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舞台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唐诗宋词,诗词歌赋,都别有一番风味。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悠远的意境恐怕也只有中国人能够领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诗听着意境很美,但背负“污名”,竟意外成了经典。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1)

“一枝梨花压海棠”此语原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原意是形容杨贵妃哭时的妩媚之态如梨花带雨般柔媚,后来多用于形容女子的娇美之姿。至宋时,苏轼又有“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句流传甚广,后来二者混用并传,后世便也作“一枝梨花压海棠”了。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2)

据说,苏轼有个好朋友叫张先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笑了一下,随口来了一首诗:

“吾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吾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听罢,当即和诗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3)

梨花,海棠是从颜色上的比拟,梨花白色形容白发指代老人,海棠颜色鲜艳形容红颜指代年轻女子,老夫娶少妻,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当然海棠厉害的话也可以压梨花,一个“压”一树梨花压海棠道尽无数未说之语!因此,当苏轼的这首诗传开之后,因为这句子之妙,情色味浓,又藏的很好,“一树梨花压海棠”就常拿来指代了老夫少妻或是“老牛啃嫩草”。使得这句诗背负了污名。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4)

然而,在中文语境中,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意境还是美好的,梨花和海棠是春光明媚的。清代刘廷玑写过一本《在园杂志》,有一段提到,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非常欣喜,特别是发现了小园里,梨花正好开的最盛,微风徐徐,落英缤纷如雪,梨花下有海棠一株,红艳花开正当时,一看到此情此景,刘廷玑“不禁为之失笑”,想起一首绝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与苏轼的那首诗完全一个意思。无法知道这户人家为何如此搭配庭院植物,或许这户民家正是老夫少妻,照着古诗词,种一株高大的梨树,养一娇小的海棠,等待春天,一红一白。如此风景,又是多妙呢!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5)

或者那么好的意境也印证了张先和他的小妾之间美好的爱情故事吧。张先活了八十八岁,娶了18岁的小妾之后仅仅只活了八年,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张先死的时候,小妾哭的死去活来,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梨花压海棠,白发配红颜”在成为无数人眼中的风景之时,也证明了一个道理:世间事有千般模样,爱情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流言会止于智者,真爱也会跨越年龄。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6)

然而,以上典故只是一个传说,其实,说“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调侃张先纳妾的作品,这种说法是错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广见于明代迄今笔记小说的民间段子,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收录有类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诗句各有不同,但都没说作者是苏轼,只说是民间“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沪上诗翁陈某”等所作。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7)

实际上,苏轼写“一树梨花压海棠”调侃张先的说法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此说法是把民间故事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苏轼的确曾因张先纳妾而相互和诗,苏轼写的是《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8)

张先的诗没流传下来,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里收录了张先的两句残句: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意思是:自己妻室已去,夜晚孤寂难熬,娶妾只是合慰寂寥,并不是因为生性风流。

苏轼流传最广的一句诗被错用(苏轼调侃张先的一首诗)(9)

因为苏轼和张先这些原诗和“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些段子都是写诗调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典雅的原诗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间段子所取代,乃至后来移花接木,把这些段子加到大文豪苏轼的名下,以至于造成很多人误以为真,真的以为是苏轼的作品,使得这些段子成为了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