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些教训是听得时候很明白,过了还是会犯的呢?不仅有,还很多。就像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举一个特别浅显的例子,《郑人买履》谁都觉得好笑,却一直有人在重复犯同样的错。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1)

这个故事实在耳熟能详,出自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韩非子之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个郑国人,要去买鞋,先量好了脚的尺寸,到了市场之后发现量好的尺寸忘带了,又返回去拿。

等到他再回到市场,人家早收摊了。因为“宁信度,无自信也”,所以没买到鞋。

在韩非子之后的两千多年,虽然郑人买履成了脱离实际、死搬教条的代名词,可舍脚求“度”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停过。就像换了数字就不会做的题一样,明明是可以避开的坑,而我们许多人,却都是那可笑的“郑人”。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2)

王莽手执圣贤尺“治”天下

郑人买履的危害,如果只是简单如韩非子笔下那个买不到鞋的可笑结局就好了。

《种树郭橐驼传》里有一句话,“以子之道,移之官理”,郑人刻板地放大“度”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现实,跟王莽在两汉之交的照搬周礼,胡乱治国何其相似。

王莽作为个人的时候,言行德性堪称天下楷模,也因此在大汉国事大衰的时候,被“禅让”做了皇帝。也正是因为他成功的原因是谨守道德标准,他就认为提升他道德的圣贤书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圣人造就的周礼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治国理念。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3)

结果就是“王莽改制”的尚古逆行,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新朝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短暂的一抹身影。

如果王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还有余力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时候,他是不是会对圣贤书、对周礼存疑呢?明明让他功成名就,让他踏上人生的顶峰,怎么就错了?

但圣贤书错了吗?当然没有,错的是王莽对圣贤书的理解。周礼也没错,错的是王莽对周礼的照搬照抄。

就这一点而言,他就注定会是个失败者。以王莽可以接触到的知识来看,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但同样的变法在其他国家都失败,这就是可借鉴的国情区别。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4)

就连大汉治国策略,不也是从开国之初的黄老之学,逐步演变为独尊儒术么。

经过多年的战争蹂躏之后,推崇黄老之学帮助大汉稳定了统治,民生得到充分发展,继而使得大汉国力强盛,而在之后黄老之学已经有了限制发展的苗头,因此儒家治国得到重视。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5)

治国理念首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大汉前期的统治者做得都很好。但王莽显然忘了,以圣贤书为“度”可以,更重要的是国情民生,可以参考圣贤理念,也可以合理借鉴周礼,但一定要在结合现实情况之后有所增减,才能成为当下合适的治国方法。

再来说说“别人家的孩子”那把尺

王莽治国的失败,给后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很好地借鉴。但另一把尺的问题,则更贴近于每个人,问题也更严重。甚至我们很多人都是那可笑的“郑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那就是被家长津津乐道挂在嘴边,却最为孩子们深恶痛绝地“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阴影。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6)

出于“望子成龙”的朴素思想,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就少不了各种鼓励、鞭策,于是就有了借鉴别人的故事来启迪孩子的事情,灵活地运用就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母画荻”……成功地把孩子培养成了可用之才。

但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失败的例子,有的被逼着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赶超别人,有的被逼着学自己不喜欢的课业,还有的被别人家的孩子衬得一无是处,家长根本发现不了他们的任何优点。理由只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可以做到”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7)

这样的家长,难道不也是“郑人买履”一样的逻辑吗?孩子的优秀有很多面,如果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衡量自家孩子是否优秀的“度”,就会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特色,不仅会阻碍自家孩子的正常发展,还会让他们离自己的成功之路越来越远。

韩非子的师祖,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在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不同方面的人才。所以他的学生中,有坚持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者,也有从儒家发展出法家思想者,有强于政事者,也有强于文学者。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8)

不管孩子背负多少家长的期许,对于学习和成长来说,他们才是主体。作为家长,心中可以有很多个代表着期许的“模板”,但哪一个都不能代替主体的重要性,更不能让“模板”成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如果不能着眼于孩子这个主体,家庭教育的方向就是偏的。

“宁信度,无自信”为什么害人?

故事里郑人的盲目,在于明明是给脚买鞋,却把尺寸的重要性放在了脚之上。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如果据此再延伸一下思路,接下来就该是按图索骥或削足适履的结局。因为有了鞋子长短的尺寸,可不代表鞋帮高低和舒适度都可以满足。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9)

如果只是找错了鞋不能穿还好,但如果还要坚持相信“度”的正确性,那就只能是强行把脚按着鞋的样子来修了。联想到现在很流行的成功学,成功人士的故事很多,他们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很多,但强行拿过来套用的往往会适得其反。

成功人士的故事里,让他们实现目标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之外,还有他们的个人学识、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给他们的每一次历练,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参考的重要内容。所以,成功者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只能是仅限于借鉴。

郑人买履中郑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郑人买履背后的智慧)(10)

就像郑人手里的“度”一样,因为量过了脚的尺寸,自然有其重要性。如果买鞋的换成别人,凭借尺寸就能帮他买到合适的鞋,但在脚这个主体面前,“度”就只限于选择大小时候的参考。成功学也是如此,别人的故事再精彩,也仅限于参考,别忘了自己才是主体。

《郑人买履》背后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千万别一边看着郑人舍脚求“度”的故事而笑,另一边却做着跟郑人同样的事情,那就只能是长使后人复笑后人矣!

参考文献:

《韩非子》《论语》《种树郭橐驼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