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狂诗一首(苏轼为一幅画题诗)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史,题画诗是一朵珍贵的奇葩。并且,丹青题咏、诗画合璧也是世界艺术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题画诗,起源于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有杰出作品。如李白的《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白居易的《画竹歌》、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唐代的题画诗绝大多数还是诗与画分开的,即诗作都是另写纸上的。到了宋代,在画上直接题诗的风气才盛行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便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而说到苏轼的题画诗,就不得不提那首千古名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东坡最狂诗一首(苏轼为一幅画题诗)(1)

我们都知道古人大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生活阅历往往也都极为丰富。而苏轼因为有着多年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的经历,可以说是尤为典型。因此,在苏轼眼中,一些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譬如,这首题画诗就不仅还原了画作中的旖旎风光,还富含哲理。

苏东坡最狂诗一首(苏轼为一幅画题诗)(2)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画所写的题画诗。据史书记载,惠崇是福建建阳的一个僧人,属宋初九僧之一,他能诗能画。苏轼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便是根据惠崇的第一幅《春江晚景》画,也就是“鸭戏图”而来。

苏东坡最狂诗一首(苏轼为一幅画题诗)(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首先,诗的开篇“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是早春时节的一个典型景象。即隔着稀稀疏疏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正在绽放。因为桃花才三两枝,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春寒刚过,还没有到桃花争相开放时,也就是早春。另外,苏轼隔着竹子能看到桃花,便说明了竹林的稀疏,同时桃花和翠竹的红绿掩映,也让春意显得更美了。

苏东坡最狂诗一首(苏轼为一幅画题诗)(4)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便是这首诗富含哲理的句子。它的字面意思是说,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了早春江水的回暖。说到鸭子,我们都知道它的生活习性是只要江水不结冰,就会长年生活在水中的。因此,第一时间知道水温变化的便是鸭子了。而根据“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还可以得出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感受的哲理。相信这点,我们都深有体会。

苏东坡最狂诗一首(苏轼为一幅画题诗)(5)

然后,我们再看诗的结尾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即此时江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河豚也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里来了。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它应该不是原画中具有的内容,因为如此动景,画笔是做不到的。所以它应该是苏轼根据鸭戏图合理推想出来的,为整幅画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纵观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是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了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从而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同时也借助于在水中嬉戏的鸭子,为我们表露出了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与探索。而这无论何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总的来说,苏轼为一幅画题诗,不仅景色很美,还富含哲理,值得一读。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