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总结(苏德战争的三大战役)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巅峰之作,如果要评出“三大战役”的话,我认为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库尔斯克会战毫无悬念入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能够组建千万大军的其实只有美国、苏联与德国,不仅因为人口众多而且工业强大。中国虽然人口是“三大国”的总和,兵力却不及“三大国”中任何一国的半数,这也是中国军事工业落后的无奈。

苏德战争总结(苏德战争的三大战役)(1)

1941年6月德国偷袭苏联,德国虽然有着突然袭击的“先手优势”,而且德国经历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巴尔干战役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战争经验,却不能在冬天到来之前攻破莫斯科甚至列宁格勒,这也说明苏联军队的战斗力远不是苏芬战争表现的那样不堪一击。1941年10月初德国军队开始进攻莫斯科,但苏联军队却能够苦战两个月顶住德国人的进攻甚至展开反攻,当年的“蒸汽压路机”经过“电气化改造”战斗力更强。一些人总是吹嘘美国给予苏联援助,其实稍有历史知识的都清楚首批美国援助是在1941年12月才抵达苏联北冰洋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此时苏联已经顶住了德国的进攻并准备反攻。可以说苏联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至于美国的援助,狡猾的美国人霍普金斯看到苏联有能力打败德国才建议美国援助苏联。

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德国军队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而且借助了冬天的“助力”。等到1942年的夏天到来,德国军队继续展开进攻,当然德国军队无力全面进攻,而是对苏联伏尔加河、顿河地区展开“重点进攻”。从1942年7月到11月,德国军队整个夏天与秋天的进攻再次被苏联军队拖入冬天,甚至苏联军队展开远距离包围。斯大林格勒会战看起来德国军队的损失与莫斯科会战的损失差别不大,但仆从国军队的损失却很不少,而且莫斯科会战时德国各集团军都建制完整,而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国第6集团军却全军覆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斯大林格勒会战宣布苏联军队有能力消灭整个集团军的德国军队,将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并不为过。至于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的“奇迹”,只要不能消灭苏联军队主力,也就于事无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美国援助开始大规模到来,美国看到了苏联必然战胜德国的前景。

1943年7月,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在库尔斯克展开大会战。如果说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一定程度上苏联军队需要把德国军队拖入冬天才能最终取胜,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表明苏联军队即使是在德国军队最能发挥战斗力的夏天也能击败德国军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都被重创,表明苏联军队已经有能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击败德国军队。一些人认为盟军西西里岛登陆导致德国放弃库尔斯克会战从而苏联取得胜利,这些“半桶水”却不愿意明白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只从苏德战场抽走一个师而不是一个军更不是一个集团军,而苏联还有一个方面军的预备队。美国一直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他们面对斯大林的指责,用增加军事援助作为补偿。

苏德战场的“三大战役”,完成了苏联军队从崩溃到坚守再到反攻的历程,体现了“闪电战”与“大纵深战术”的各自战术特点。我一直崇敬那些用劣势装备击败优势装备的将军们,至于劣势装备的军队牺牲更大,那也是武器装备落后的必然结果,打赢了就是奇迹,打输了也正常。德国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军官素养、实战经验都要超过苏联,但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人却能顶住德国的进攻甚至反攻入德国,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与用压倒性的兵员、武器装备赢得战争甚至还不怎么样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岛战役、诺曼底战役、阿登战役相比,苏德战争的“三大战役”才是现代化战争的经典之作。

可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缺少现代化工业支撑的现代化军队,这才被日本军队蹂躏。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作战,史迪威认为只要给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差不多的武器,中国军队的顽强精神都能战胜日本军队。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联军,却能从鸭绿江边把联军一路驱逐到三八线以南甚至三七线,可见中国军队只要武器装备不是落后的离谱,战斗力还是不可估量的。

苏德战争,苏联不是惨胜而是全胜,苏联军队所到之处基本都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这背后是苏联的顽强精神与军事工业,这才有战争红利。美国等到1944年6月终于等不住了,再不开辟第二战场,整个欧洲大陆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了。从法国北部到德国北部,英美盟军数百万大军竟然忙碌了近1年,而且是在德国军队消极抵抗的情况下,难怪艾森豪威尔一直拒绝与苏联发生冲突。

值得鄙视的是英国,那么发达的现代化工业,那么先进的武器装备,竟然表现的如此差劲,与苏联与中国如何相比较?如果中国有英国那样的武器装备,两个日本甚至两个德国都被消灭了。没有钢铁长城,只能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