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我为贤,却派遣不停。这十分直白了表达了周王是统治世间万事万物万民的主人,但这个说法是值得深究的,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1)

诗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据

1.井田制

王土即王田,与之相关的就是井田制,井田制是源于商朝的土地制度,在西周发展成熟。在西周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成方格块,形状像个“井”字,故称为“井田”。井田制规定天下的土地周王所有的,周王把土地分给封建领主,封建领主再分给小的封建领主,最后交给庶民使用,但土地是不能买卖的,而是周天子的,相当于土地国有。但周天子对分给封建领主的土地的管辖只是象征性的拥有的,而真正的使用权还是在封建领主。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

井田

2.分封制

分封制是古代封赏诸侯的制度,分封制起源于商朝,成熟于西周,分封的对象大多是功臣、王族子弟、公卿等。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的同时也必须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防守边疆,随从作战,定时朝贡觐见,缴纳赋税。分封制从法理上间接说明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

宗法制和分封制

3.宗法制

宗法制是维护贵族世袭特权的一种制度,起源于夏朝,成熟于西周。在周朝的宗法制中,宗族分为大宗和小宗,而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有的大宗都要由嫡长子继承,因此嫡长子继承成为周天子,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其余的儿子则被封为诸侯。宗法制从法理和血缘上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4.地位的保障建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没有绝对的实力,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赋予周天子的权力就不复存在了。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4)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现实反映

1.西周只是局部的统一天下

西周的建立是牧野之战的胜利而定乾坤的,而参加牧野之战的各路诸侯与周国必然有各自的利益分割,周国若得取天下,成为共主,各路诸侯也应获得相应的利益。周天子只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不是所有诸侯国都臣服,只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因此,周朝建立后,不服周天子统治的徐国就多次叛乱。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5)

西周初期地图

2.周天子对只能对诸侯国进行有限的管辖

诸侯国的国君并非由周天子决定,但国君的产生是由周天子制定的宗法制决定的,而新国君即位前需要向周天子禀报,经过周天子口头上的册封正式成为诸侯国的国君。周天子只是起到维护宗法制的作用,他不能决定诸侯国国君的任命,诸侯国的土地诸侯所有,这是分封制规定的,是经过周天子的分封,因此周天子对诸侯土地的管辖是象征性的。

3.戎狄所在的未开化地区不受周天子的节制

戎狄虽然也有臣服,向周天子进贡,但更多的是和周天子的打仗,戎狄是不受周天子节制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真正内涵

1.表现了西周初期的繁荣稳定

史料记载,周武王建周灭商之后,很快去世,周公辅政治理天下,后来在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的四十年间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使“刑措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6)

成康之治

要了解这四句诗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先来探究这句诗的来源。《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年311首诗,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大圣人孔子编订,但二者都不是《诗经》的作者,《诗经》是从民间采集,制作成诗歌,然后给周天子演唱,以此作为施政方针的参考,因此《诗经》是没有具体作者的。

了解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为周天子施政方针的参考,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给人带来的感受很明显是自信昂扬的,因此,这首诗成诗的时间应该是繁荣昌盛的西周初期,因为这首诗很明显地称赞周天子统治天下,使四海之内的人们都俯首称臣。

2.暗示了周朝文化的兴盛

周朝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周公摄政后,除进行分封制来拱卫王室以外,还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礼乐制度来从意识形态上来维护周王室的威严,礼乐制度的制定,达到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局面,使周朝的等级制度更加合理,维护了贵族的利益,与此同时礼乐逐渐转变成一种文化。

西周为什么要定都镐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7)

百家争鸣

春秋以后,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相继涌现,一时间群星璀璨。无为而治的老子,兴办私学的孔子,兼爱非攻的墨子,民贵君轻的孟子等等都是周人。周朝是一个中国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朝代,思想发展,名人辈出,这四句诗反映了中国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

3.展现了周天子在周朝封建贵族制度下众星捧月的地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描绘也是可能存在的,只不过没有这种夸张。这四句话成立的时间是西周前期,成立的主体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后裔和周室王族,成立的地点在其各自的封地。同时,这四句话充分描述了周天子站在封建贵族等级制度的顶角之上。表明了周天子在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维护之下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总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局部存在的的,描述是用来表达周朝初年天下安定,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和周天子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作为天下共主的独尊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周朝文化的兴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