目实施先远后近提升精准度、生态就业先难后易增收促脱贫、林技推广先内后外提高转化率、产业发展先快后慢缩短见效期”的林业扶贫“五先五后工作法”,在项目安排、资金切块、指标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边、旮、吊”区域。截至目前,六盘水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42.3万亩,涉及资金12.3亿元,覆盖35万户122万人,其中贫困户7.89万户25.8万人,兑现补助资金8.93亿元;聘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26名为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兑现管护工资10000元,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六盘水最冷的路(今贵州从江南煤都)(6)

引进外援,绿色招商这样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六盘水以“大招商、招大商”为目标,成立了林业产业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项目包装,狠抓产业推荐,全面开启林业招商“快进”模式。截止目前,六盘水已储备涉林项目85个,总投资达386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26个,投入资金达77.28亿元。

与时俱进,绿色声音这样传。紧紧围绕造林绿化、产业发展、依法治林、改革创新等方面,依托贵州日报、六盘水日报、六盘水电视台等媒体平台,主动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着力培育绿色文化、普及绿色理念。仅2018年,全市就在省级以上媒体推出林业专题报道7篇(次),发布涉林信息120余条,绿色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绿色凉都”的“十条路径”,条条系民心,事事暖民意。只因如此,六盘水拥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贵州水城国家杜鹃公园”、等9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先后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

(来源: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定珲 通讯员 谢勇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