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

猴年就要到啦,小伙伴们对猴文化了解多少呢?今天,小薇就要讲讲中国的猴文化~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2)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3)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4)

猿猴在中国文化中出现很早,根据文献,传说中的西王母,很可能就是猴神。《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像人有尾,头发蓬乱,有尖齿,善啸叫,不正是猿猴的特征吗?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5)

2016猴年春晚吉祥物

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把猴录入了象形字。在古代,猴的相关名称甚多,有猴、狙、狖、猱、猿、狨、獑、猦、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有的字现代词典、现代电脑已经没有收录或储存了。这是因为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嬉戏的“墨猴”、善于捕鼠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一并归于猿属。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6)

猿猴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由来已久,可追寻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画獐猿最为有名的当属北宋易元吉,为了更好地表现猿猴,易元吉深入万守山区,于树上结巢而居,经年累月地观察猿猴獐鹿的习性,他笔下的猿猴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充满天趣。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7)

群猿拾果图(宋·中国画) 易元吉

善于画猴的画家中,身份最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1435年),即朱元璋曾孙,建元宣德,是明中期画院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代表作品《戏猿图》,现藏于台北故宫,生动地描绘了猿的三口之家。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8)

戏猿图(中国画) 朱瞻基

有意思的是,过去一些文人的案头书桌,还蓄养着珍稀的“墨猴”,清代《武夷山志》记述:“珍猴(即墨猴)小巧,大仅如拳”。它能为主人磨墨、递纸,在书桌上活动,一旦累了,就钻到大笔筒里休息。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养墨猴,一则它珍奇,且易于饲养;二则它那帮主人舔墨、递纸的滑稽、灵巧相和手脚不停的勤快劲儿,大大缓解了古代文人做学问的辛苦和寂寞。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9)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0)

马上封侯

在古代,由于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等文化基因,猴被奉为吉祥物,是正义、勇敢的化身。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1)

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马上封侯”纹样

因“猴”与“侯”谐音,“侯”是古代爵位,所以猴在民间文化中寓有吉利之意。《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侯”为第二等爵位,常泛指地位高贵。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2)

猴官(清·武强年画)

民间绘画中,以马、猴入图或蜂、猴入图的比比皆是。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陕西凤翔的民间泥彩塑“马上封侯”,猴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3)

马上封侯(泥彩塑,陕西凤翔,中国美术馆藏)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4)

灵猴献寿

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一方面寓意仕途荣华,另一方面也意味延年益寿。葛洪所著《抱朴子·对俗》称:“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苏轼诗亦言:“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特别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猿产于川广深山,其臂甚长,能引气,故多寿。”进一步使得猿猴在古人心目中成为长寿康泰的象征。现代齐白石的《白猿献寿图》、张其翼的《红叶双猿图》、刘奎龄的《枫猴长寿图》等作品,体现的都是这一寓意。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5)

献果(中国画) 齐白石 中国美术馆藏

实际上人生长寿、天下太平代表了古往今来多数人的生活理想,因此人们喜爱猴,都希望在猴年讨个永寿的彩头。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6)

齐天大圣

人之爱猴一半在猴文化上,一半在猴性上。猴性机敏灵巧、桀骜不驯,时而憨态呆萌,时而泼皮顽劣,时而温情脉脉,时而神通广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猴戏剧目中永远的主角。他蔑视权贵、敢于反抗天庭的气概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观众赞叹不已。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7)

大闹天宫(中国画) 刘继卣 中国美术馆藏

玩具“美猴王”造型活泼、手法幽默,塑造出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

各属相的本命(本命年的小伙伴)(18)

美猴王(玩具)喻湘莲 王南仙 中国美术馆藏

✍ 提到“猴”,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01月25日第15版(作者:韩劲松、毛建波、孙晓云)

本期编辑:孙嘉靖、张永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