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学常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学常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1)

文章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显然廉颇也应该是一个重要人物,文章还提及了缪贤等人,以往的解读往往都围绕蔺相如展开。可对于廉颇,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廉颇”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3.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5.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文中写廉颇的文字就这不到300个字。我们仔细剖析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感叹太史公的伟大了。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从文字中看到的是廉颇“勇猛”、“知错能改”的形象。以“勇气闻于诸侯”,“肉袒负荆”、“谢罪”。历史上的廉颇,三次伐齐、两次伐魏、一次伐燕,骁勇善战,极善兵法,是赵国头号军事家,在赵国国家防御和军事作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汉班固《汉书》中记载: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这样一个人能够“肉袒负荆”,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廉颇的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学常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2)

但也正是如此,有人就冠以廉颇“居功自傲、负气好胜、心胸狭隘、举止浅薄”的形象。我们先不做评价,再次读读文章。

第二句,“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被突出出来。当然此处有可能是因为传主的原因。我们再考证秦国“易壁”的背景:在秦强而赵弱的局势下,赵惠文王十六年“谢秦不击齐”,自己背弃了“五国伐齐”的盟约,惹怒了秦国。如此之时,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一句就显出廉颇的地位了。再者我们看看第三句,请大家好好读读“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是什么意思?此处的“诀”告别,诀别的意思。再联系下上文一个小的语段“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弱小的赵国一败再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什么情况不可能发生?细想来,赵王前赴绳池之会,护送至边境的廉颇竟与赵王诀别,提议“三十口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若非有大忠勇,常人是万万不敢对君主说出这类忤逆之言的。所以清代姚竺田曾在《史记菁华录》对此赞叹“廉将军之为社稷臣”清代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点评此段时,更深入地认为“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廉颇对赵国之“忠”,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之“忠”,是突破狭隘的忠君思想的“大忠”,令人钦佩。于是,我们在再读“以勇气闻于诸侯”,我们就发现此处的“勇”不是仅仅为武将的“勇猛”了,而更多的是臣子的“忠勇”而这种“忠勇”也正是司马迁所提倡的臣子品行。

我们不妨再来梳理下蔺相如的升迁之路。

起初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完璧归赵 拜相如为上大夫(战国时,官爵可分为卿和大夫两级)

渑池之会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样的升迁之路,用“火箭”形容并不为过。如此“门客”,这让战功显赫的廉颇这一“武将”不舒服是很正常的吧。当然,我们不是为廉颇的“负气好胜”做辩解,而是更多的去解读文章,去贴近作品创作的本真。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学常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3)

我们仔细来读“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这里面“我”和“吾”两个字。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字都是“我”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其他两个地方都是“我”而独有“吾羞”一处为“吾”呢?

从训诂的角度看:“我”常用于表示对自身的强调、加重语气,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吾”常用以表示礼貌,自谦的意味。《辞源》中“我”就有“自以为是”的义项。我们不妨猜想下廉颇此时的心态:“我”字想必是大声吼出来的。声吼出来的。这里的“我”表示了对自身的强调,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自以为是的、偏执的、有成见的、不免狭隘与浅薄的“我”。在说“吾羞,不忍为之下”时,“吾”字大概是小声吐出来的。而且后面还加一句“宣言曰”。明目张胆的说出来的。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形象,是不是像小孩受了气之后的“撒野”?廉颇虽对蔺相如“徒以日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心存不满,但他心底坦荡、本真质朴、爽直率真,不使阴招,不用卑鄙下贱的手段去教训蔺相如,而是毫不隐讳地“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见相如处处躲避自己,不与自己争列,听到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一番弘论之后,羞愧万分,真心服善。堂堂一位大将,竟“肉祖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其真诚坦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人肺腑。

当然,廉颇所做的如此这般的事情还有不少。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你看这是多么直率的一个人。看到势力的门客直接回绝,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直接攻乐乘。见到使者,直接披甲上马。

可见廉颇被后继的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无故削夺军权后,但凡君主重新召用,便不计前嫌,出征攻伐,为赵国再立一桩桩汗马功劳。在被迫离开赵国,辗转魏、楚两国时,当赵王意欲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便用“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举动,向赵国使者证明自己虽已年老,但仍可上阵杀敌,表达了重回赵国的渴望。廉颇至死都在楚国唱叹“我思用赵人”。不得不说,廉颇一生之“忠”都系于赵国。

所以我们要注意:负荆请罪情节中并不是以廉颇之嫉妒彰显蔺相如的大义,而是一位于国安危举足轻重的战将,在被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语点醒后能放下“上卿”的身份“肉袒负荆”的大勇与智谋。课文呈现给大家的廉颇形象是一个以正面形象——为将勇猛,为臣忠义,为僚知错能改,识大体。

司马迁写《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现”,由此可见。

至此,我们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其实是一类人,“忠君、爱国”是他们身上所共有的品质。《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处的“忠”就是指忠于人、忠于事,继而衍生出忠于君、忠于国。“恕”指的是宽厚待人、推己及人,这是儒家“仁”的具体表现。蔺相如自不必说,廉颇也是如此。渑池会前,因为这一爱国情感,形势迫使廉颇必须考虑周全、安排周密、深谋远虑,说常人所不敢说,做常人所不敢做。渑池会后,他“前据后恭”的行为、“勿颈之交”的赤诚,足见其心底坦荡、一片赤子之心。其实这正是他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学常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4)

如此之人,文中还有一个——“缪贤”。

缪贤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荐蔺相如的?是在赵国群臣毫无办法,国家万般危急之时,向赵王举荐门客。是怎么举荐的?缪贤为了打动赵王,证明蔺相如确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缪贤以自己私下里结交燕王,又在犯罪之后,准备叛逃到燕国为佐证,极力贬抑自己、加罪自己,褒扬蔺相如。缪贤的身份是什么?赵宦者令,十足的内臣。“伴君如伴虎”私下结交诸侯,大大的死罪。可见缪贤的举荐真是以死保荐。为什么呢?报恩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犯罪之后,缪贤一度想要叛逃燕国,但最终赵王还是对他网开一面。缪贤有报恩之心,也在情理之中。但更重要的,应该还是缪贤的爱国之心,位卑未敢忘忧国,拳拳爱国之心,才使得这个小小的宦者令,不自量力,奋力一搏。宫廷斗争,波谲云诡,步步惊心,你死我活,缪贤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但是,在国家利益面前,缪贤终于抛却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缪贤,一个残缺的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却唱出了历史的最强音。可以说,没有缪贤,就没有后来的蔺相如,没有完璧归赵,没有绳池会,没有将相和,就没有了中国历史的一段烟云和沧桑。如此,才有明朝陈懿在《读史漫笔》中感叹:缪贤识鉴贤于平原君多矣。

综观全文,太史公平实晓畅的语言,不仅塑造了蔺相如、廉颇等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形象,道出了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更给我们传达出“忠心、爱国”的伟大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铸就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是新时代的我们必须去传承和发扬的民族之魂。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学常识归纳(廉颇蔺相如列传)(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