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

1943年秋,延安司令部里,朱德正在听取延安党支部书记陈奇涵的工作汇报,陈奇涵汇报完毕后,神秘地朝朱德招了招手。

朱德把头凑过去,陈奇涵说:朱老总,你家里的那颗苹果树,是不是结了不少苹果?朱德嘿嘿一笑,说:结是结了不少,不过也掉得差不多了。

听完朱德的话,陈奇涵却是摇了摇头,说:现在刚刚到秋天,正是果子成熟的时候,哪里会这么早就掉光。

朱德故作疑惑的样子,然后询问:那你告诉我,我那些苹果怎么都没了?陈奇涵小声说道:你想想,是不是每次陈赓和陈锡联来和你汇报工作,你的苹果就少了一些。

出乎陈奇涵意料的是,朱德仿佛早就知道一般,只是哈哈大笑起来。

那么,陈赓和陈锡联真的偷了朱德的苹果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苹果又为何会如此珍贵呢?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

(朱德)

各具特色,亲密双陈

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彼时陈赓和陈锡联两位将军因为表现优异,被调到延安党校进行学习。

他们之前在前线的太行山一带,虽说形势凶险,但是太行山附近果树不少,所以到了秋季就可以吃到新鲜的水果。

可自从到了延安之后,陈赓却发现延安这里很少能看到果树,更别说能吃上新鲜的水果了,所以他就经常打听附近有没有果树。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2)

(陈赓)

而在当时,朱德的院子里就有着一颗苹果树,长得非常茁壮,陈赓得知后,便开始打起朱德那颗果树的主意。

事实上,陈赓将军当然是能够吃苦的,但是从他以往的经历来看,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陈赓将军就是一位行事豁达,极具特色的人物。

陈赓自小就聪慧乐观,而且性格极其外外向,经常能说出幽默的话来逗乐周围的人,而陈赓这位乐天派,心中最大的梦想还是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救国大志。

1921年,陈赓在长沙结识了毛主席,陈赓的言行举止让毛主席很是看重,两人很快接下了深厚的友谊,陈赓也顺利在第二年成为党员。

两年后,陈赓前往黄埔军校学习,在那里,陈赓又和周总理相识,并且很快靠着自己幽默的谈吐成为了黄埔军校又名的“开心果”。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3)

(年轻时的周总理)

他还在黄埔军校创建了话剧社团,名为“血花剧社”。一次在表演话剧时,因为缺少一名女演员,陈赓直接亲自上场,饰演了一位女性角色,他生动的表演赢得台下的一片喝彩。

当然,陈赓除了幽默这一特点之外,他的能力也是非常优异的,所以在1927年党中央成立中央特科之后,陈赓直接和周总理共同担任了中央特科科长。

很快,陈赓就把中央特科工作指导得仅仅有条,除了负责指挥情报工作之外,陈赓自己也亲自上阵,在上海隐藏身份获取情报。

1928年,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接触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无论是上层人士还是底层人士,陈赓都积累下了深厚的人脉。

一次,由于党的内部出现了叛徒,党中央在上海的一处办公地点被泄露出去,国民党反动派很快派人将其包围。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4)

(中央特科旧址)

陈赓得到消息,立马赶来,并利用自己王庸的身份和为首的特务头子交谈起来。

特务头子一看是在上流圈子里特别出名的王庸,立马尊敬得打起招呼,并且告诉了陈赓他们的计划。

陈赓先是装作特别开心的样子,说:太好了,抓共产党这种好事能不能算我一个?你给我几个手下,我去把守后方的出口。

特务头子有些为难,但是想到眼前这人是特别出名的人物,而且和自己的上司也有交情,于是便同意了陈赓的这一请求。

没想到,陈赓到达后方出口后,立马支开几名特务爪牙,然后传递消息给里面的同志,得知消息后,他们立即从陈赓把守的那个出口逃离。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5)

(陈赓)

待到特务们进去,哪里还有人影,只留下一个空旷的地方,就连所有相关资料也被销毁得一干二净。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位尊敬的“王庸“先生,竟是中共的陈赓。

靠着陈赓的多次优秀表现,党中央在那时避免了许多重大损失,也获取了大量的重要情报,陈赓对党中央的情报工作绝对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陈赓风趣幽默的性格截然不同,陈锡联为人十分老实,说话也都是经常说实话,而且乐于助人。

根据陈赓自己回忆,他特别喜欢和陈锡联打交道,因为陈赓自己喜欢开玩笑,而陈锡联又非常老实,哪怕被捉弄,被开玩笑也不在意,因此很对陈赓的脾气。

到了延安之后,陈赓立马就和陈锡联成为了铁哥们,两个人可谓是形影不离,经常一起去拜访延安的各位领导,于是渐渐地“双陈“的称号也便叫出来了。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6)

(陈锡联)

自从得知了朱老总院子里有一颗大的苹果树之后,陈赓便打算去弄点苹果吃,于是他想到了陈锡联,和他打好招呼,找时间俩人一起去向朱德“汇报工作“。

双陈盗果,老总纵容

话说入了秋天之后,朱德自然开始关注自家院子里的苹果树,这棵树可是他精心照料了多年才长成的,关于这棵树的故事,我们之后会讲述。

这颗苹果树到了秋天,立马结了很多果实,朱德非常满意,可谁曾想,不久后这些果子竟然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朱德发现,每隔几天,树上的果子就少一点,过了一段时间后,果子也是全部消失不见,但是朱德是何人,他自然知道了一些端倪。

所以,在陈奇涵告诉他,是双陈来汇报工作的把果子拿走了的时候,朱德没有感到意外,反倒是哈哈大笑。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7)

(陈奇涵)

原来,陈赓看中了朱德院子里的苹果后,便计划着想办法弄来一点,于是找来陈锡联,打算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趁机摘果子。

一向老实的陈锡联自然是不好意思的,可在陈赓的屡次怂恿和劝说下,终于是同意了他的这个计划。

陈赓让陈锡联先去敲门,然后等到朱德把陈锡联迎进屋后,陈赓便借机把树上的果子都打下来,然后他也敲门进去,看见陈锡联,还会“意外“地说:哟,陈锡联老弟也来汇报工作啊。

陈锡联赶紧回答:陈赓老兄也来了啊,真巧。于是两人便开始汇报工作,等到汇报完毕后,就准备离开。

出了门,陈赓就会假装吃惊,说:朱老总,你家里院子落了这么多苹果啊,没人来捡也太可惜了吧!

朱德一向大方,听到这话后,立马就说:是呀,怎么掉了这么多果子,既然你们两个人来了,就一人捡一点果子带回去吃吧。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8)

(朱德)

陈赓就等朱老总这句话,立马答应,然后拉着陈锡联一起捡苹果,两人把口袋都塞满了,然后怀里也放着苹果,这才离开朱老总的院子。

望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朱德还关心地交代:回去的时候记得多学习!

返回后,陈赓和陈锡联把苹果全部拿出来,数量竟然够两个人吃好几天的,这可让来延安多日没吃到新鲜水果的陈赓乐坏了。

尝到甜头之后,陈赓便打算等苹果吃完了,就继续去朱德那里捡,他还和陈锡联打趣地说:朱老总真好骗,我们下次换一件大一点的衣服,继续用这招。

于是,陈赓和陈锡联隔三岔五便去朱德的家里,每次出来都带着许多苹果,这也让一些围观的人看破了他们的计划,这其中就包括书记陈奇涵。

秋天还没结束,朱德院子里的果树却没了果子。一天,陈奇涵去和朱德汇报工作的时候,便借机告诉了他,果子都是陈赓和陈锡联拿走的。

出乎陈奇涵意料的是,朱德似乎早已知道,他只是笑着说:我和康克清也吃不下这么多果子,让他们带走也无妨。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9)

(朱德和妻子康克清)

朱老总毕竟是红军总司令,观察力自然是及其敏锐的,所以当陈赓两人来了很多次之后,朱德就知道了他们的用意。

但是朱德没有拆穿他们,反倒是让他们继续拿走果实,为何?

首先,正如朱德自己所说,他和妻子康克清确实吃不完这些果子,往年他都会将果子送给别人的,所以陈赓他们自己来拿,倒也无伤大雅。

其次,朱德也知道,每次陈赓和陈锡联把果子拿回去之后,都会分给士兵们吃,这自然也是朱德希望看到的。

最后,朱德作为党中央的一位重要领导人,自然是知道同志们之间的团结是很重要的,给陈赓他们拿走果子,反倒能促进陈赓和陈锡联以及其他同志之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所以朱德没有点破陈赓两人的行为,但是陈奇涵却和他们说了:朱老总知道你们玩的把戏了。听闻陈奇涵的话,陈赓和陈锡联十分尴尬,此后,他们也不再去朱德家里串门。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0)

(陈赓)

朱德反倒感觉有些不适应,一次在路上撞见双陈,便询问:陈赓,锡联,你们好久没来串门了啊。

陈赓只能尴尬地回答:朱老总,我们最近任务重,改天就去你那里拜访。陈锡联也跟着说:对啊,司令员,你让我们多学习的嘛。

朱德却是直接揭穿,说:小康想要打果子吃,我都不同意,我还特意留给你们下次串门的时候捡去呢。

双陈顿感不好意思,只能说:忙,有空了我们就去串门。说完便一溜烟跑没影了,只留朱老总在后面大笑。

自力更生,为兵为农

当然,这段轶事彰显了朱老总的宽容和双陈的幽默,但是,我们也不禁好奇,为什么当时苹果如此稀少,而朱老总又如何拥有这军区里极其罕见的苹果树呢?

事实上,这和当年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蒋介石一直把重心放在对红军的围剿上。

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红军在毛主席等人的英明领导下成功完成长征,并在延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1)

(蒋介石)

蒋介石也因为“西安事变“,不得已同意了和中共一同合作,联合抗日。

不过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当时党中央的经济压力其实很大。

据统计,1938年的时候,中共的经济收入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于外部援助,即国内人士捐助,国外人士捐助,以及国民政府的部分军饷。

可随着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都没能破局,国民党逐渐开始在抗日这一方面懈怠起来,蒋介石又开始实行策略压制中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封锁中共的根据地。

这一做法,将严重限制我党的交通运输。更严重的是,党中央的经济和物资将难以通过,红军也将陷入物资匮乏的困境中来。

此外,日军也开始对八路军进行扫荡,严重威胁了中共的物资补给,重重压力之下,中共必须要及时进行应对。

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会议。

这场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尖锐地指出:此般险境之下,必须要完成自给自足,大力进行根据地的生产活动。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2)

(毛主席)

于是,在党中央的动员之下,中共开始了“自救“活动,也就是大力发展延安等根据地区,一定要把生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毛主席和朱德等领导人,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带着劳动工具下地劳作,给全党同志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而这,就是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在大生产运动种,朱德无疑是最为亮眼的领导人之一,他在这个持续多年的活动里,完成了三大壮举。

其一,便是大力发展边区的纺织业和盐业,几乎是救命一般地改善了我党在服装和食盐这两个重要领域里的情况。

朱老总带着徐特立等专家学者跑遍了陕甘边区,考察了地形地貌,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当时党区里的生产技术和规模。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3)

(红军劳作)

其二,朱德还致力于发展边区的贸易,在听取了彼时中央财政部部长李富春的一些意见后,朱老总开始和其他领导人研究边区的贸易发展,实施了一套完善的贸易系统。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发展边区农业,开垦大量未开发地区,比如说日后著名的南泥湾。

那时的南泥湾,可谓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而朱德则是大力号召战士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且喊出了”敌人来了,拿起武器,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的口号。

从1940年到1947年的七年间,朱德前后总共十多次前往南泥湾,而也正是在这七年时间里,南泥湾从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地,变成了风吹草动见牛羊的“陕北江南“。

朱德更是多次亲自上阵,自己拿着锄头就和战士们一起劳作,见到总司令员都来挖土,战士们更是无比积极,那时候军民团结,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4)

(南泥湾纪念碑)

而朱老总的那颗苹果树,就是在开荒的时候,意外发现的。

因为党区内鲜有果树,所以朱德就把发现的几颗苹果树移植到了边区的几个地方,其中一颗便带到了自己的院子里。

没想到,带回院子里的这棵树竟然意外地长得很好,每到秋天,树上的果子就结地密密麻麻地,就如同大生产运动后的边区一样,生机勃勃。

也正是如此,双陈才有了机会来朱老总家里“偷“果子,吃到了当时延安及其少有的苹果。

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陈赓和陈锡联看上朱德家的苹果)(15)

(生机勃勃的南泥湾)

结语:

双陈前去“偷“果子,朱老总却毫无怨言,这体现出了当时党区内部干部们的团结,倘若不是有如此团结的党中央,又怎么会在之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呢。

而在这颗苹果树的背后,却又记录着中共在绝境中的触底反弹,灵活应对危机,敌人封锁,我们就自力更生,在大生产运动中实现自给自足,也创造了诸如”南泥湾精神“这样的值得铭记的精神,我们后人更是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学习这样的精神!

参考文献:

大生产运动[J].支部建设,2021,(第20期).

黄禹康.朱德与南泥湾大生产[J].西部大开发,2012,(第1期).

刘雨佳.朱德与南泥湾垦荒[J].世纪桥,2009,(第14期).

夏明星.陈赓大将军旅轶事[J].党史博采(上),2022,(第5期).

闵绪国,韩凯丽.开国上将陈锡联的戎马一生[J].红岩春秋,2020,(第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