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被时人称为"救时宰相"、被后人称为"大明脊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却在死后被自己的学生万历皇帝夺爵抄家,差一点就惨遭掘坟鞭尸。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1)

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病逝,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登极,改年号为万历(1573— 1620)。同年,内阁首辅高拱在与太监冯保的斗争失败,张居正荣升内阁首辅。在此后十年间,张居正在首辅的位置上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实现其"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据《明神宗实录》卷125记载,经过张居正改革,"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钱至四百余万",原本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重新振兴,史称"万历中兴"。而在张居正死后只一年却人亡政息,自己也身败名裂,还祸及家人。

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

"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1、 个人性格的缺陷

张居正独断专行、铁面无私、务实的性格,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他的改革,最终又断送了他的改革,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酿成一出性格悲剧。

张居正始终认为"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这是推行改革,廓清不良风气的一种必备的性格特征。

改革中许多方针能够贯彻、 措施能够实行全在于张居正的独断专行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气魄。

然而这种专断的性格把握不好,在政治上就是专权。《明史.选举志》有如下记载:

"神宗初,张居正当国。 二年甲戌,其子礼闱下第,居正不悦,遂不选庶吉士"

"万历时,张居正当国,遂核减天下生员。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其科举减杀可推而知也"

从中可见他独断专性的性格,但同时又会严重影响改革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这未免不是一种缺陷。

万历新政的许多措施都涉及到很多达官贵族甚至皇亲国戚的利益,张居正基本上都能够做到铁面无私。在实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时,朝廷明确下令各地巡按:"丈地均粮,但有执违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这既是对以往特权的一种抗争,又是对制度破坏势力的一种抗争。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2)

而对皇帝都铁面无私,他确实做得超越君臣之份。号召节俭,甚至皇上都不能多添几件衣服;对于皇帝犯错,也要替其拟诏认错。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使张居正和神宗之间的关系隔膜加厚,也是神宗在其死后不顾恩情、迅速变脸的一个重要因素。

务实也是张居正性格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陈六事疏》的第一条便是"省议论"。 他认为"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多指乱事,多言乱听"、"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张居正建立层层制约、随时监督的考成制度,就是在保证这项制度能够落实下去。

张居正这种务实的性格既体现张居正对推诿拖延的官僚行为的不满和抗争,又体现对承办新政官员的监督和警示。然而这种务实的性格却又影响到他的用人方略,即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张居正常说:"芝兰当道,不得不除"。 建立在务实性格基础上的用人方略令张居正和言官的关系紧张。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3)

张居正这种独断专行、铁面无私、务实的性格,是促成他开创和贯彻万历新政,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是造就万历前十年辉煌的动力源泉,是抗争一切阻碍势力的利剑。

但也正由于这些性格特征,使改革反对势力壮大、改革群体不易壮大、君臣关系疏远,以至于出现身后之祸。张居正的性格使他抗争一切困难和压力 却最终因无法抗争性格本身的局限性而导致悲剧产生,演绎一场性格悲剧。

2、 权力铁三角的破裂

明朝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皇权高度集中。而皇权又是其他国家权力的源泉,所以要进行政治活动,必须取得皇权的支持。万历皇帝在隆庆六年登基时只有十岁。在万历皇帝长大以前,皇权的实际代表者是其母亲李太后。

而在李太后作为一个小商贾的女儿,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她必须寻找自己在外廷的代言人。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张居正获得了代言人的资格。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双方中担任联络员的角色,深居后宫的太后与张居正的接触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需要靠自己的死忠传递信息,。

因此,李太后—冯保—张居正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铁三角"权力关系。其中李太后是冯保和张居正的权力源泉,张居正代表皇权的公权力,而冯保则代表它的私权力。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4)

在这张权力网中,与张李关系相比,张冯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张冯之间主要是一种利益同盟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张居正把持朝政十年里,内阁与宦官之间从未发生过冲突。张居正对冯保多有迁就,自己的亲随游七与冯保的亲信徐爵结为兄弟,以显亲络。

然而正是由于张居正与冯保过于亲密,冯保被抄家后,张居正也引起了万历皇帝怀疑,未免于难。

《明史·张居正传》对此就有记载:

"谪保奉御居南京,尽籍其家金银珠宝巨万计。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

至于张—李关系就更复杂了。李太后是一个端庄贤淑、深明大义的年轻太后,她希望张居正即做一位有治国才能而又忠心耿耿的大管家,同时担任小皇帝的好老师,甚至在情感上承担着一定程度的父亲角色。此外,作为女人,她对张居正还有一些男女情感意义上的欣赏。因此,张居正必须很有分寸地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5)

虽然张居正在孝定李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改革,但是李太后的父亲李伟使双方的关系出现了裂缝。

由于女儿上位做了太后,李伟晋升为武清伯。李伟虽贵为伯爵,但十分贪财,他从三边总督王崇古手中接下一桩生意,给前线军士赶制二十万套棉衣。在此事中李伟趁机大捞了一笔,做了劣质军服,北方棉服里头根本没有棉花,全是一些败絮和草絮。

这年冬天,天气寒冷,镇守三边的大明名将戚继光部下士兵被冻死十九人,罪魁祸首就是李伟督造的军服。消息传到京师,注重边防的张居正大为震怒,把这件事如实禀告给李太后,李太后无可奈何,训斥了父亲李伟,让他在雪地里罚跪。

李伟脸面丢尽,对张居正恨之入骨。李太后虽然斥责了父亲,但是内心无疑也是非常难堪的,这就为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张居正死后遭万历皇帝夺爵抄家,有人请李太后说情,李太后居然一言不发,只说了一句"当初我爹站在大雪里,谁又为他说情来着?"任由神宗皇帝胡作非为。

这个三角形在前期时比较稳固的,然而随着万历皇帝慢慢长大,三角形逐渐变形为四边形,所有权力也渐渐集中到万历皇帝手中。

3、 皇帝教育的操切

万历皇帝即位时只有十岁,作为首辅的张居正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教育万历的责任。张居正教育万历皇帝可谓是尽心尽力,努力培养他成为千古明君。除了例行的经筵和日讲之外,隆庆六年十二月,居正进《历代帝鉴图说》。这是一本绘图立说的故事书,选取了一百一十七个历史事件,善者八十一,不肖者三十六,并且都配有插图,相当于现在的连环画。这对只有十岁的孩子极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6)

隆庆六年起,万历的必修课有三门:儒家经典课、书法课、历史课。挂名老师是内阁首辅张居正。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张居正也相信"严师出高徒"。所以,这位首辅处理政务一样雷厉风行地处理小万历的学习。每天上午,万历东宫读讲;中午,在文华殿进餐;下午,则复习功课、练习书法。

但是,这样的学习充满了压力。

张首辅隔天就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的办法是背书,如果背得流利,张老师会表扬;如果背得不流利,张老师则会当众质问。

对自己学生的心理负担、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张老师根本不管,而且他也从不关心自己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背书也好,练字也罢,都在政治化的程序中进行,作为学生的万历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的只是老师的指责。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7)

一次万历在讲筵中读《论语》,将"色勃如也"的"勃"读为"背"的音,张老师当即大喝:当读作"勃"!老师的吼声把万历吓得一下子跳了起来。从臣子角度看,张居正的行为颇有些大逆不道。

作为严师,也许这是对的,但张居正毕竟是一名政客,这就积累了万历对他的不满。以后的历史事实说明,除了严师给万历造成的心理阴影外,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师生之情。

《明史·张居正传》有一段记载: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

万历小时候犯错时,冯保就吓唬他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妈!"一旦犯了大错被李太后知道了,李太后就吓唬小万历说:"你再这样,这就告诉你张老师!" 这句话对万历很管用,很明显,张先生的威慑力十分强大。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8)

据心理学家分析,男孩子到了青春期时逆反心理往往表现得最为强烈。父母如果强行管教,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单亲家庭中的小万历遇上操切的张老师,十一到十三岁的时候我们还看不到他的逆反表现,可到了十六岁之后,这种表现一下子就强烈起来了。这跟张居正望帝成龙的操切有很大的关系,帝国的权力还是掌控在小皇帝手中,张老师很明显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张居正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他确实一个失败的教育者。因为他的教育对象比较特殊,所以失败的教育要为成功的政治买单。

结语:身后事与名

万历十年(1583年),张居正积劳成疾,长辞于世,赠谥"文忠"。在张居正去世前九天,获得了"太师"的封号。大明朝,"太师"一般是朝廷大员去世后追封的。张居正成了大明朝不多的活着的时候得到了"太师"官衔的人!由此看来,万历对自己的张老师不薄啊!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9)

但仅仅过了九个月,张居正便被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第二年五月,又被万历皇帝抄家籍没,子弟充军,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万历年间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提张居正。

张家家破人亡,这还只是一家一户的悲剧,张居正一手策划的万历新政也被彻底否定掉,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王朝悲剧的开始。

令他想象不到的是自己教导的好学生成为了皇帝中的笑柄:三十年不出宫,二十年不上朝,不见朝臣,不批公文,吃喝玩乐,号称"无为而治",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世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后发制人语录(世间再无张居正)(10)

参考文献:《明史》、《明神宗实录》、朱东润《张居正大传》、郦波《风雨张居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