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哪一年死的(刘伯温只被封了一个伯爵)
太庙是啥?太庙是古代中国皇帝的宗庙,从秦汉时起被称为太庙。在明朝,配享太庙的有两类人:皇亲宗室和有功之臣。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就被他追封为皇帝(朱元璋的高曾祖被追封为德祖、曾祖父为懿祖、祖父为熙祖、他的父亲朱世珍为仁祖),他们以及他们的原配夫人是“直享”太庙的,皇帝去世后叫做升祔太庙。在明朝,在太庙大殿供奉的标配是一帝一后,如果一个皇帝一生有过几个皇后呢?那就可能一帝配二后甚至三后或者四后了,在清朝的太庙中就有一帝多后的情况。明朝时的太庙有大殿、东配殿、西配殿,东配殿是供奉皇亲宗室的神位,西配殿是供奉的有功之臣的神位。
太庙
那明朝有哪些人配享了太庙呢?这个必须得说说朱元璋的家族,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来不叫朱元璋,叫一个非常土气的名字朱重八,朱元璋的祖父有两个儿子朱五一和朱五四(后来被朱元璋改成了朱世珍),朱五一的四个儿子分别是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的四个儿子分别是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重八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是也。能够配享太庙的皇亲绝非一般的皇亲,朱元璋的伯父、七位皇兄、七位皇侄配享了太庙,朱元璋的伯母、五位皇嫂配享太庙,这就是所谓明朝配享太庙的十五亲王及六王妃。朱元璋是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才不管皇亲们有功没功,仔细一瞅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人就是朱元璋小时候除了祖父母和父母之外的“朱家亲一窝”。能够配享太庙的功臣方面,洪武九年(朱元璋在位时的年号),新的太庙建成后,能够配享太庙的功臣是十二位(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俞通海、张德胜、赵德胜、胡大海、耿再成、桑世杰、常遇春),洪熙元年(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时加了四位(张玉、朱能、王真、姚广孝),明嘉靖年间,先是把姚广孝撤出了太庙(嘉靖九年),后来又加了两位。明朝的功臣大臣在数量上都得论堆,能够在死后获此待遇的也就寥寥数十人也,可见对于大臣来讲,死后能够配享太庙简直就是至高的荣耀。
明朝疆域
在大明朝,有一位开国功臣真的非常“独特”。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很实在,开始对功臣们封侯拜相,功臣们也等着这一天呢,在一开始朱元璋噼里啪啦地封了六个公,称为开国六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二十八候(汤和等人)。说一下明朝关于功臣爵位的划分,分为公(一等爵)、侯(二等爵)、伯(三等爵),就是说伯爵是最次等的爵位。关于这位功臣,在民间他被认为是明朝的“诸葛亮”,我认为他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过程中智囊团中的“首席谋臣”,但是他却被朱元璋封了一个诚意伯,老朱在这事上也真够“诚意”的,此人就是刘伯温,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
先不讨论为啥朱元璋只给了他一个诚意伯,先说说他的经历。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刘伯温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这四个字来形容:刘伯温儿时就特别聪明,明史中说刘基“幼颖异”,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年轻时的刘伯温不仅学习科举之学,还涉猎广泛,尤其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颇有研究,后来还访得一本奇书《奇门遁甲》(它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据说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就是该书的铁杆粉丝,并且非常精通该书,对于此书刘伯温也精通了,刘伯温渐渐在其家乡有了孔明之才的美誉。1333年(元统元年),刘基赴京参加元朝的会试,考得了进士。1336年,他被元朝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主要职责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但身为县丞的刘伯温却干起了县令的活,针对当时该县存在的一些无恶不作、谋财害命、夺人妻女的豪强恶霸予以严厉打击,甚获民心。此后,刘伯温在元朝的宦海几经沉浮,曾做过江浙儒学副提举和江浙省元帅府都事,最后辞官隐退。从1351年开始,元末农民军开始风起云涌,在中原以及南方形成了几股农民军势力,他们在反对共同的敌人元朝同时相互之间也你争我夺。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集庆(南京),成为了江南农民军中一股重要势力。1360年(元朝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来做了谋士,满腹谋略的刘伯温碰上了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发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有一句话叫做站在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刘伯温这样的绝顶聪明之人,从此在朱元璋干掉其他农民军势力以及战胜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伯温在实际上发挥了第一谋士的作用。说一个题外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不是刘伯温提出的,是在1358年朱元璋的另一个谋士朱升献的计策。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1364年-1368年)。
元末农民起义
关于朱元璋请刘基“出山”的过程,明史中是这样说的:“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虽然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那般“浪漫”,但是也足见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就在刘基刚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后,朱元璋军便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此时,位于长江中游的重要割据势力陈友谅军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进,对朱元璋部所控制的南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当时陈友谅部兵强马壮声势浩大,与之相比当时朱元璋的实力还稍显稚嫩,朱元璋部上下顿时慌乱,有的人主降,有的人主张暂时放弃南京以避锋芒,唯独刘基不语。朱元璋把他单独召进密室中问其主张,刘基说“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朱元璋采取了他的计策,陈友谅部随后被击败。从此朱元璋的很多重大决策都能看到刘基的影子,如同明史中所言:“遂成帝业,略如基谋”,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对刘基也几乎“言听计从”。
鄱阳湖水战
明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1363年,当时朱元璋部与陈友谅部在鄱阳湖中进行生死决战,史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水战一共进行了36天,朱元璋军20万,陈友谅军60万。关于这件事明史中是这样说的:“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日在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坐在一个船上的椅子(胡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椅子)督战,刘基就在一旁站着,突然刘基跳起来大叫要求朱元璋立刻到别的船上,朱元璋仓促地到了别的船上,屁股还没坐稳,朱元璋原来坐的那艘船就被陈友谅军的飞炮击得粉碎。不知道明史中这个记载的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这事还挺邪乎,是刘基的视力好观察力强?船上一堆人怎么唯独刘基的视力这么好,和望远镜似的,敌方的船上准备发射炮弹都能看到?还是刘基先生真的具有超强的预知与预感能力?
胡床
鄱阳湖水战的结果就是朱元璋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陈友谅在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时被流箭击中,当场死亡。这次胜利对于朱元璋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彻底战胜了农民军中陈友谅这股最大的势力后,朱元璋军开始有了一统全国的势头,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开始称吴王。关于这场战役的过程,我多说几句,陈友谅军是大船,连锁为阵,一开始还让朱元璋军的小船很无奈,但是不几日就刮起了东风,朱元璋用火攻,陈友谅军大败。渔家出身的陈友谅看来真的没有熟读历史,在1000多年前的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的联军5万对曹操的20万,曹操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水战中用火攻击败,狼狈地逃回北方,历史何等惊人地相似。写的有点跑题,接着说刘基。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明朝开始一统华夏。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在定鼎华夏的过程中,刘基堪称第一谋臣。明朝建立以后,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管监察,应该说官也不小,他积极上奏制定军卫法,完善明朝法治,同时有不徇私情,对事不对人,因此得罪了明朝淮西集团中的李善长和胡惟庸等人。淮西集团就是朱元璋起家的家乡武将谋臣,号称“淮西勋贵”,说白了就是朱元璋的老乡会,这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刘基虽然刚正不阿,但是却颇能体察民间疾苦,“严而有惠爱”。
明代南京地区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文臣武将,刘基只被封了一个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伯爵是当时功臣当中最低的爵位,并且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但是刘基对此事却并不在意。回答之前那个问题,为啥朱元璋只给了他一个诚意伯,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明朝的开国功臣一堆,个个都觉的自己功劳大大的,于是朱元璋只能树立榜样,武将方面,朱元璋让自己的发小汤和做个榜样,开始只给汤和封了一个候,但是八年后又进封汤和为信国公。文臣方面,就拿刘基当榜样了,给了一个最次等的诚意伯。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刘基太聪明了,老朱心里妒忌。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长,朱元璋也觉得不好意思,后来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别说进爵了,朱元璋让刘基做丞相,刘基都以自己不适合为理由而推辞。看来刘基对这个外在的名利真的不在意,哪他在意什么呢?1371年(洪武四年),刘伯温就辞官退休了,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去世,在他去世时交代两个儿子要把一本天文书交给朱元璋,并告知儿子等胡惟庸(时任右丞相)败了,要向朱元璋告知他的遗言,临死他都在想着他的大明和大明的子民。关于刘基的去世,明史刘基传是这样说的:“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就是说在公元1375年的正月,刘基得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刘基按照药单抓了药,之后更加不适,在当年的四月十六日去世。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案爆发,御史中丞涂节招供说是胡惟庸谋害的刘基,至于这件事的真假我不知道,史书上就是这么记载的。
朱元璋
朱元璋常说刘基是“吾子房也。”子房是谁?是汉代的开国功臣张良,其实刘基在战争中的谋略和对全局的分析把握可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的一拼,那为什么刘基没有成为明朝诸葛亮式的人物呢?有人可能觉得是刘基的年龄大,他比朱元璋大17岁,也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朱元璋的老乡会淮西集团太强大了,这些原因都不是,刘备也有老乡会,诸葛亮也是他“外聘”的。原因就是朱元璋不是刘备,朱元璋是帝王当中的堪称史诗级的“工作狂”,据中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一千一百六十件,在这一千一百六十件奏章里大约包括了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朱元璋在这八天里每天大约处理四百余件事情。而且他老人家从小家里穷没接受过啥正规教育,后来都是自学成才的,在朱元璋面前谁也别想嘚瑟,就算如诸葛亮般聪明的刘伯温也不行。后来朱元璋又觉的丞相碍事,索性又把宰相制度给废了,不再设丞相。到他儿子朱棣时就受不了,但是祖宗成法不可变,但是可以变通啊,朱棣设立了一个叫内阁的机构帮他处理政务,再到后来内阁里有了首辅大臣,并逐步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炼丹
到明朝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嘉靖皇帝在后期迷恋道教中的长生不老之术,这事耽误了他不少时间,但是嘉靖皇帝也堪称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非常聪明之人,对大明始终是牢牢地控制着。在刘伯温去世的156年后,在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在朝廷开会讨论此事时,众臣都说:“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嘉靖皇帝对此表示认可,于是刘基配享太庙,同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1537年(嘉靖十六年),明朝开国功臣营国公郭英被配享太庙,至于诚意伯刘伯温为啥在其去世后的156年被配享太庙?我想主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刘伯温的功劳和贡献,不然一个伯爵的人怎么可能配享太庙,在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明廷就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嘉靖皇帝为他老爸升袝太庙做铺垫与试探,所以先从太庙的配享人员上“试水”。
嘉靖皇帝
1521年(正德十六年),玩了一辈子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明武宗无嗣,并且明武宗是他爹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而明孝宗朱祐樘也只娶了张皇后这么一位夫人,没有任何后妃,皇帝中的楷模,明武宗在去世时既没有生出儿子,也没有亲兄弟。于是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于是作为藩王的朱厚熜做了皇帝,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继位后,明朝发生了一场影响多年的“大礼仪事件”,其实这件事归结起来其实就两个争议点,那就是对于嘉靖皇帝,他的亲爹兴献王朱祐杬和他的亲伯父明孝宗朱祐樘到底哪一个是他宗法意义上的爹,第二,他的父亲兴献王到底能不能作为皇帝入驻太庙。对此形成了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派和以嘉靖皇帝与一部分大臣为首的另一派,在一开始嘉靖皇帝还试图用黄金“贿赂”杨廷和一派的一些大臣,但却不好使,人家不收,对于大礼仪事件,很多明朝大臣表现出了前赴后继的勇敢,然而嘉靖皇帝却更表现出了不可动摇的倔强。嘉靖皇帝的倔强性格其实有点随他妈,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三日后便遣使到安陆的兴献王府把他的亲妈兴王妃蒋氏接到北京,这时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认为兴献王应该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生母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这时已经到达通州的蒋氏得到这个消息后停止进北京并打算返回安陆,并说了句“我的儿子怎么成了别人的儿子?”这时得知消息的只有十五岁的嘉靖皇帝哭着对他的伯母张太后要辞去天子之位,侍奉母亲蒋氏返回安陆,群臣得知后大为惶恐,最后以张太后的命令,更称蒋氏为兴献后,蒋氏才愿意入京。之后嘉靖皇帝把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1476年-1519年)追尊为兴献帝,把他当时尚在世母亲蒋氏尊为兴国皇太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这场大礼仪事件,嘉靖皇帝取得了最终胜利。回归正题,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刘伯温,纵观其一生,我看到的是他对大明华夏的一种大爱,人品醇厚,淡泊名利,认真做事。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同时在工作与事业又“不知足”,积极进取认真做事,或许是人生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