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

前言:

众所周知,关于史乘上所记载的“三藩之乱”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以及平南王尚可喜三位藩王联合发起的一场持续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反清叛乱。仔细钩沉这段历史的原委,我们就会发现关于“三藩之乱”在命名上存在着诸多不够严谨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参与“三藩之乱”的人员实际上并没有平南王尚可喜,熟知清史的读者朋友们应该清楚,尚可喜本人在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举兵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即他与吴三桂和耿精忠的立场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的。基于如此,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围绕这条主线,同时结合部分史料的相关记载以及配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的立场以及“三藩之乱”的现实意义及历史缺憾做一个进一步的探索。

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1)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忠于清王朝的尚可喜

和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一样,尚可喜也是清朝初期位高权重的一大藩王。然而,与其余两位藩王不同的是,尽管尚可喜在驻镇广东的过程中嗜财暴敛,但其在政治上实际上却并无异志。这一点在很多方面也可以体现得出来,如:吴三桂正式反叛之后,曾潜使送信企图引诱尚可喜与其联合举兵反清,但尚可喜对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并不以为然,甚至从根本上不屑于与其为伍,以至于将吴三桂的引诱之计如实上奏朝廷。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孙延龄和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倡乱于广西、福建,由于其伪檄中将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余两位藩王的立场捆绑在一起,宣称“三藩并变”,这让自身清白的尚可喜甚是委屈,于是再次上书朝廷澄清自己,以示对大清王朝的忠诚。与此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尚可喜主动下令率军参与到平叛当中。其奏疏具体记载如下:

孙延龄伪檄有“三藩并变”之语,闽省又倏告变。臣与耿精忠本系姻娅,不能不踧踖于中。窃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余,虽至愚极陋,岂肯向逆贼求功名富贵乎?惟知捐躯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

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2)

尚可喜

对于尚可喜的奏疏,康熙帝也欣慰地给予了回复,其具体记载如下:

王累朝勋旧,惟笃忠贞,朕心久已洞悉。近复屡摅猷略,保固疆,厥功甚茂。览奏,披历悃忱,深为可嘉,著益殚心料理,相机剿御,以副朕倚任之意。

说白了,尚可喜此举的意思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向朝廷证明自己的清白,将自己与其余两位藩王的关系划清界限;第二,在国家利益面前,愿舍弃个人亲情,大义灭亲。由上述事实可见,尚可喜对清王朝的忠诚从表面上看确实是日月可鉴的,对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暂且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证明自始至终他没有想要举兵叛乱的想法。

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3)

吴三桂

02、尚之信挟父叛清,进一步体现了尚可喜在内“三藩之乱“中的立场

那么,既然尚可喜本人没有想要举兵叛乱的意思,为何在后来其驻镇于广东的军事力量却仍然投入到吴三桂反清的队伍中去了呢?史料中是这么记载的:康熙十二年,朝廷令尚之孝(尚可喜次子)袭平南王之封,并命尚之信(尚可喜长子)为平南大将军,之信为讨寇将军。作为长子,尚之信未能得到朝廷的袭封命令,自然是怒不可遏,实际上,这也是尚可喜的一手安排。因为早在尚可喜申请归根于辽东之前,尚之信在广东的为人和残暴的品行可谓是人人皆知,也是人人惧而远之,因此为了防止其长子日后给自身带来祸患,尚可喜不得上书朝廷请归辽东,而对于留下来的平南王这个位子势必也是不会轮到尚之信头上。如此一来,作为长子的尚之信对于父亲的不合理安排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为此,他努力挣脱尚可喜的控制,自己建设党羽,寻求机会,夺回属于自己的位子。

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4)

尚之信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一月,尚可喜病重,尚之孝迎战叛军失利,退驻惠州,不得已之下令尚之信代理藩务。尚可喜此举瞬间让尚之信看到了曙光,同时再加上吴三桂的多番引诱,最终于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挟父叛清。至此,“三藩之乱”形成规模。

那么,尚之信率其父尚可喜的兵力加入了叛乱之中能算是“一藩之乱”吗?在笔者看来,尽管尚可喜驻镇于广东的兵力在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倒戈于吴三桂,但就本质上而言,平南王一藩是没有参与“三藩之乱”的。而作为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尽管是挑起最后一藩叛乱的主要角色,但他并没有朝廷册封的平南王之爵位,且尚可喜的立场自始至终都是与朝廷站在一起的,即尚之信平南王的位子是名不顺,言不正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三藩之乱”在命名上存在着这一不够严谨的地方,如果改为“二藩之战”或“二藩之乱”的话其实更为实至名归。这一点既是对平南王尚可喜至死不渝的尊重,亦是对清王朝胸怀宽广的体现。但令人遗憾的是,历史的执笔者并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5)

荷兰人笔下的耿继茂(耿精忠之子)

03、进一步探析尚可喜在“三藩之乱”中与其余两位藩王的不同之处

众所周知,尚可喜上书朝廷请归辽东是“三藩之乱”爆发的序幕。而在文章前面笔者也曾说过,尚可喜之所以要请归辽东其真实目的无非是为了保存其自身的名誉,以防被长子尚之信日后挑出祸端从而连累到自己。随后,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也效仿尚可喜相继上书朝廷请求撤藩,而这两位藩王的目的则与尚可喜有着根本上的差别。即尚可喜上书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名誉,防止被尚之信拖累,而吴三桂和耿精忠上书朝廷的真实意图则是为了打消朝廷的疑虑,从而使其更安心地做他们的“藩王之梦”。只可惜,年轻的康熙皇帝将计就计,索性批准了此二人的请求,此举令吴三桂和耿精忠顿时不知所措,以至于最终铤而走险走上叛变的道路。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尚可喜与吴三桂、耿精忠之间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历史上有哪些三藩之乱(谈谈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与其他两位藩王)(6)

荷兰人笔下的尚可喜

参考文献:

《清圣祖实录》

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

王戎苼:《清代简史》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