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农民种粮的苦和累(记者返乡手记小小)

政府耕田发秧苗,农民管护收稻谷,颗粒归仓后,农民还能得一笔“插秧金”,这对罗溪村的一些种田“老把式”来说,“挼泥巴(方言,意为种庄稼)一辈子,这种事头一回!”

新春时节,记者返乡回到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罗溪村,现场见证了这一新鲜事。村干部拿着打印好的“罗溪村2022年旱改水补助农户插秧资金表”,走家串户,把一笔笔“新年礼物”送到村民手中。

这到底是什么好事呢?带着疑问,记者同村干部、村民攀谈,了解事情来龙去脉。2022年春耕时节,在全县范围内,政府面向有意愿、有设备的村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人力、利用机械,将村民自愿种、水源条件好的水田进行翻犁。之后,政府免费提供秧苗并送到村里,村民分散运输到自家水田完成插秧。村民做好除草、灌水、薅秧等日常管护,等到稻子“弯腰驼背”,就可以将稻谷收获归仓。

村民陈守贵插秧面积4.04亩,按照每亩补助200元的标准计算,这个春节,他拿到了808元“插秧金”。结算程序方便快捷,他先在表册上签字再按手印,然后打开手机,村干部通过网上支付,补助立马到账。

不知道农民种粮的苦和累(记者返乡手记小小)(1)

罗溪村“插秧金”发放表册。新华社记者汪军摄

有的村民告诉记者,政府帮忙种田,农民收粮拿钱这种好事从没遇到过。以至于村干部说要发放“插秧金”时,不少人还不太相信。

70多岁的陈明忠也是种庄稼的“老手”,但领取“插秧金”,是人生第一回。“自己种田自己得收,哪个给你发补助哦!”陈明忠和几位同样领取了“插秧金”的村民一起,摆起了这样的“龙门阵”。“不犁田,不育秧,就得一季谷子,好安逸的事!”

不知道农民种粮的苦和累(记者返乡手记小小)(2)

罗溪村村民家中堆放的稻谷。新华社记者汪军摄

罗溪村和贵州大多数山村一样,山高坡陡切割深,耕地破碎不成片,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过去一段时间留守村民的种田意愿不强烈。但实际上,这里的气候、光照等条件适宜种植水稻。如今种植水稻的村民都说,“出门吃四方,还是本地大米香。现在买米吃倒是方便,但自己仓里有谷子,过年过节心头不慌嘛!”

为了巩固粮食安全,避免耕地撂荒,当地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贵州普遍人均耕地少,因此从记者返乡看到的“插秧金”数额来看,每一笔并不大,多的七八百元,少的只有一二百元。但农民和农业干部都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大家积极耕种自家分散的田块、稳定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都发挥了作用。(记者汪军)

来源: 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