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交战,鲁国第十六代君主姬同,也就是"鲁庄公"在与齐国两军对垒时,不等齐国军队人困马乏时就要急于"尽锐出击与齐交战",但是遭到了曹刿的极力阻止,曹刿建议运用"敌疲再出击的谋略,一举击溃了来犯之敌、并战胜了齐国军队,这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历史中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有过深入的剖析。

曹刿,春秋时代,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但也是古代历史时期一位久负盛名的军事理论家。

公元前684年,因鲁国干涉齐国内政,以至于招致齐国的不满所引发的一场战争。

著名的军事战争"长勺之战"历史背景所阐述的就是齐国兴兵攻打鲁国时发生的一次闻名遐迩的历史事件。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1)

人尽皆知的成语"一鼓作气"就是出自于此,其叙述的就是曹刿为"鲁庄公"临阵出谋献策、战场运筹帷幄,领导军队作战、采用后发制人的防御性军事思想而获得胜利的一场著名大战。

善于决策、敢于决断,才是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曹刿当之无愧。

众所知周,姜太公的后嗣"公子小白"在春秋时期,位居春秋五霸之巅。

那时,齐恒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会盟诸侯,打击山戎,北援燕国,讨伐楚国,一跃成为华夏盟主。

但是,在齐鲁之间爆发的"长勺之战"中一败如水(长勺:山东莱芜以北地区)。

论及齐国"长勺之战"败于鲁国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的敌手鲁庄公高薪猎聘到了一位能谋善断、庖丁解牛的职业经理人"曹刿"。

鲁国猎聘到的这位经理人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和战场的局势变化等因素的客观规律,正逢其时地制定了御敌的朝夕之策。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2)

长勺之战的起因

"长勺战争"爆发于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在"长勺战争"爆发之前,齐、鲁两家的家长因为琐事发生摩擦,以至于两家还大动干戈、武力相加,双方的关系也由友好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家。

原来,齐国集团在多年前因为家庭内部不和引发了内争,齐的两位法定继承者相继逃离。

鲍叔和公子小白于虎口逃生之下遁迹藏名于莒国,管仲则辅助公子纠前往鲁国请求政治避难。

公元前685年,齐国内乱又起,那个谋杀齐襄公,篡权即位的公孙无知在外出游玩时,遭到仇人雍廪的暗杀而死于非命。

齐国内部也就处于"群龙无首"的一种局面,鲁国掌舵人鲁庄公便"及锋而试"出兵灭齐,按照协议将扶立公子纠为齐国新的接班人。

可是,鲍叔和公子小白在莒国的赞助下也正在赶回齐国的途中,遭遇了管仲的伏兵而发生激战。

齐桓公被管仲一箭射中玉带钩后装死得以抢先一步逃回齐国继承大业,做了齐国政权的掌舵者。

随即,齐鲁两家爆发了"乾时之战",鲁齐交战中,鲁一战溃败,丢盔弃甲而逃。

尔后,齐谋臣鲍叔兴师、兵临鲁国城下,又设计将管仲诱骗归齐,拜为相。

鲁国掌舵者闻知,气的是怒目切齿、破口大骂娘希匹,随即就筹划着要挥师征讨齐国。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3)

齐国新君公子小白获悉鲁国即将来袭,就唤来管仲。双方对话如下:

齐恒公言:"俺初登君位,不想被人看不起,更不可以屡次遭受他人的侵扰,不如俺先下手为强,率先兴兵挞伐于鲁如何?"

管仲听闻言道:"公子登基初始,齐内部尚未稳定,齐外部也尚没有盟友,子民尚需休养生息,故而,此时齐万业待兴,为何还要策划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管仲的这番话犹如一阵风飘过,齐桓公非但没有将管仲的这番话记在心上,反而命令鲍叔为伐鲁主帅,统御齐军出征,齐国大军一路纵深至鲁国的长勺地区(山东莱芜东北或曲阜北部)。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4)

鲁国闻知齐军来袭,君臣们都纷纷焦急烦躁、心神不定。鲁国谋臣施伯向鲁庄公进言道:

"属下举荐一位能人,这个人学富五车、鳌里夺尊,凭借他的渊谋远略完全能够抵御齐军的侵犯!"

于是,鲁庄公在施伯的举荐下接见了曹刿。

鲁庄公与曹刿会晤时的对话如下:

曹刿言: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要凭借什么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鲁庄公言道:要想获得臣民的拥戴,就必须要做到,"暖衣饱食,君不独占,会与臣民同享。"

曹刿反驳说:"凭借小恩小利不能足以笼络住民心,因为寻常百姓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赏赐。

曹刿又问道:君王如何做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鲁庄公言"看似一件小事,都是国家的大事。身为君王虽说不保证能逐一查阅,但本着为民服务的原则,我一定会用公平之准则待子民。"

曹刿认为鲁庄公体现了一种执政为民的态度,甚感惬心。因为,唯有如此才会是出奇制胜而战胜齐军强有力的后盾。

但是,作为鲁国的掌舵者鲁庄公也想验证一下猎聘到的这位职业经理人曹刿的军事能力,就抛出来一个话题。

问道:与齐临军对阵,曹刿有何退敌之策。

曹刿言道:战场瞬息万变,御敌制胜之策也是因战机而决定的,我不是神,也不是预言家,故而没有预测的能力。

国君可以赐我与您同临战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料敌制胜的能力。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5)

恩格斯说过:有作为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柏格森也说过: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所以,事实是验证行动的唯一标准。毕竟,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价值的重要性。

因为,无论是在古代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荣誉、财富以及幸福的生活都是要靠实际行动去争取的。

鲁庄公对曹刿回答甚是满意,就让曹刿一起随军出征迎战了。

齐鲁双方"临军对垒"于长勺战场上。而此时,妄自尊大的齐军统帅鲍叔牙在齐鲁初次交锋中取得了胜利,也就没有将鲁军放在眼里,夜郎自大了起来。

这时,齐军在统帅鲍叔牙的指挥下,率先展开了第一轮的冲锋。

齐军对面阵地的鲁庄公看到敌人已经开始进攻,心急如焚,也想击鼓迎敌。

此时,曹刿劝解道:齐军此时斗志昂场、来势凶猛,若是贸然出击则于我军不利,我们应避其锐气,遵养时晦为宜,不易急于应战。

鲁庄公听闻曹刿此言有理有据,也就不好争辩,于是,就耐着性子继续看曹刿的表演。

鲁军没有得到发动冲锋的命令,大军都安如磐石、傲然屹立地保持好阵势停留在原地。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6)

齐军的第一轮冲锋在瞬息之间就奔袭至鲁军阵前,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击,而阵地防御又似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

所以,齐军在看到鲁军阵营无懈可击之后,鸣金收兵。

齐军的第一轮冲锋就这样往返徒劳而结束了。鲍叔牙看到甚是惊讶诧异,又重振旗鼓开始了第二轮的纵横决荡,然而,鲁国军队照旧是维持原状、纹丝不动。

此时,鲍叔牙就愈加疑惑不解了,或许他在想,难道是鲁军因为贪生畏死,畏怯与齐军交战了吗?

如若不是,那么我军已连续展开两次冲锋陷鋭,鲁军为何都胆悸迎战呢?

若是,齐军在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展新一轮冲锋的话,或许,鲁军会因为恐惧而会不会"旗靡辙乱"呢?

因此,统帅鲍叔牙又再次号令齐军发动了第三轮冲击。

剧情转到鲁国这边来看,此时的鲁庄公也惊悸不安,心急火燎、抓耳挠腮地不知所厝。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7)

正当鲁庄公焦心如焚时,静观战事变化的曹刿大步流星地来到鲁庄公的身边神色自若地说道:事不宜迟,即刻鸣鼓出击!

眨眼间,鲁军鼓声齐鸣的声音响彻云霄,又犹如龙吟虎啸般穿云裂石。

此时,恭默守静的鲁国士兵在气贯长虹的鼓声中,个个意气风发,如饿虎吞羊、猛虎下山之势向齐军奔袭而去。

可想而知,齐军连续两次的冲锋都徒劳无益而归,齐军将士们的那种锐气与信念都被摧残的河落海干了。

所以,齐军的斗志开始涣散、思想开始懈怠了起来,本以为鲁军这一次冲锋也不会迎战,更不会反击, 哪里会想到,对方的战鼓骤然响起,鲁军将士如排山倒海之势向齐军涌来。

面对势如破竹的鲁军,齐军阵营大乱,仓皇失措之下组织防御,但懒散疲塌的齐军无法抵御鲁军的排山倒海之势,铩羽而归了。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8)

齐兵溃败而逃,鲁庄公正要号令乘势追击。但被曹刿阻拦了下来,并言道:"莫要急于追击,待我一探究竟再行号令。"

曹刿一跃而下,反复查验齐军"靡旗辙乱"的痕迹之后,说道:尔等可以纵马横刀,追亡逐北吧。

鲁国大军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残敌,追击齐军几十里,就这样之前一直高傲自大的齐军也就弃甲曳兵、逃之夭夭了。

一名合格的决策者所需要具备的是,要拥有掌控和驾驭时局变化的时机感和预知性。

鲁军得胜班师回朝后,鲁庄公不解的向曹刿询问道:

"齐军前两轮冲锋,我们为何不擂鼓迎敌?"

曹刿言道:"两军对垒凭借斗志,依赖于一种精神。

鸣鼓出击是感染军队的士气,击鼓一轮,士兵们斗志高昂、个个生龙活虎;击鼓二轮,士兵的战斗力就会有所下降;

击鼓三轮的时候,士兵们的冲击力和信心也就彷佛似寥若晨星、所剩无几了。

我们就在这个机不旋踵的时候一路掩杀过去,岂有不胜的道理。

鲁国君臣听到这种解释后,都纷纷为曹刿点赞。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9)

但是,又有人问道:齐军在战败溃逃时,我军准备追击,你为何不让立刻追击,

而是下车观测了什么之后,才同意追击败军。这是为什么呢?

曹刿听闻后解释道:"齐军万一是诈败之策呢?

若是有计划的溃败,那就意味着他们事先有潜匿的方案。

我之所以下车查看,那是为了判断齐军溃败时战车轮子的痕迹是杂乱无章还是鱼贯而行,

得到这些结论之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纵马击杀。"

鲁国君臣听闻这番解释后,对曹刿是必恭必敬。

曹刿也在鲁庄公的赏识下成了鲁国的高级管理者。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10)

不得不说,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在我国古代战争时期是名满天下的一场战争,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其实,纵观古今,类似于"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很多,譬如说: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也是一场载入史册以弱胜强的战役。

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兖州之战"以弱胜强,收编了三十余万的青州兵;而"官渡之战"曹操仅以区区两万之众又打败袁绍十万人马。

再看"赤壁之战"周瑜以5万之兵击败20余万来犯之敌;再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以谢玄、谢石、谢琰、桓冲、桓伊等为首统御的8万北府兵战胜了苻坚的八十万前秦正规军。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11)

还有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的南梁战神"陈庆之"他以区区七千人讨伐北魏三十万人,先后攻克涡阳等三十余座城池。

另有宋金南北对峙时期爆发的"采石矶大战"虞允文仅以两万之众击溃完颜亮的六十万金兵等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古代历史时期里以弱胜强的真实战例。

更有,红一方面军以三万人迎战国民党军30万人的第三次反围剿也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红军最后以击毙俘敌3万余人取得了胜利。

《左传·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长勺之战)(12)

吃人的老虎不可惧,让你恐惧是这只老虎会隐忍之术!

"曹刿论战"的关键是一个人在决策时对时局的掌握,因而,他在战争爆发时选择隐忍不发,静待敌人战斗力低迷时对其进行迎头痛击。

而在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依然是老成持重、没有操之过急,待仔细确认敌军无诈后,再行绝地反击对手。

因为,领导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力,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可以说,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矜奇立异战场决策性艺术。

诚邀:关注#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