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人家电视剧共几集(北部湾人家突破献礼剧瓶颈)

北部湾人家电视剧共几集(北部湾人家突破献礼剧瓶颈)(1)

《北部湾人家》研讨会全景

12月6日,电视剧《北部湾人家》研讨会在京举办。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等专家出席研讨会。

该剧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围绕着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大环境展开,以北部湾韦家人的生活为落脚点,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由知名导演齐星执导,著名编剧刘静担纲编剧,人民艺术家李雪健携手刘莉莉、斓曦、杜源、郑晓宁、赵麒、房子斌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共同倾情演绎。著名音乐人捞仔担任主题曲和全剧音乐创作,著名歌手孙楠担任主题曲演唱。

与会专家对电视剧《北部湾人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剧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写实动人,既有对时代的赞歌,也有对普通人的情感关照,以生活中的“小确幸”为切入口,突破了献礼剧的创作瓶颈,为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北部湾人家电视剧共几集(北部湾人家突破献礼剧瓶颈)(2)

李京盛

有温度更有深度 创新献礼剧创作思路

献礼剧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创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事件、大人物”是很多创作者的首选,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兴趣。《北部湾人家》“双献礼”剧的身份更是给主创出了一个难题:既要体现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的巨变,也要表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部湾人家》选择以小见大,从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变迁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用“三个礼赞”高度概括了《北部湾人家》的思想内容,即:时代的礼赞、情感的礼赞和生命的礼赞。该剧层层深入,在完成献礼剧命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升华了此剧的艺术价值。他谈到:“对情感和生命的礼赞是这部剧最具特色的地方。改革开放的成果从物质层面来讲比比皆是,但是给人们精神情感的作用在哪里?我觉得这部剧的主要力量就是在这,一般家庭剧经常写人性弱点、人格缺陷和权谋陷阱,但《北部湾人家》一概不用,它展现了明朗、向上、健康的人性纯洁度,虽然人物之间有矛盾,但都是在爱的原则基础之上。”的确,《北部湾人家》通过情感关系酿造出新时代的人情美和人性高度,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情”字,使观众产生对生活的期待和对时代的热爱。

对此,《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采用“新家庭伦理剧”的概念来定义该剧,她认为《北部湾人家》超越了家庭剧的固有范式:“这不是一个相爱相杀的套路作品,只是冷静客观地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普通家庭的平凡生活,没有重口味,却可以在日常的烦恼中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李京盛还对“生命的礼赞”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时代在发展,伴随着美好的生成,也伴随着生命的衰老。韦大壮和简淑贤这对老夫妻在这个故事中,对生命做了解读。”他表示,《北部湾人家》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表现对生命的思考:简教授的阿尔茨海默症和罗天佑的黄昏恋。“作者用充满了温情的,悲悯的同时又是通达的,有哲学思考的情节展示,告诉我们生活不仅迎接新的美好,也告别逝去的生命,同样也可以见证人心与人性的纯真。”他还指出简教授放归海龟也是对生命循环的的一种昭示,只要参悟透生命只是一个自然过程,其实并不可怕。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这个观点表示认同:“这部剧的人物设置颇具匠心,简教授和韦大壮是一对向死而生的老人,衰老、病痛和孤独不可避免,但简教授实现了一生的价值——桃李满天下,没有遗憾。这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经验啊!这部电视剧传达出这种思想,引起广大观众的感悟就是它的功劳。”

正如李春利所言,简教授已经脱离人设变成了一个符号,她代表着老人的寂寞。在剧中她努力想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留住亲情,然而珍珠婚宴孩子们并没有到齐,自己正在失去记忆也没有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剧中每个年轻人都是奋力向前冲的状态,却不知道正在遗失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这部戏在这方面给现实中的人们做了深刻的拷问。

北部湾人家电视剧共几集(北部湾人家突破献礼剧瓶颈)(3)

王大庆

铭记历史放眼未来 用现在进行时展现改革成果

一般献礼剧动辄时间跨度几十年,偏向于采用编年史的形式对历史进行重现。《北部湾人家》独辟蹊径,立足当下反映改革成果。李春利认为:“老韦一家命运变迁,其实正是当地进程文明的缩影,我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细腻、真挚的作品。改革开放的献礼剧大多是表现轰轰烈烈的创业史和家乡的巨大变迁,为我们展开的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戏从一家人为切入口,在他们分分合合的情感纠纷中,带出历史变革中关乎民生、关乎发展的的大主题、大视野。她还指出:“剧中人物从事的职业都是改革开放中最一流的行业,最能反映城市面貌。简淑贤在大学教授的课程跟非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是国家大力弘扬和保护的重要成果。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如何守住底线,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也是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说:“《北部湾人家》在时间轴上一改以往同类型剧惯用的从过去时到现在时的叙事模式,而是直接聚焦当下,以正在进行时的方式,通过聚焦家庭展现发展成果和人文精神。”

不仅如此,《北部湾人家》并没有脱离历史,而是以人物衔接过去与未来。从韦大壮的身上可以读出广西的历史,可以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官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格魅力。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提到:“韦大壮这个人物形象代表老一代,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的‘五个不’: 不要总提想当年,不要倚老卖老,不要老窝在家里,不要不服老,不要把自己当做局外人。韦桂苏这个形象代表新一代,尽职尽责、坚持原则,而且是知识女性,确实展现了新一代的面貌。”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主任陈超英从人物设置方面分析了《北部湾人家》对历史和当下的衔接:“这部剧立足现在,以今天的成就反衬过去的艰难岁月,从而更加突出改革开放的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女儿是过去抗洪英雄的遗孤,通过她将过去与今天,城市和村寨联系起来,表现了故事的地域文化特色。孙子带回外国女友的情节打破家庭内部的封闭结构,表现中外文化引起的冲突和矛盾。”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赵彤也表示赞同:“《北部湾人家》在一片年代剧中开掘了年度剧的土地,是比较有特色的。韦桂苏和父亲韦大壮之间,交接的是对改革开放的思考,特别是对未来之路的思考。”很多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电视剧都是回顾,对历史成绩的梳理,鲜有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赵彤谈了自己的看法:“应该有对来路的回望,也要有对前路的思考。这样的电视剧才有前瞻的意味,而不止有缅怀的意味。”

北部湾人家电视剧共几集(北部湾人家突破献礼剧瓶颈)(4)

李准

用真实坚守现实 填补献礼剧题材空白

中国作协全委、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范咏戈认为《北部湾人家》在献礼剧题材上填补了一个空白:“因为北部湾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这样一个重要的改革开放前沿,应该有一部相应的作品来表现它。在献礼剧中还没有过这个题材,选得非常好。”赵彤对此表示认同:“描写改革开放的电视剧,苏浙沪的比较多,其他地方相对少一些。能够看到一部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作品,确实难得。”

作为“双献礼”电视剧,为了将广西的人文风景更好地在剧中展现,主创们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北部湾人家》文学统筹张岩提到李雪健老师和齐星导演多次去往广西,进行实地采访和调研。“李雪健老师和齐星导演确立了创作的基本思路,我把它概括成了三个真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迹和真实的情感。”他认为只有真实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情感。《北部湾人家》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剧中韦桂苏就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呈现。韦桂苏的扮演者斓曦说:“虽然桂苏是厅级女干部,但她很接地气,人物形象丰满,有很多面的呈现。随着一些事情的发生,她慢慢学会理解家人,格局也变得开阔。”

为了确保电视剧能够真实地展现广西的习俗和风貌,大到场景,小到服饰花色,主创都做了大量工作,甚至道具采买人员都聘请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张岩说:“真实是艺术创作者的工具,也是他的途径,更是他的灵魂。”李雪健老师为了演好韦大壮,结合在广西走访时的大量素材,反复琢磨,剧中弹单弦琴的情节就是他设计的。张岩对这场戏印象深刻:“我觉得是很有诗意的,传达着一个老者对生命最质朴的表达,这是真实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和力量。”

正如卢蓉教授总结的那样:“这部剧用相亲相爱,温暖和谐的家庭视角,展现广西的改革成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传达出家国幸福观。”《北部湾人家》作为献礼剧,摆脱了该类型固有的创作套路,在创作视角、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勇敢迈出了探索的脚步。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