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连线宋昊然(从胡鑫宇到宋昊然)

胡鑫宇离开的真相终于大白了,排除他杀,是自缢。15岁,青春期。经济学家宋清辉的儿子宋昊然,一个画画特别棒的孩子,跳楼,生命定格在了12岁。

他们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会割家长一辈子,丧子之痛,有如凌迟心脏,当父母的都懂。

高峰连线宋昊然(从胡鑫宇到宋昊然)(1)

高峰连线宋昊然(从胡鑫宇到宋昊然)(2)

青少年自杀,多集中在10-18岁,每个孩子心理年龄发育速度不一样,有的孩子心理青春期来的早,有的孩子心理青春期来的晚,同样的,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征也不一样,“叛逆期”只是一个说法,很多孩子并不叛逆,只是,他们不被人理解,他们渴望被人走进心里,渴望走进别人的心里,但又不知道怎么走,最后,只好自己走了——我融不进去,我干脆走好了,社会哥,现实姐,我不跟你玩了,至于父母,我连自己都摆不平,我也无力为你们考虑什么了。

不要怪孩子极端,不要怪孩子抑郁,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思是不一样的。

宋昊然家庭氛围与条件,从网上能窥见一二:父亲名利双收,他在同龄孩子中算是有硬核背景的,应该不会存在物质上的“苦”。而胡鑫宇上私立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而且有哥哥疼爱,所以,这两个孩子应该不存在客观条件的“为难”,困扰他们的,只是心魔。

胡鑫宇的录音笔流露出来他厌学,应该是讨厌到极致又不得不面对,受不了这种“折磨”,宋昊然喜欢画画,但还不得不面对不喜欢的文化课,受不了这种拧巴的生活。

最终,其实是孩子是清流,受不了社会鼓吹素质教育其实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主流,觉得自己不入流,孤独到内心恐惧、恐惧的重量压过生命的重量,就选择轻飘飘的离开了。

主流有错吗?中国几千年的应试制度,,毁过范进,也成过一大批韩愈。西方国家“开放”,也不是没有竞争,终其也是“比试”。

应试制度的主流,正常的目标是让孩子们锻炼这个过程:通过十几年各种科目的学习生活,学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思维方式,在学校生活中,学会为人处世,学会灵活变通,学会百折不挠,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互助互利,让这十几年丰富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养活自己本领,最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能独挡一面,而不是,学着怎么得到更多的干巴巴没感情的“分”。

整个社会需要一种发现孩子的长处、发展孩子的社会价值、平等对待孩子的氛围,而不是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的主流认识。

这种主流认识从哪来的?

从老师们那里出来的。

学习好的就受欢迎,调皮捣蛋的、闷声不响的就不受欢迎,中国的主流教师的普遍潜在表现。

主流教师从哪来的?考教师资格证、考事业编考来的。

为什么考事业编?进入体制?

因为工作稳定。

有意思的事就来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反而更是藏污纳垢之处!多少人为了所谓的稳定工作、为了有个带薪寒暑假和高退休金、为了“体面”,削尖脑袋的考事业编、想当老师,目标很明确,蝇营狗苟。

既然目标是稳定工作、带薪寒暑假、高额退休金,那工作内容,就是怎么保住自己的工作了。升职加薪怎么来?升学率。升学率怎么来?高压学习。高压学习怎么保证?断尾求生。有意思的又来了,学习不怎么好的,直接不让中考、高考!不能中考高考的孩子,将来找工作还得面对“大专以上学历”的招聘要求怎么办?有意思的又来了,上某些私立。这样,胡鑫宇们就被人为的划分了三六九等中最不想进的一等。别说孩子,大人进了那种氛围,想学吗?!

老师目标是“稳定工作”,保的是“工作”,不是“人”,更不是“人心”,你孩子心理出问题了,怪家庭教育没做好,父母没照顾好孩子的心灵,学校只是教知识的地方。咋一听,对,又好像哪里不对,毕竟人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这份工作面对的不是人肉机器人!

当然,教师群体中也有真心为孩子着想的,也别忘了,中国人最喜欢“随大流”,保持初心一辈子不变的,毕竟是少数,不信你打听一下周边,朋友、朋友的朋友、亲戚、亲戚的亲戚,当老师的,不出十个,都是“主流老师”。

之前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受欢迎的老师往往学历不高?也许,毕竟学霸就一两个,而一般的占多数,学历不高的老师曾经也是多数人的一个,所以,更了解多数孩子的心理,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里。

可惜,好多学历不高的老师,反而进不了体质,又入不了流。

体制,成了高级知识分子的钻营地,于是,社会分层,还是隔油纸。胡鑫宇们,最后又成了老师们“你无法让社会适应你,只能适应社会,适应不了,只能被淘汰了”的言之凿凿。

不骂教育制度了,制度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最终,其实还是人。

希望离开的孩子们,在那边能每天欢笑,放松的生活,这边的继续淌水的人们,永远爱你们。

#胡鑫宇事件@追寻胡鑫宇​@宋清辉​@教育之弦​@中国教育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