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

朝鲜战争11丨志愿军越过三八线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1)

上回说到,美军遭到我军第二次战役沉重打击后,被迫从陆地、海上和空中退回“主八线”以南,暂时转人防御,并且由轻视我军转而对我军产生畏惧,积极构筑工事,建立纵深防线并整顿部队,准备抗击我军的进攻。

12月26日,美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走马上任,接任沃克的第8集团军司令官职务。他一上任就表示“一旦实力允许,便立即恢复攻势”。

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下达训令,要他“以保存‘联合国军’力量为主,进行逐次防御作战”,“尽可能在韩半岛的某一线确保防线,从政治上、军事上打击中共的威望”。

为此,敌在横贯朝鲜半岛 250 公里的正面和 60余公里的纵深组成了两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A 线)为西起临津江口,东经汶山沿“三八线”到东海岸的襄阳,第二道防线(B 线)为西起高阳,东经议政府、加平、自隐里到东海岸的冬德里。

12月末,敌人部署就绪,其特点是置南朝鲜军于第一线,美英军于第二线,并大部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地区之交通要道上,在全线摆出了一个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准备按计划撤退的姿态。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2)

李奇微

第二次战役后,彭德怀准备令志愿军休整两三个月再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后勤补给问题。第二次战役后期,由于“联合国军”的大规模撤退,中国军队的急速追击,使得中国军队本已薄弱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当时美军的后勤补给已经达到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美军士兵的水平,而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却是一个后勤人员至少要供应几百名中国士兵的作战需要。

中国军队还没有系统的后勤供应系统,没有专门的后勤部,各部队的后勤科都设在司令部里。而负责整个志愿军后勤的是远在国内的东北军区后勤部,这个后勤部派往战区的前方指挥所不过就是十几个人,他们仓促成立的几个后勤分部组织不健全,力量不充实,在美军轰炸机不分昼夜的封锁下几乎没有办法有效地开展工作。

志愿军沿用国内解放战争时“就地筹粮”、“部队各自解决吃饭问题”的老办法根本行不通。向“三八线”追击的中国军队常常行进在上百里的“无人区”内,即使有当地百姓,负责筹粮的军官跑断腿也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只要打起仗来,在饥饿中冲锋的现象在志愿军各部队中极为普遍。

冬天来了,官兵们很多人还没有御寒的棉衣。第 42军的士兵们在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中,还穿着草鞋。上级给一个班的士兵发下一双棉鞋,全班的人都舍不得穿,于是规定谁站岗谁就来享受这份奢侈。结果,整整一个冬天,经过无数次在严寒中的残酷战斗,这双棉鞋居然没有丢失,也没有损坏,在这个班从前线撤下休整的时候,棉鞋被完整地移交给了接防的兄弟部队。

弹药和武器装备的补充不足更是一直令彭德怀头疼的事。中国士兵手中的武器大部分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来的,枪支口径的不一给弹药的供应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前线士兵缺少弹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基层指挥员焦灼万分。

另外,志愿军的指战员们也是极度疲惫。中国军队几乎全部的作战行动都是靠步行,残酷的战斗之后往往是长途的奔袭,很少有部队能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而沿着平坦的公路前进。前进的路上山峦越险峻,中国士兵就越感到安全,可这样中国士兵付出的是极限状态的体力。

针对这些情况,12月8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提出在歼灭敌一部后“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作战……等我充分准备,以便明年再战时歼灭敌主力”。

13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根据朝鲜战争的国际形势,明确指示“要越过三八线”。这就意味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志愿军将要投入新的战役了。

面对毛泽东的电报,想到中国国内热烈的胜利气氛,彭德怀陷入极大的矛盾之中。彭德怀认为,从军事上讲,是不应该再立即进行战斗的。但是,军事上不允许打,政治上必须要打。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彭德怀准备把一切困难抛在脑后,抓紧部署第三次战役。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3)

志愿军前沿阵地

彭德怀最后下定决心:集中志愿军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实施进攻,粉碎敌人在“三八线”既设阵地的防御,“歼灭临津江东岸至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布防之南朝鲜1师、6师、2师及5师一部”。如发展顺利,即相机占领汉城和春川、洪川、襄阳、江陵—线,而后再进行休整,准备春季攻势。

具体部署为:以5个军(军团)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2个军分别向济宁里、加平及春川方向实施突击,以人民军两个军团向自隐里、洪川方向实施突击。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部队疲劳,减员亦大,兵员和粮弹尚未补充,困难较多,为了便于连续作战,保证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志愿军司令部还抓紧时间进行了如下工作:

第一,鉴于当时朝鲜人民军经过短期整顿,可参加第一线作战的已有3个军团14个师,7.5万余人,朝鲜人民军的其余部队,也在积极准备投入第一线作战,战场上我方作战序列的组成同第一、第二次战役相比已经大不相同,这样,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如何统一行动、协调一致地作战,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同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于 12 月上旬进行协商,就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协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及有关作战的其他问题做出了具体决定。从此,中朝人民军队的并肩作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补充兵员和第19兵团准备入朝参战。为增强志愿军兵力,准备以后进行更艰巨的作战,中央军委决定第19兵团加紧人朝参战准备,争取1951年3月到达朝鲜前线。同时决定,在朝部队除准备以动员的新兵进行补充外,另从国内部队中动员 8.4 万名老兵进行补充,以保持和迅速恢复前线部队的战斗力。

第三,改善后方交通运输和加强后勤机构。为保证作战需要,适应部队向前延伸的要求,决定将原有的9个大站增加到11个大站,并实行了定向供应的体制。另外,增调铁道兵直属独立团、直属桥梁团入朝,与铁道兵第1师共同修复京义线定州至孟中里段和满浦线(满浦至顺川)熙川至价川段铁路,同时还增调了工兵第5、第8团(后分别改称第15、第17团)入朝,抢修了新占领区的公路和桥梁。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4)

1950年12月30日,夜色把临津江两岸包围起来,两岸的一切很快地黑起来,寂静起来。部队悄悄地潜至江边,一夜之间上万人马全部隐蔽起来。第二天黎明,只见一片白雪皑皑、银裝素裹的大地。中午,江面上雪花夹着烟霭飞舞,阵地又披上了一层天然伪装。

此时的志司指挥部格外紧张忙碌,但不是为了迎接1951年元且,而是为了迎接一场投入了几十万大军的进攻战役。彭德怀一直坚守在指挥部,低着头,来回踱步。彭德怀有点担心,这次是中朝两国军队第一次联合作战,也是志愿军进入朝鲜以来第一次对有准备的防御之敌发起的进攻战役。潜伏在皑皑白雪中的中朝军队30万大军能不能突破防线,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彭德怀心里明白:虽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准备仍不是很充分。面对敌人“三八线”坚固的防御工事,志愿军的炮火明显不足。

12月31日下午5时,风雪交加,白茫茫一片。总攻的时刻到了。一串串灿烂的信号弹腾空而起。志愿军上百门大炮发出怒吼。刹那间,一阵阵天崩地裂的炮声打破了“三八线”的沉寂,成群的炮弹像旋风一样卷向敌人阵地,敌人的阵地掀起一片烟雾火海,无数被摧毁的碉堡、铁丝网、栅栏的碎片残骸飞向空中。

消息传到彭德怀耳中:志愿军炮火成功地压制了敌人的炮兵和火力点,不少敌人的炮兵阵地,在志愿军炮击的几十分钟内没能打出一发炮弹。彭德怀听罢,面露满意的微笑,我们的大炮多数是中小口径的,炮弹很有限,每门炮只有百多发,却把优势装备的敌人压得抬不起头来!

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集中使用炮兵!取得了这样的成果,了不起!

彭德怀跑到室外,帽子上落满雪花。他仿佛看到:绵延数百里的战线上,敌人的防御工事在铺天盖地的炮火猛烈打击下摧毁了,志愿军成千上万的士兵像不可遏止的浪头冲向江面。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5)

志愿军炮兵阵地

汉城,美第 8 集团军前进指挥所里,告急的电报、电话连绵不断,吵成一片:几百公里长的“三八线”上,到处都被志愿军突破。

此时,敌军在我军连续突击下,第一道防线已全面崩溃,特别是其右翼已经完全暴露。敌军畏我军从其暴露的右翼实施深远的迂回包围,使其十多万军队拥挤在汉江北岸背水作战而陷于危险境地,被迫于1951年1月2日开始实施全线撤退,只以一部兵力继续阻止我军进攻。

彭德怀鉴于敌人无意坚决抵抗,逃跑甚快,有可能放弃汉城,或退守汉江南岸防守,或继续南退,随即决定乘胜扩大战果。

1月3日,志愿军右纵队协同人民军第1军团占领汉城、仁川、水原、杨平,志愿军左纵队协同人民军第2、第5军团乘胜占领洪川、横城、襄阳、江陵。在占领该线以后,我军即停止前进,准备休整,而让敌军退守平泽、安城、忠州、堤川线,以利我军将来南进歼敌。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50军从茅石洞至高浪浦里6公里地段上强渡临津江,迅速突破南朝鲜第1师江防,占领其第一线阵地,1951年1月2日11时占领黄发里。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6)

抗美援朝的英军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总退却。美军为了自己逃命,特令英军第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和皇家重坦克营在议政府担任掩护。

50军一部执行向高阳攻击前进的命令。高阳位于议政府至汉城的公路上。志愿军占领高阳,既可以控制汉城侧背,又可以截断议政府英军的退路。志愿军乘胜进军占领高阳,随即向高阳东南仙游里高地进攻。

仙游里高地由英军一个营据守,是皇家重坦克营的唯一后援。此高地高200米,位于议政府至汉城公路以西。

3日拂晓,志愿军第149师以两个连的兵力对该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仅经半小时战斗,高地即为志愿军占领。

然而,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在仙游里高地上空震荡了整整一天。英军从议政府方向派出1000多人,动用200多门大炮配合从高地撤退的英军,轮番反扑。由于敌人撤逃的仓促,以至联络飞机的信号板被志愿军缴获,于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在英军尸首上取下钢盔戴在自己头上,用敌人的信号板指挥美军飞机,狂轰滥炸高地周围的英军。

顿时,英军尸体躺满了阵地前沿,议政府周围的重要据点已完全被志愿军占领。

英军中重坦克营很有限,因此死命地保护,志愿军知道英军的重坦克营坦克并不多,所以更拼命地打,这样一来,这场战斗打得就更加惨烈。

3日晚,志愿军3个步兵连对坦克营发起了猛攻。当晚10时20分,英军一辆装甲战防车从北面开来。志愿军在距公路五六米处桥的左侧架起机枪猛射车的侧面,受到突然打击的战防车慌忙转头,蹿下公路,炮身闯进路旁的稻草堆里,进退不得。敌人虽然集中身边的各种火器射向志愿军,但英勇善战的志愿军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志愿军的刺刀在炮火辉映下闪闪发光,激战中,4个敌人几乎同时举起手来,其中有一个少校队长。

5分钟过后,又开来3辆坦克。坦克轰轰隆隆,看似凶狠强大,但是,在这场夜战中却难施展它的威风。它不敢开灯,就失去了眼睛,看不见道路,扑不到打击对象,轰鸣的马达声震得驾驶员头昏脑涨,耳朵什么都听不见,又聋又瞎,成了一个十足的狗熊。

一名战士冲上第1辆坦克,将炸药包塞进履带内,没有炸响,又一名战士冲上去,把爆破简放在履带上,也没有炸着。机智的机枪班副班长李光禄爬上第3辆坦克,将两个爆破筒塞到履带中间,轰然一声巨响,坦克不会动了。另外两名战士又分别炸毁了其余的两辆坦克。

又是5分钟过后,另外3辆坦克又疯狂而至。前面两辆坦克被悲愿军炸毁后,第3辆坦克仍在逞凶。这时,敌机开始在低空盘旋轰炸,志愿军战士借着照明弹的亮光向行进中的坦克履带中间塞爆破简,不幸被敌发觉,罪恶的子弹打中了他,但他用尽了平生的力气,追上坦克,把爆破简塞进履带中间。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火焰,坦克在他的眼前炸毀了!

这时候敌人才发现,这里是志愿军的主阵地。于是,集中兵力于坦克外面。以各种火器反击。面对新的情况,志愿军重新部署力量,集中全部机枪,首先扫光坦克外面的敌人,然后打坦克。当最后3辆坦克上的敌人企图做最后挣扎时,志愿军又以榴弹炮、重机枪、卡宾枪、手枪、火焰喷射器等形成一道严密的火网。

在一夜激战中志愿军共缴获、击毁了12辆坦克、1辆装甲车,歼敌一部,俘英军少校队长以下32人。3日的夜晚,在佛弥地上空,枪声、炮声、冲锋号声、喊杀声和迫敌投降的呼号声交汇在一起,敌人死的死,伤的伤,一批批举起双手投降。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以3个连全歼英国皇家重坦克营,毙伤俘英军300余人,缴获、击毁坦克 31辆、装甲车一辆、牵引车及汽车 24辆。战斗结束了,战士们虽然打得非常疲惫,但战场上仍然回荡着一片欢呼胜利的声浪!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7)

志愿军战士在扫雷

龙沼洞是由南朝鲜军第32联队据守的“三八线”东段防御线上的险要阵地。此处在对峙的国望峰和石龙峰中间,夹着一条南北长约二十多里的峡谷。

南朝鲜军以重火器控制谷道,设有三道深壕、两道铁丝网和层层绊索,地上、树上布满了地雷照明弹。若碰了绊索,照明弹就立刻冲天,随即将地雷齐发,大炮齐轰。这就是他们设下的所谓铁网地雷阵。

这条铁网地雷阵,成为志愿军第三次战役中部队前进的拦路虎,必须破除。于是志愿军某部第2连2班接受了破网除雷的艰巨任务。班长郑二道、副班长王典发,于除夕之夜带领全班,踏深雪,走险路,摸索着前进,越过了第一道高8尺的壕沟,连剪三根雷索,爬上了山脊。

但是,一大片铁丝网拦住了去路。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他们发现铁丝网上没有拴炸弹。于是班长、副班长齐心协力,把钉铁丝网的木桩连根拔起,推倒了一片铁丝网。借着敌人定时扫射的排炮火光,越过了铁丝网前的深壕。

突然“啪”的一声,一颗照明弹直冲天际。“不好,我们触上照明弹了!”战士们迅速卧倒在雪中,屏着呼吸……敌人一阵炮火扫射之后,突然停下了。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天空中渐渐恢复了宁静。

原来,敌人以为积雪深,炮火猛,工事修得坚固,志愿军无法上来,于是就懒洋洋地休息去了。勇士们高悬的心踏实了,跳起来,又连续冲过三个地堡,直插敌人阵地,敌营内顿时乱作一团,叫喊连天。

志愿军分左右两路,冲到第二道铁丝网前。只见粗大的木桩牢牢地埋在地里,粗粗的铁丝将木桩、铁丝网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剪不开,砍不断。情况紧急,敌人的火力在不断加大,后续部队马上就要冲上来了。时间就是生命,不容他们多想,他们凭着前边的经验,有人抱住木桩子,有人提起铁丝网,“一、二、三”同时用力,拔出了木桩子,又在网上打开了一道大的缺口,推倒了一片铁丝网,铺上草袋子,为后续部队的前进铺设了道路,同时切断了山上山下敌人炮兵联络的电话线。

让敌人吹嘘为牢不可破的铁网地雷阵,就这样被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捣毁了。如猛虎下山的志愿军大部队,将固守龙沼洞的南朝鲜军全部歼灭。枪声、炮声交织成一曲胜利的凯歌。

1951年1月2日,南朝鲜军扼守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崩溃,汉城正面吃紧,美、英军东部侧翼完全暴露。

李奇微为避免十几万部队拥挤在汉江北岸背水作战,便下令全线撤退,只以小部队在汉城以北高阳、道峰山、水落山一线进行掩护,企图阻止中朝人民军队继续进攻。

1月3日,中朝人民军队开始转入追击作战。

右纵队,第50军在高阳以北碧蹄里击退美军第25师一个营的抵抗后,进至高阳以南佛弥地截断了英军第 29 旅退路,并于当晚全歼该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及一个坦克中队。第39军在议政府西南回龙寺与美军第24师第21团遭遇,歼其一部,后又在议政府以西釜谷里歼英军第29旅两个连。第38、40军追至议政府东南水落山地区,击溃美军第 24 师第 19 团。

左纵队,第42军主力和第66军一个师分别由加平、春川渡过北汉江向洪川方向追击,人民军第 2、第 5 军团则继续在洪川、横城地区截击南朝鲜军。4日,志愿军第39军、第50军各一个师和人民军第1军团先后抵达汉城。

抗美援朝条件为什么这么艰苦(揭秘抗美援朝后勤困难的真相)(8)

志愿军在汉城郊

至此,志愿军和人民军已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驱逐到北纬37线南北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

中朝军队于1月4日傍晚进入汉城的,志愿军第50、第39军各—部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率先进城。第一次进人汉城的中国士兵惊异地看到,汉城同古老的北京一样,是一座历史悠久、繁华昌盛的城市,有着辉煌的官殿、勇雅的城楼、狭窄的街道。此时,汉城已遭到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严重破坏,大火在蔓延,马路上的几辆汽车被毁坏。

汉城的政府大楼顶部重新飘扬起—面红、白、蓝色相间、中央有一颗红星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朝鲜战争初期的1950年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曾解放过汉城。美军仁川登陆后重新占领汉城,曾疯狂地庆祝自己的胜利。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要求联合国对占领汉城的伟绩建立“纪念碑”。杜鲁门也称赞麦克阿瑟的“辉煌成就”,并认为“朝鲜共产党进行有效的抵抗力量不久就会完结了”。他们没想到,3个月后又会弃汉城而逃。

李奇微见大势已去,于 3 日下午 3 时正式下令放弃汉城。1月 4日晚,中朝军队解放了汉城。5日白天,朝鲜人民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志愿军和人民军攻占汉城后,8日又乘胜进军仁川,直逼“三七线”附近。

下一步,志愿军是否会继续追击?美军的新战术是否会奏效?彭总为何和苏联人大吵一架?请看下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