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中人物性格描写的看法(爱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长篇半自传小说《简•爱》给19世纪的英国文学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女权主义意识和思想影响这一直到现在的读者。她成功地在作品里面塑造了一位经历坎坷但却又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新女性形象——简•爱。简•爱凭借其独立自主、提倡平等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与魅力。本文将从著作创作的背景谈起,一步一步地揭开作者任务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手法。

关键词:简•爱;夏洛蒂•勃朗特;人物刻画表现手法

简爱中人物性格描写的看法(爱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1)

夏洛蒂·勃朗特

一、夏洛蒂•勃朗特不平凡的一生(一)夏洛蒂•勃朗特

1816年,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英国北方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收入微薄,全家过着既艰苦又凄凉的生活。但夏洛蒂的父亲是毕业与名牌学校,知识渊博,他经常会教育子女读书,让他们读书籍报纸杂志,偶尔还给她们姊妹讲故事听。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夏洛蒂姊妹们带来最初的环境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在夏洛蒂•勃朗特5岁那年,母亲便罹患癌症去世。由于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就被送进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要受体罚,每逢周日,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于是父亲便赶紧把夏洛蒂和她的弟弟妹妹们接回家。之后,夏洛蒂便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

在夏洛蒂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由于生活所迫,她必须赚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几年后便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又曾作家庭教师,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并未得到世人的尊重。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她又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也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1]。

(二)作品《简•爱》

夏洛蒂热爱写作,早在14岁时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她曾鼓起勇气给当时的桂冠诗人RobertSouthey寄去了自己的诗作[2],渴望得到他的指点,然而却受到了Southey的训斥。夏洛蒂没有因此灰心,继续写作。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了第一部小说《教师》,妹妹Emily和Annie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印刷,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她依然没有泄气,反而一鼓作气,开始写第二部长篇小说——《简•爱》。

皇天不负有心人,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从此,夏洛蒂•勃朗特便如一颗灿烂的明星跃上英国文坛,光华四射。

在拜金主义严重污染的英国,金钱关系统治着人们的灵魂。而夏洛蒂的《简•爱》却一反当时的人情世态,高声唱出了人生的赞歌,重视人的价值,提示了人的灵魂美。这部小说自1847年10月问世以来,一直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争相传阅,视为杰作。

二、自我投射——《简•爱》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小说中作者把描写的角度集中在第一人称“我”的身上,通篇的情节、对话、环境及行为描写,都是“我”的所感、所思、所见、所闻。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刻意塑造了孤女简•爱这一典型形象。她身材矮小、姿色平常、性格倔强、敏感多才、富于幻想、感情奔放,犹如一块棱角分明的金刚石,所经之处碰击出一串耀眼的火花,这些火花使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也照出了阴暗中的丑恶和虚假,揭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痛快淋漓地鞭挞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世俗颓风。然而这么一个形象作者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呢? 在我们了解了夏洛蒂· 勃朗特的一生后, 便会得到答案— 《简· 爱》实际上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简· 爱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 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一)幼年

夏洛蒂·勃朗特出身于1816 年英国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 在她五岁时母亲去世。而简· 爱的父亲也是位牧师, 母亲是盖茨赫德府的小姐。不过她自幼父母双亡, 被姑妈收养。

(二)少年

夏洛蒂· 勃朗特有两次截然不同的寄宿生活经历。第一次是:1824年, 她和她的姐弟被送进了当地慈善机构创办的寄宿学校。这里的生活非常艰苦, 夏洛蒂· 勃朗特的两个姐姐被传染上了肺病而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第二次是:1831年, 夏洛蒂· 勃朗特的父亲把她送进了罗赫德寄宿学校。寄宿学校的老师和蔼可亲, 在这里夏洛蒂· 勃朗特生活得十分愉快。而简· 爱同样也有一段寄宿生活的经历:简· 爱十岁时被姑妈送进了罗沃德寄宿学校。她在这里的生活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她刚进罗沃德寄宿学校, 这里生活条件艰苦, 她在肉体上和心灵上都受尽了摧残。第二阶段是:简· 爱逐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 在这里愉快的生活, 并且留在这所学校做老师。由此可见, 简· 爱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第一阶段的生活是夏洛蒂· 勃朗特在第一所寄宿学校生活的写照;而简· 爱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第二阶段的生活是夏洛蒂·勃朗特在罗赫德寄宿学校生活的写照[3]。

(三)青年

夏洛蒂· 勃朗特在1838 -1842 年与妹妹们辗转各地, 以当家庭教师为生。而简· 爱同样也有一段做家庭教师的经历, 也正是由于这段经历才使她认识了小说中的男主人翁—罗切斯特。简·爱在报上登了做家庭教师的广告, 得到了费尔法斯太太的回信。于是她便到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

夏洛蒂拒绝好友的哥哥的求婚给好友的信中写到:我对他没有, 也不能有愿为他牺牲性命的强烈爱恋;假如我要结婚的话, 必须用这样崇敬的眼光看待我的丈夫。她曾对她的姐妹说:我要使你们看看, 一个像我自己一样矮小不美的女主角, 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一样引人人胜。她所写的简· 爱就是如此。不过她说, 简· 爱并不是她自己[4]。但简· 爱对爱情的态度明显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初到桑菲尔德庄园, 简· 爱不因出身低微、相貌平平而自惭形秽, 乞求怜悯。而是敏锐、自尊、倔强,像捍卫生命一样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富有、傲慢的人面前没有一丝媚态, 始终不卑不亢, 落落大方。当主人罗切斯特命令简· 爱跟他多说话以博得他高兴时, 她坚定地回绝了。简· 爱以她的勇敢、坚定和忠诚博得罗切斯特的爱, 而这种爱是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独立的人格为基础。罗切斯特对她平等相待, 尊重她的人格, 满足她的自由要求时才能接近她, 赢得她的爱。简· 爱不顾门第观念, 大胆与罗切斯特相爱。在与圣约翰的交往中,简·爱也争取自由、平等、独立, 毅然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简· 爱极力反对那种庸俗的以貌取人的爱情观;也反对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功利主义的爱情观, 表示了她要求主动追求爱情的平等思想, 体现了作者心中追求的美好爱情是平等、互爱, 没有门第观念的。作者通过简· 爱体现了自己心中的婚姻爱情观[2]。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的物质生活较之从前富足,可是精神生活反而比以前空虚,我们的情感也在慢慢淡却。过高的离婚率,过多的大龄单身贵族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奢华生活的同时内心却是一片迷茫。由于无力改变现状,不得不顺其自然,用别的方式排解空虚和寂寞。抽烟、喝酒、看电视、打牌、夜生活、上网……然而越是繁华的都市,越是灯火辉煌的地方,内心就会越空虚!人们对感情也挑剔起来,不但想要得到更好的对象,还要得到更优质的浪漫爱情。于是有了一个不满足,还想要第二个,或者是换一个。在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更换以后,人也变得麻木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永远认为自己付出的比得到的多,于是开始选择利益最大化。减少付出,增加回报!更有甚者只予索取,不予回报……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真情将成为最稀有的资源!

在简爱身上有太多人性的闪光点,而这些却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让我们一起努力,重新找回这些闪光点,我们的世界将会到处充满爱和温暖,闪闪发光……

简爱中人物性格描写的看法(爱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2)

简·爱(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

三、由《简•爱》人物形象——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1.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

乔·亨·刘易斯曾以不无钦羡的笔调评价过《简·爱》的人物:“人物不多,刻画得常异常精炼。就连那些只描出一个轮廓的人物如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谭波尔小姐、菲尔费克斯太太、罗莎蒙德和白兰奇,都勾勒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手法的灵活巧妙……。简·爱本人更是一个创造。但是这个人物的细致处理,就暗示出一种非同一般的戏剧天才。……罗切斯特先生也刻画得很好,来自生活。……欧仁·福萨德[5]也赞誉说:“关于《简·爱》的人物,我也无可指摘;他们是真实的,特别是简·爱这个人物;小说中每一场景都于极细微之处赋予他们一种饱含生命的坚实感。”法国评论家爱弥尔·蒙泰居也曾赞叹:“《简·爱》的伟大价值,……在三个人物性格的塑造。他们是三个不同凡响的创造物,三个在文学中没有先例的新发明的、新发现的人物。任何一本小说中任何一个主人公,不论老的或新的,都与他们不相象,……他们在文学上没有亲属,不论近亲或远亲。”戴维·塞西尔也承认:“……就连亨利·詹姆斯也做不到象夏洛蒂·勃朗特写得最成功的时候那样,把一个人物个性的形象传达得如此有力。……”诸如此类的评价不计其数,这些评论在今天也依然是评价《简·爱》人物的权威论断,充分说明了《简·爱》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不变魅力[3]。

《简·爱》第一版的题目是《简·爱,一部自传》,正因为如此,作者采用了以女主人公为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于是,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亲密地与这个人物接触,甚至可以在想象中把自己和她等同起来,共同感受她的心灵世界和感情世界;于是,简·爱这个人物的发展也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她的个性特征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2.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语言》——英国评论家戴维·洛奇的论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专门研究《简·爱》,但这篇文章比较侧重于作品的意象分析。戴维·洛奇指出:“夏洛蒂·勃朗特做到了通过一种体系,把她小说中迥然不同的因素统一起来,这就是‘客观关联物’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诸元素一一土,水,气(或译:风),火。”而这样的意象描写并不能证明作者是自觉的蓄意的象征主义小说家,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女主人公动荡起伏的内心生活”。而在这些元素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火是小说中出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意象。戴维·洛奇统计,《简·爱》一书中约有85处提到家庭炉火,43处形象地提到性格和情感方面的火,10处实际地提到着火,4处提到地狱之火[6]。

火是光和热的源泉,从普罗米修斯不惜一切代价盗取火种来到人间的那一天起,火就成了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它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也给我们带来安全和依靠。在《简·爱》中,火的意象不仅是光明和温暖的代表,同时也是男女主人公性格和情感的象征,带有多重的丰富的含义[4]。

夏洛蒂在《简·爱》中充满隐喻和象征意味的意象的来源,一直是人们乐于谈论的话题,虽然尚无定论,但可能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有关,也可能与文艺复兴诗歌传统有关,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一个天才写作者的自觉,正是这种似乎无法解释的自觉才使得作者能创造出如此生动、如此成功的意象体系,给小说增添了诗意,也带来了无穷的吸引力[7]。

3.作者欲表达的思想感情

1842年2月,夏洛蒂在姨妈的帮助下来到布鲁塞尔的一个学校里学习法语,在此期间夏洛蒂当边学边教的学生老师。就在这时候对埃热先生出现了很微妙的感情,“埃热先生是她曾经遇到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博学之士,他欣赏并且唤起了她潜在的才能。他强有力的奇特的个性,既激发她的幽默感,又引起她的爱慕之心。她对他倾注着一片纯洁而热烈的真情,……她回家后写给他的那些信,很可以称作是情书。然而,当他向她暗示他们可能被误解时,她停止了给他写信,并且默默地努力抑制自己的情感。……不管他们的关系究应作怎样解释,夏洛蒂在布鲁塞尔的经历对她日后的文学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几乎可以冒昧的说,女作家通过《简·爱》表现了她自己对爱恋的执著,以弥补她在现实中的缺憾,在罗切斯特身上,作者寄托了她对男性的所有幻想,这其中自然有埃热先生的影子。由此可见,对罗切斯特的关注和重视也就是对夏洛蒂·勃朗特心灵世界的又一次探寻,因为,如果简·爱是她的代言人,那么,罗切斯特就是她的梦想[8]。

尽管罗切斯特的追求方式似乎有些过于理智,对简·爱也有些残酷,但这样的安排却使小说更有浪漫色彩,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使得人们感受到这爱情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罗切斯特的用心良苦。得到爱情的罗切斯特压抑不住心中的狂喜,倾尽一切的为他的爱人安排好一切。热恋中的他充满了浪漫的激情,他蔑视社会习俗、惯例(与一个低微的女家庭教师热恋本身就是对社会习俗的反叛),甚至幻想带简·爱到月亮上去,用白的或者粉红的云为她做衣服。他爱得不顾一切,爱得惊天动地,同时,也爱得艰辛,爱得战战兢兢。整个与简·爱相处的过程中,他都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着力掩盖的秘密被心爱的人发现,这样的付出、这样的呵护令人感动。而当真相终于露出水面,所有美好的一切都遇到了空前强大的敌人的时候,罗切斯特痛苦、绝望,但他从未想到也丝毫没有强制简·爱留在他的身边,他只是用真情感动她,用柔情挽留她,他的痛苦不是用心理描写展现的,然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心灵所遭受到的打击、他的感情所遭遇的痛苦远远超过了简·爱的眼睛所看到的真相,这痛苦浸入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让人感觉到了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令人窒息的痛楚,每一个人都会对他的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清。爱到极处、痛到极处莫过于此。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罗切斯特这个人是为爱而生的,简·爱是他的希望,是他生命的动力,是他爱的全部,没有了简·爱,他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5]。

四、《简爱》人物形象塑造引发的思考(一)作家的情感记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体裁最熟悉的莫过于自身经历,作品中往往会把自身融入到某个形象当中,除了简爱,比如我国的一些作家:陈衡哲在《运河与扬子江对话》中就强烈地表达了女性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应该“安命”“怨命”,而应该“造命”,相比逆来顺受“成也由人”“毁也由人”像奴隶一样的运河而言,扬子江经过“心摧肺裂”“筋断骨折”的奋斗,用柔弱的身躯把崇山峻岭“凿穿了,打平了”,生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生路,用血和泪营造一片五彩缤纷的美丽新天地,并从中享受到“奋斗”和创造的快乐。当然,更多的自我形象塑造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以及自己想做而未做的,或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加以艺术加工而塑造成的。因而,无论这一形象带有多少自传成分,他并等于作者本人。” 《断鸿零雁记》作者苏曼殊以第一人称写自己飘零的身世和悲剧性的爱情。主人公三郎幼年倍受欺凌,孤苦伶仃,长大以后又经历了种种坎柯,最后东渡日本寻找生母,又遭遇了种种爱情的苦恼。全书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结束,笼罩着一种末世的凄凉、窒息,以及对人的心灵的压抑。主人公三郎本身就带有作者苏曼殊的影子。鲁迅的《呐喊自序》中作者主要是从自己成长过程中,家庭如何败落,自己在别人眼中地位的变化,最后不得不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最后东渡日本,弃医从文,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9]。

作家情感基于对于自我形象的书写与建构重点建立在两个意义层面上:一个是家族层面上的意义;第二个是社会层面上的意义。自传体叙事基本上是基于家族层面的。因为自传体叙事大多是从作家自我成长和挣扎的痛苦和无奈开始的,现代作家大都深刻体验到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烦恼,作家们在对成长苦难的叙事中,是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开始对家庭、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和质疑,因此在对个人的书写过程中又融入了对社会和时代的书写。

(二)文学作品中类型化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下面把简爱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中林黛玉这一形象做对比分析文学作品中类型化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简爱本是一个穷牧师的女儿,因为双亲去世,不得不寄住在舅舅家,而她那势力的舅母和表兄妹也歧视她,虐待他。她那暴戾的表兄经常无缘无故欺打她。后来简被送到洛伍德学校;学校的负责人滥用那些“拯救灵魂”的借口在肉体上惩罚孤儿们。八年后,简毕业于令人窒息的学校,广告雇佣到桑菲尔德庄园作一名家庭教师。在那时候的英国,妇女没有平等的权利,家庭教师的地位很低,几乎与保姆无异。可以说:简总是过着艰苦的生活,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10]。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绽放的艺术形象,她自曹雪芹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并一直保持鲜活和她独特的个性和浪漫的魅力。然而也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使她变得伤感郁闷;许多小事情能使她阴郁的情绪无限蔓延。在和宝玉的爱情道路上,她也遭遇了重重的阻碍。这使得她经常面临着枯萎的花朵,望着月亮,而触景伤情,感伤于落花继而背锄葬花,一边听着秋雨的声一边书写下心中所有的愁怨,一一写成字字泣血的诗歌。

简爱中人物性格描写的看法(爱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3)

简爱是由夏洛特•勃朗特写于十九世纪中叶。夏洛特•勃朗特生活在英国,在工业革命兴起的繁荣强大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两部著作分别诞生于这两个典型时期。红楼梦由曹雪芹写于十八世纪晚期,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社会看似正经历在康熙和乾隆的繁荣阶段,但封建王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衰弱,经济凋零,社会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虽然在当时林黛玉的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但在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她仍然受到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客观地说,林黛玉虽具有独特的反叛的精神,但在历史背景下,小农经济起主导作用,致使她性格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弱点。相比较而言,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作家对自我形象的书写与建构重点建立在两个意义层面上:一个是家族层面上的意义;第二个是社会层面上的意义。自传体叙事基本上是基于家族层面的。因为自传体叙事大多是从作家自我成长和挣扎的痛苦和无奈开始的,现代作家大都深刻体验到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烦恼,作家们在对成长苦难的叙事中,是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开始对家庭、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和质疑,因此在对个人的书写过程中又融入了对社会和时代的书写[11]。

简爱本是一个穷牧师的女儿,因为双亲去世,不得不寄住在舅舅家,而她那势力的舅母和表兄妹也歧视她,虐待他。她那暴戾的表兄经常无缘无故欺打她。后来简被送到洛伍德学校;学校的负责人滥用那些“拯救灵魂”的借口在肉体上惩罚孤儿们。八年后,简毕业于令人窒息的学校,广告雇佣到桑菲尔德庄园作一名家庭教师。在那时候的英国,妇女没有平等的权利,家庭教师的地位很低,几乎与保姆无异。可以说:简总是过着艰苦的生活,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绽放的艺术形象,她自曹雪芹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并一直保持鲜活和她独特的个性和浪漫的魅力。然而也是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使她变得伤感郁闷;许多小事情能使她阴郁的情绪无限蔓延。在和宝玉的爱情道路上,她也遭遇了重重的阻碍。这使得她经常面临着枯萎的花朵,望着月亮,而触景伤情,感伤于落花继而背锄葬花,一边听着秋雨的声一边书写下心中所有的愁怨,一一写成字字泣血的诗歌。

简爱是由夏洛特•勃朗特写于十九世纪中叶。夏洛特•勃朗特生活在英国,在工业革命兴起的繁荣强大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两部著作分别诞生于这两个典型时期。红楼梦由曹雪芹写于十八世纪晚期,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社会看似正经历在康熙和乾隆的繁荣阶段,但封建王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衰弱,经济凋零,社会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虽然在当时林黛玉的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但在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她仍然受到当时的

给予社会和人民新的希望。简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磨难,但她拥有着坚忍不拔的品性,勇于追求平等和幸福。

简爱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使她变得自尊自爱。她向偏见与傲慢抗争,受到无数伤害,但仍顽强不屈。她很善良,痴情和坚定,骄傲的同时,她也奔放,热情;她崇尚平等,相信上帝。总之,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十九年初一个典型的充满叛逆精神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位杰出的女性。

林黛玉不管是在自己家中还是进入贾府后,都受到了关爱,在这种环境下养成了自尊,任性的个性。但始终没能反抗封建王朝,她依然孤独,脆弱,无力与封建礼教进行抗争。

简爱最终在爱情里获得了胜利,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结局。这完全取决于她积极的性格,林黛玉的悲剧也同样源自于她软弱的性格。这也再次证明了环境对人的性格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一个人的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

五、结束语

《简・爱》让平凡的夏洛蒂不再平凡,成为英国文坛一代才女。萧红说;“为什么我的一生如此辛苦,只因为我是个女人。”夏洛蒂一生都在挣扎,即使骚塞说“文学不能也不应该是女人的终身事业”,即使姐妹三人出版的诗集只卖了两本,即使她的《教授》被退稿多次,但她从未言弃,最终凭借《简・爱》让世界刮目相看,这种坚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力量,使一切事物都变得真实的力量,一种动力,不可抗拒的动力。我们被汹涌的水流冲着往前走,屏住呼吸,一直到故事结束。”这就是《简·爱》的魅力。不管是在一百五十年前还是在今天,它都始终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而且将继续下去,越来越幽远,越来越浓郁。夏洛蒂·勃朗特女士无疑是成功的,她所塑造的矮小不美的女主人公,不仅迷倒了当时的英国读者,更迷倒了数百年后几乎全世界的读者,还有多少人等待着被吸引,我们无法估计。

绵亘无垠的哈沃斯荒原空旷而贫瘠,夏洛蒂好似生长于荒原之上的石楠,坚强,寂寞。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在风的摇曳中,款款走来。

我的粗浅的探讨即将结束,而夏洛蒂·勃朗特女士和他的《简·爱》则将继续她们浩瀚磅礴的旅程,无穷无尽,终将成为文学史上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朱春梅. 《简爱》—一部女性成长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黄兴军.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4:10-13.

[3]孙伟民. 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01:48-49 33.

[4]李坤,贾德江.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48-151.

[5]陈圆圆.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137-138.

[6]兰守亭. 《简爱》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0-122.

[7]薛瑞东. 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简论简爱[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75-78.

[8]史小平. 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6-107 123.

[9]方圆. 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J]. 语文学刊,2012,10:46-47.

[10]田杰. 评价理论视角下《简爱》的情感资源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1]毛竹生. 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06:18-21.


[1] 赵艳丽. 《简·爱》小说对话的语用分析[D].山东大学,2007.

[2] 平波. 运用合作原则分析小说《简爱》中的会话含义[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 吴云云. 《简爱》的女权话语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4] 刘扬. 《简爱》小说中男女主人翁话轮转换对比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5] 王雅晨. 简·爱的三重人格分析[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06)

[6] 范文彬. 也谈《简·爱》中疯女人的艺术形象[J]. 外国文学评论. 1990(04)

[7] 李全福. 论简·爱反抗性格的塑造[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

[8] 杨旭. 《简爱》中的母亲形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9] 王淑杰. 试论《简爱》的主题、人物与意象[D].吉林大学,2004.

[10] 夏丽莹. 《简爱》、《傲慢与偏见》、《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对比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11] 夏丽莹. 《简爱》、《傲慢与偏见》、《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对比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