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剧老戏(山西晋剧部分老艺人)

张宝魁(1900—1965)艺名筱吉仙,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主攻青衣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离北京三十公里的大兴县佟家坞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张永恒为了生计四处打长工,对于张家而言,一个男婴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然而这种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张家接二连三地又生了两男三女本来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寒人家,生活更加艰难,可怜的三儿子没有熬过靠玉米面和野菜树叶充饥的日子,不幸夭折母亲为了养活孩子,只好到北京给有钱人家当奶妈和保姆,忍痛与骨肉分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山西晋剧老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晋剧老戏(山西晋剧部分老艺人)

山西晋剧老戏

张宝魁(1900—1965)艺名筱吉仙,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主攻青衣。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离北京三十公里的大兴县佟家坞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张永恒为了生计四处打长工,对于张家而言,一个男婴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然而这种喜悦没有维持多久,张家接二连三地又生了两男三女。本来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寒人家,生活更加艰难,可怜的三儿子没有熬过靠玉米面和野菜树叶充饥的日子,不幸夭折。母亲为了养活孩子,只好到北京给有钱人家当奶妈和保姆,忍痛与骨肉分离。

佟家坞村有个京剧老艺人曹老四,以承戏和授徒为生。他发现经常有个八九岁的孩子来票房听戏,还时不时地喜欢比划模仿,便将其叫到跟前吩咐试唱几句,这个孩子正是张宝魁。宝魁人小胆儿大,毫不怯生,一张口,清脆洪亮的嗓音使曹师傅惊喜不已,再加上身材、模样一看就是学戏的好苗子,便急不可待与宝魁的父亲商量,决定收其为徒。张永恒难得孩子有碗饭吃,满口答应,曹老四便成为张宝魁的第一个老师。宝魁学戏很是开窍,加上曹老四用心传授,一年多时间,便学会了好几出折子小戏。

张宝魁的刻苦练功和超常悟性,使爱徒如子的曹老四萌生将他送往北京科班学艺的念头。1910年,曹老四在征得张永恒的同意后,带着10岁的宝魁来到了北京。他找到了当时在北京、天津都非常知名的出身于京梆子世家的科班班主张吉仙。张吉仙看了宝魁表演的几个折子戏,很是满意,当即收下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张宝魁正式拜张吉仙为师,主工青衣。

宝魁深知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担起养活家人的重任,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只有勤学苦练,认真钻研,丝毫不敢投机取巧。张吉仙看宝魁这么懂事更加喜欢,对他十分的器重,不仅将平生所学和丰富的演出经验悉数传授,而且把吉仙的艺名赠予宝魁,以示对爱徒的信任和鼓励,从此,张宝魁得艺名筱吉仙。

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宝魁当起了大师兄的重任,开始代师培训同馆师兄弟。这时的张家境况才开始好转,他的二弟宝元也由父亲送到北京,随兄走进梨园,在张吉仙和兄长的手把手培训下,成为优秀的须生演员,辅佐宝魁搭戏配演。宝魁渐渐从临时和客串演出,进入挑大梁的阶段,经过七年正式出科,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出科之后,宝魁带着宝元,兄弟二人告别恩师,来到张垣(现称张家口)加入了黄德胜的戏班。兄弟联手,靠着俊美大方的扮相、规矩扎实的做功和极富韵味的唱腔,以筱吉仙的艺名演出了《大登殿》、《乾坤带》、《桑园会》、《祭江》等脍炙人口的剧目,17岁便名闻张家口、包头一带。

然而,由于多年演出劳累,筱吉仙嗓音逐渐失润。酷爱艺术又对自身十分严格的他,为了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在表演上狠下苦功,由以唱功为主的青衣改唱做功繁重的小旦。他细心观察,虚心请教,将小旦的台步、身段、唱腔娴熟掌握,并根据自身条件练就了用背弓音及假声演唱的唱法,最终以小旦行当挂牌亮相,艺惊四座,得到了观众赞叹和追捧。

那时的张家口,戏曲艺术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晋剧、京剧名家云集,两三个剧种还曾“对台”演出。这给各剧种演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彼此学习的机会。

当时,“红牡丹”李子健、“五月鲜”刘明山、“十二红”刘宝山等人风华正茂,他们出神入化的演技让筱吉仙敬佩不已。尤其是李子健在《凤台关》、《阴魂阵》、《珍珠烈火旗》中潇洒的武打动作,扎实雄厚的舞台功底,使筱吉仙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下决心学习武戏,虚心向李子健学习。

李子健也被筱吉仙的好学精神所打动,将自己表演技巧中“外热内冷”的诀窍精心传授。几个武戏学下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筱吉仙更加热爱这个行当。他抱着艺不惊人誓不休的决心,继续向京剧名家李鸣玉、刘德玉等人学习武打绝活,而京剧武丑王殿奎的“打出手”也成了筱吉仙技压群芳的看家本领。他在《百草山》、《泗州城》、《白蛇传》等剧目中展示了所学的精湛技巧,他的武打戏一时享誉张家口、包头、宣化一带。对艺术不停追求的筱吉仙与宝元还创新苦练了“过五关”、“鞭出手”、“过下指”等技巧,每当演出,绝活一出,艺惊四座,掌声、叫好声如雷炸响。

20岁那年,筱吉仙为了更好地发展,决定改唱较为适合自己嗓音的晋剧。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善于观察的能力,同时受老艺人“水上漂”演唱方法的启发,他在调韵和吐字上大胆创新,熔晋剧、河北梆子、京剧唱腔特色于一炉,集小旦、刀马旦、花旦技艺于一身,文武兼能,神形俱佳,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创立了晋剧中的“筱派”艺术。

筱吉仙投身晋剧艺术,可以说为晋剧界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许多创造性的改革影响深远。那时,晋剧剧目相对较少,武打场面也显得简单,就连化装都十分简陋。筱吉仙大胆地将京梆子的身段动作融入晋剧动作中;增加的“打出手”武打动作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晋剧剧目中武打场面的观赏性;“九块小弯鬓”的头饰革新也使晋剧演员变得俊俏妩媚起来,顺应了当时观众的审美要求。

他移植加工改编了《红霞关》、《佘塘关》、《破洪州》、《英杰烈》、《穆柯寨》、《百草山》、《霸王别姬》、《梁红玉》等十几个剧目,极大地丰富了晋剧的剧目种类,为晋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在张家口,他已成为晋剧戏坛上的风云人物,与李子健、刘明山、王玉山并称为“四大名旦”,慕名求教者不计其数。24岁时,筱吉仙开始收徒传艺,号称筱门“桂”字辈,在张家口吸收了筱桂桃、筱桂林两个入门弟子。

筱吉仙的高超艺术和对晋剧所做的贡献,在山西同行中有口皆碑。1934年,徐沟人陈玉赴张家口邀请筱吉仙来晋演出,筱吉仙亦早有入晋深造交流的打算。于是,携同样改唱晋剧当时已成为妻子的刘少贞、二弟张宝元等人来到山西,加入“公记园”戏班。

“公记园”在那时,是山西省内最有名的戏班,云集了“毛毛旦”、十二红、十三红、万人迷、彦章黑、秋富生、奴子生、天贵旦、黄芽韭、王有福、十七生、乔国瑞、抓心旦、盖天红及福义丑、大艾成等久负盛名的晋剧老前辈。筱吉仙等人可以说初闯宝地,必须拿出看家本领,他将拿手戏《白蛇传》、《百草仙》、《凤台关》、《杀宫》等带给了晋中观众和戏班同行,全新的剧目,精湛的武功,漂亮的扮相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而那时,正是戏曲行当中的老生、须生称霸戏坛的时候,筱吉仙剧目中开打时靠旗不晃、台步不乱、身段潇洒,尤其是打出手、耍双鞭、过十指绝技得到了大家的欣赏、认可,不仅征服了观众,也受到了同行的赞扬,使武旦这个行当增加了十足的分量,在众行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筱吉仙等人的加入,使“公记园”红遍太原、晋中等地,被奉为山西“第一班”。

1936年,筱吉仙在太原承起了“吉庆”戏班,汇集了盖天红、十四红、三儿生、马来源、懿万春及青年演员张美琴等人,并再次收徒筱桂芳、筱桂芬、筱桂琴、筱桂梅、筱桂花、筱桂红、筱桂君、筱桂莲、筱桂珍、张桂娟等,连同筱桂桃、筱桂林已有数十人。这批筱姓“桂”字辈的弟子在筱吉仙的精心培养和艺术熏陶下,技艺提高很快,满科之后,大都随师演出,成为当时晋剧舞台上的“筱家班”。

1937年泸沟桥事变后不久,太原沦陷,日本人肆意烧杀掳掠,老百姓四处逃亡,戏是唱不下去了。筱吉仙在这期间一边授徒,一边阅读《三国演义》、《岳飞全传》、《杨家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并以这些古典小说以及元明戏曲为蓝本,自编自导,排演了《苦节图》、《十粒金丹》、《昭君和番》、《五女兴唐》、《济公传》、《岳飞传》、《金鞭记》、《西游记》、《封神榜》、《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狸猫换太子》等十几出本戏和大型的连台戏。

1938年4月以后,筱吉仙在太原市南仓巷山西剧院,与丁果仙、郭凤英、程玉英、任玉珍、邱凤英等曾同台演出。他大胆编导排演的《岳飞传》,宣扬精忠报国思想,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和敬佩,在当时连演数月,客满不衰。

筱吉仙在把本戏和连台戏搬上晋剧舞台的同时,还把当时北京时兴的舞台灯光、机关布景引进太原。他不辞劳苦走北京,赴天津,请来布景名家胡玉昌、郝金瑞等人精心设计,并使之有了新的发展。表演的“空中飞人”、“空中斗剑”等,犹如电影中的特技。

在演《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盘丝洞》、《闹龙宫》、《三盗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连本戏时,因五彩灯光和机关布景的烘托,剧中人物犹如身处仙境一般。当时天津劝业场天华景“稽古社”科班,专门培养武行演员,那时的武打名手李炳华、刘五华、傅云山、董顺章、冯少成、赵月楼、田月楼、王建国等被筱吉仙邀来“鸣盛楼”参加晋剧助演,出神入化的演出令人叹绝。

就这样,“鸣盛楼”一直咬紧牙关,在日本侵略者盘踞太原,满城腥风血雨、民不聊生的形势中坚持排演,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太原市人民晋剧团(原二院)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称道。

1950年冬,筱吉仙作为山西省文艺界代表的—员,到北京参加全国戏剧工作会议,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

筱吉仙不但自身表演技艺精湛,对培养晋剧后人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53年,他在并州办起了戏剧训练班,收田桂兰、张友莲、武忠、郝富、张翠英、田翠兰、王玉珍、吕铁成、马兆录、张步昌、李有银、赵吉祥、张步兴、魏福喜、邱满元、许仁灿等30多人为学员,这是他第三次收徒传艺。

他吸取当年入北京“大吉利”科班的先进教学方法,一改过去晋剧科班里“棍棒出人才”的陋习,训练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上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既传艺,又育人。筱吉仙教学之后便很少登台,但由于当时训练班学员众多,又都是长身体的阶段,教学和生活经费时常短缺,于是他利用周末挂牌演出,由他出演的剧目必定可以抬高票价,这部分演出收入他全部拿来培养学员,这批学员在筱吉仙的悉心培养、严格教育下,一个个身怀绝技,艺高品正,成为晋剧舞台上各个行当的顶尖人物,桃李满园,声名远播。

1956年,他的戏剧训练班,与丁果仙1954年成立的新新剧团的戏剧训练班合并,1957年国家将其正式命名为太原市戏剧学校。筱吉仙依旧为晋剧培养后人不停奉献。

在校期间,他亲授的学员有高翠英、李铁城、张嘉盛、薛林花、胡润宝等人。这批人当中涌现出不少晋剧名家。尤其是弟子高翠英,她的《凤台关》《穆柯寨》《双锁山》等剧目全部得其真传。在筱吉仙的精心培养下,高翠英凭借《凤台关》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也是晋剧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刀马旦演员。

筱吉仙一生不吸烟,不喝酒,生活俭朴,其政治觉悟和艺术实践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赏。他将一生心血换来的唯一财产——半副戏箱,无代价地捐赠训练班。1965年,晋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筱吉仙因病去世,他为晋剧作出的贡献将让人永远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