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

特殊的年代,稀缺的资源,培养了卓越的人物。一个品牌拥有百年历史不容易,这是榆林人的骄傲,陕北人的骄傲。

作者|独孤求馍 出品|夹馍星球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2)

即将到来的5月4日,是青年节。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的百年校庆日。

提起陕西有百年历史的高校,大家通常想到的是西安交大、西北大学这些211名校。而这一次举办百年校庆的,是位于陕北的榆林学院,以前是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才升级为本科。

整个陕北就两所大学,一个是延安大学,一个就是榆林学院。延安大学因为是党创办的,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母校,名气响亮,而榆林学院,了解的人不多。

其实,榆林学院也阔过: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8位校友担任过省委书记……这就是它拥有百年历史的印记。

但因为后来经历了诸多坎坷,时办时停,分分合合,未能进一步崛起。

近20来年,随着榆林经济的狂飙式增长,榆林学院也获得巨大的支持,一路突飞猛进,正在朝改名“榆林大学”的目标前进。

崭新的未来,就在眼前。

要谈榆林学院的历史,先得了解一个人——李子洲。

他是陕北革命先驱,今天的榆林市子洲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李子洲出生于绥德一个银匠家庭,天资聪慧,家底也不错,获得一定的教育机会。1912年,他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这是革命党人仿照日本教育体制建立的,当时陕西最好的学校。

现在西北大学的前身,有一部分就是三秦公学。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3)

1910年代的西安街道

1917年,李子洲在当地资助下,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京,陕西学子住的院子和湖南学子住的院子相邻,常串门聊天。李子洲认识了年轻的毛润之。

李子洲性格豪爽,为人好义,大家都喜欢围在他身边。在学校,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非常活跃。他以北大老师李大钊为偶像,追随其思想言行,有“小李大钊”之称。

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参加“火烧赵家楼”的主将,冲在前排,表现英勇,后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4)

李子洲

1922年,李子洲得知陕西省召开教育行政会议,筹备成立“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址拟设在陕南或关中,他深感家乡陕北更需要教育——当时陕北23个县,只有一所榆林中学。

暑期放假期间,他赶回家乡,和同学一起四处奔走,并联合陕北乡绅杜斌丞等人,上书陕西,积极争取,最终获得成功。

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落户绥德,以城内的雕山书院为校址。这是陕北第一所公办学校,面向社会免费招生,平民子弟得以有学习机会,学制三年。

首任校长为本地乡绅高竹轩,思想比较保守,因循守旧,比如他要求学生穿制服,学生哪里买得起,于是造成学生的反对,要求换人。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5)

省立四师校园

在此期间,1923年夏天,李子洲从北大毕业,先是在三原县渭北中学工作,后来又到榆林中学任教,他上课喜欢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大事,有一定影响力。

当四师“反高事件”发生后,1924年秋,他受教育厅委派,接任校长。

要提升学校实力,重在人才,李子洲在母校《北京大学日报》上刊登招聘信息,吸纳北京高校毕业生来陕北工作。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常汉三,就在李子洲的感召下入职,后来接任校长。

当时,陕北百姓中流传一句话:“若要强,扛钢枪;强上强,进学堂。”“学堂”指的就是四师。

在学校,李子洲还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党小组——中共绥德小组,直接隶属于李大钊的北京党组织。后来,小组改为支部,李子洲任书记。

到1926年冬,四师的400多位学生,80%都加入了党团组织。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6)

1926年,四师第一二级学生毕业留念

所以,李子洲是中共在陕北的第一人。后来陕北的革命领军人物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等,也是在他的影响或发展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中共遭受重创,很多活动转入地下。1929年2月,担任中共陕西省委代理书记的李子洲,因叛徒出卖被捕。当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年36岁。

而他打开的陕北革命气象,为后来中共在此落地准备了条件,功勋无量。当年正是绥师学子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建议中央到陕北,并联系对接。

1940年,毛泽东为李子洲题写:“陕北共产党奠基人”。1944年,陕甘宁边区在绥德附近专门设立子洲县,以纪念他的贡献。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7)

今天子洲县的李子洲纪念碑

李子洲争取来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也同样受重视,被陕甘宁边区接办后,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并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1941年8月,毛泽东接见绥师学生代表王履丰时,为其题词“奋斗”。今天,这两个字仍挂在校园内,仍有意义。

1943年4月,西北局抽调一批青年到绥德师范以学生身份开展工作,其中有一名女青年叫齐心,是主要带队人。2000年,她回母校探访时,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8)

“西北革命策源地”,齐心题

也是因为绥德师范处在陕北这个特殊位置,出了很多重要人物,校友群是非常辉煌的。

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刘澜涛,中顾委原常委,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杨明轩(绥师教务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原主席。

8位校友担任过省委书记:马明方,建国后第一任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原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曾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未到任);白纪年,原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以及建国前曾担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子洲杜衡贾拓夫

特殊的年代,稀缺的资源,培养了卓越的人物。

建国后,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是一所中等师范院校,即中专,相当于高中水平。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9)

“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徽和校印

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全国掀起大办教育浪潮,要求每个地区要有一所高等院校。

而榆林没有高校,解决的方法是:在绥德师范学校开设两个专科班,一个文科,一个理科,从毕业班学生中选择90名学生,进入专科班学习,即升大专。

1959年,专科班在绥德县城郊丁家沟,另择校址,建起了80孔石窑洞和6间教室,独立设校。根据上级指示,新学校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

因为,学校教学层次提高后,需要省上院校的支持。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0)

建设中的绥德师院

第二年,随着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交由榆林专署分管,更名为“绥德师范学院”。

这次分家,原来的绥德师范学校继续存在,为中等师范,主要培养小学老师;新成立的绥德师范学院,为高等师范,主要培养中学老师。

“学校”和“学院”一字之差,等级不同。两者同根,分枝发展。

正当绥德师院准备大干一场,却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建设缩减,之前跃进的很多项目纷纷下马。1962年7月,绥德师院暂停招生。

一晃多年,当最严重的风浪过去后,校园又被利用起来。1970年,绥德师院开设了榆林地区中学教师学习班,后改为榆林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学校。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1)

绥德师范学院全貌

1976年底,又在培训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榆林地区五七师范学院”。

“五七”这个词来源于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做的一个指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后来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以“五七”来命名。干部下放劳动的地方,叫“五七干校”。

榆林五七师范学院可谓是最后一批叫“五七”的学校,因为到1978年“五七”名称就废止了。

而原来的绥德师范学校,“文革”期间也受到冲击,停办师范,下放给绥德县,变成一所普通中学。

1977年,高考恢复,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学校也成为它本来的样子。

同年,榆林五七师范学院举办了大专班,首批招生150人,分中文、数学、物理三个专业,并再次挂上“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的牌子,以便招生。

与此同时,学校决定从绥德县迁到榆林城郊的西沙,新建校园,再次创业。毕竟,作为榆林地区唯一的高校,还是得放在行政公署所在地。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2)

1979年,北迁榆林1号教学楼奠基仪式

有校友回忆:

“1981年,我走进了这所没有围墙、四面黄沙的大学。记忆最深的是,只要一刮大风,次日早晨的早操就变成了用脸盆、土簸箕清理积沙。那时的苦和累,现在都成了幸福的回忆。”

这次建校延续了多年时间,直到1984年,学院全部搬迁完毕。

1984年6月,陕师大榆林专修科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原来的专修科分别改名为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并新开设了外语系,每年能招收学生200人。

至此,榆林师专站到新的起点,本地人习惯叫它“师院儿”。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3)

榆林师范专科学校师生

而绥德师范学校,也在1978年后恢复了中等师范教育。当地人习惯叫它“绥师”。

那时,初中毕业后上中师,是高性价比选择,学时短,不花钱,还能充分就业。这些中师学生往往多才多艺,既会教语文数学正科,也会音乐美术副科,在基础教育领域大放异彩。

高中毕业生,才能上榆林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升学率低,能考上师专,也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一批农村学生,因为考上了这两所学校,跳出农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小学民办老师。他要是上的中师,可能就是公办老师,人生就没那么坎坷了。

1991年,榆林师范专科学校和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榆林高等专科学校”,拥有6个师范专业和2个农牧专业(农学系和畜牧系),每年招生人数增加到三四百人。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4)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校门

1992年,中文系主任郭冰庐晋升为教授,实现学校教授零的突破。郭老师1958年建校时就在学校任教,长期从事陕北文史和陕北民间风俗文化的研究,承担了很多国家级项目。

1993年,榆林高专又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联合,开设了工科大专班,借助教育大省的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

学校的发展也得到省上的重视,1994年,榆林高专被列入《陕西省“九五”主要项目规划表》。

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校规模开始扩大,相继完成体育场、公寓楼、综合实验楼等建设,硬件条件极大改善。1998年,榆林高专招生830名,是1997年的两倍,在校生达到1750名。

榆林经济崛起,全国高校扩招,给榆林高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世纪后,借助能源优势,榆林经济迅速起飞,一跃冲到陕西各市前列。而榆林教育的发展,和榆林市是同步的。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改名为“榆林学院”。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5)

榆林学院揭牌仪式

学院的教学思路是:“巩固师范教育、突出农牧特色、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为主的工科专业群和管理类专业群。”

其实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历史:师范是本源,之后补充了农牧,现在发展化工。

学院的师范类专业师资较强,比如中文、数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很多老师都是毕业于985、211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

农牧类专业在科研上有突出成绩。2010年,榆林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成功克隆了我国首只陕北白绒山羊“亮亮”。

但榆林的能源经济名声在外,人才需求量大,就业方便,所以榆林学院最好招生的专业还是能源、化工类,比如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是榆林学院的重点专业。

有网友开玩笑说,榆林学院更应该叫“中国煤炭大学”。

而绥德师范学校,2001年从旧址名洲镇北门巷,迁到新址名洲镇镇定北街。

旧址改建成一所县办初中,即今天的绥德实验中学。前两年,国家领导人还曾到学校里视察,因为这是上一辈学习、革命的地方。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6)

绥师旧址上的绥德实验中学

绥师虽然搬到了新校区,但此时中等师范的时代过去了,小学教师的文凭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也在2006年改制为普通高中,名为“榆林第二实验中学”。

因为绥师属于榆林市管,所以头衔为“榆林”。2010年,学校被评定为省级标准化高中。

兜兜转转,继“文革”时期后,绥师又从中专变成了中学。不过,原来绥德师范学校的牌子继续保留。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7)

远看是师范学校,近看是高中

相比之下,从绥师身上分出来的榆林学院,路倒是越走越宽。

2013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

成为大学,可以争取更好的生源、更多的经费,扩大影响力,这是很多专科院校奋斗的目标。

但想变成大学,规模和实力都得达到标准,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

合并也是办法之一。2017年,榆林学院与绥德师范学校合并,后者成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两兄弟又走到一起了,只是地位调换了。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8)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

本来榆林学院的历史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算起,并入绥德师范后,一下子就延长到了1923年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规模扩大,校史增加,一举两得。

有点像一个村子俩兄弟,大哥留守家里,二弟出外打工,赚了钱后,回家把房子翻修一新。大哥一下子阔气了,而二弟也赢得了好名声。

2018年的时候,榆林学院还在举行60周年校庆,毕竟合并之初,不能那么心急;到了2023年,就可以顺理成章举办100周年校庆了。

这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

2021年,榆林学院发布了新校徽,以绥德师范学校老校门为主形象元素,中间标上“1923”,时光自带厚重感,一下子高大上了。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19)

榆林学院新校徽

校园硬件建设也在加速。2021年,榆林学院新校区在科创新城举办开工仪式,规划办学规模为20000当量学生,用地总面积达3540亩。

陕西第一的西安交大,本部校区占地面积也才3849亩,榆林学院这个规模够大了。

2023年3月26日,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项目先导工程(一期)封顶。二期项目预计9月份开工,一期、二期拉通一次性建设,完成后整体搬迁。

不过,要升级为大学,还需满足10个硕士学位点、5届硕士毕业生等条件。榆林学院从2018年开始拥有硕士学位点,目前共有9个、两届硕士毕业生,还需要一段时间积累。

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是谁(走出3位副国级领导)(20)

榆林学院科创新城规划图

针对发展,《榆林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在2023年建校百年之际,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更名大学的标准。

第二,到“十四五”末,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1-2个学科进入省级一流学科行列,完成大学更名,实现“陕甘宁蒙晋接壤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

第三,到2035年,办学内涵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水准,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目前来看,榆林大学的建设正在按照这个步骤稳健推进。

有榆林的经济基础,有政策的支持,周围又缺少大学,榆林学院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一个品牌拥有百年历史不容易,这是榆林人的骄傲,陕北人的骄傲。

当珍惜,当继续奋斗。

—END—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