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1)

经绵绵春雨的沐浴,生长在大关县木杆镇连绵青山里筇竹笋纷纷探出了头。一根根破土而出的筇竹笋吸收了来自泥土的养分和产自深山老林的“琼浆”,最是鲜嫩爽脆。当地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又开始了他们每年春季的采笋生活,在这个为期一个月的采笋季,采笋收入将占他们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2)

记者走进连绵的竹山,钻进翠绿清新的筇竹林,只见竹节如算盘珠子般大小的筇竹根部,一根根裹着“绒衣”的筇竹笋已经冒尖儿。穿梭在林间的村民们或猫着腰或蹲下,细心找寻着它们,并小心翼翼地掰下放入随身背着的口袋里。一路上,都能遇到脚穿水鞋,身背竹笋的村民,他们来到林间的小溪边,忙着洗净笋衣上的稀泥,然后坐下来剥掉笋衣。看他们娴熟的一刀划下,再在食指上一滚,一根嫩黄的筇竹笋便破壳而出。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3)

在大关,木杆镇筇竹资源最为丰富。当地党委政府一直坚持“全域种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发展竹产业,目前已累计新植筇竹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筇竹林6.2万亩,全镇筇竹面积高达18.4万亩。随着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木杆筇竹产业已呈现出勃勃生机。预计2025年进入丰产后,全镇竹笋产量将达1.5万吨、竹子产量2.5万吨,筇竹产业产值将突破2.5亿元。届时,筇竹产业将真正成为木杆群众增收领域的支柱产业。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4)

在筇竹收购点,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他们告诉记者,在国有林采笋每天的收入各人不一样,经验丰富的、劳动力好的可以收入五六百元,最少的也有两三百元,往年有的人家两口子打笋的收入就有四五万的。自有筇竹林的,每人每天卖笋的收入至少千元以上。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5)

“前天收了六吨多,昨天两吨多。支付出去的钱,一吨就是一万多。”收购现场,木杆镇细沙村村集体公司收购员这样告诉记者,“收购高峰期应该在十天以后。竹笋的流向主要是木杆的企业和一些大老板,因为资源出在我们这里,就首要保证这几家企业和工厂笋量的饱和。”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6)

在另一个收购点,收购员说,“这个收购点像这样下去,怎么也要收到一百多吨、两百吨。”

在竹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木杆镇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 合作社 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集体带个体”的抱团发展格局,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成立了9个“村企合一”的集体经济公司、35个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集中土地2万亩,带动农户2346户105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37户9009人发展竹产业。当前,木杆镇已创建10000亩以上连片基地1个,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11个,500亩以上连片基地81个,100亩以上连片基地249个,真正激发了广大群众“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热情。通过全面加强筇竹管护,筇竹产业正由自然生长向人工管护逐渐转变,大大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7)

“由于我们这里有三家企业的带动,让老百姓在种竹养竹护竹中看到了希望。木杆镇党委政府出台的‘一包四管’机制,促使我们的竹产业在管护这方面得到了良性的发展。”木杆镇向阳村总支书记陈公毅自豪地说。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8)

随着木杆镇竹产业链的不断形成与延伸,该镇竹产业正在从传统简单、低附加值工艺逐渐向高精深加工工艺方向发展,竹资源利用已突破传统领域,长期以来只卖竹笋初产品的局面被打破,逐步融入了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科技加工等理念和技术探索,并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全竹开发、全竹利用,变“向一根笋要效益”为“向全身竹要价值”。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9)

目前,木杆境内已引进创办有吉食道、鑫兴、国丰、旭红等多家竹笋及竹材加工企业,全力发展竹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生态增量、旅游增点、文化增色的“金山银山”。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10)

编 审|徐 靖

编 辑|朱 睿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11)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12)

肖甸湖竹笋基地(天下筇竹第一镇)(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