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的起势有几步(浅论太极十三势中)

太极中的起势有几步(浅论太极十三势中)(1)

“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被称为“太极十三势”。估计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特别是用心研究的人,对这个“太极十三势”都不会陌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个劲法,“进、退、顾、盼”称为身法或步法,而最后的这个“定”却很少有人把它准确的表达清楚。“定”并不是第十三势,而是前面的十二势与它都有关联。

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它是这样描述的:“中定”是太极拳一系列要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无论技击还是养生都要求维持好自己的“中”,“中”存则成功,失“中”则失败。“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撑八面”,老拳谱中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定”的重要性。练拳时还特别强调:从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在这里,“定”和“中”联系在了一起,它的意思也就是说“定”的就是“中”。而这个“中”是什么却没有讲清楚,是身体的“重心”吗?是身体的几何“中心”吗?又是又好像不是。反正看了这段话,我还是觉得有点模糊。

而根据我自己多年练习太极拳的感悟,我觉得,这个“定”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所有的劲法或身法都有一个“定”势,请注意:是“定势”,不是“定式”。也就是说它不是做出一个固定的架式然后定在那里,而是说这些劲法在用的时候都是在“定”的前提下发出去的一种“势”能。如果“定”不住,则发出去的“势”能就是散的,没有威力。另外,“定”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我觉得主要的是指“心定”,古人讲“千变万化由心接”,不管什么劲它都不是由手发出去的,而是由“心”发出去的,所谓“太极无手,处处是手”。只有在“心定”的前提下,才会有“掤、捋、挤、按皆非似,妙手一势是太极”的效果。

太极中的起势有几步(浅论太极十三势中)(2)

其实,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对“定”的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

儒家的经典《大学》里面开篇第一段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有虑,虑而后能得。”

释(佛)家讲:戒、定、慧。由戒而入定,由定而生慧。

道家经典《老子》第十六章里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其实讲的也是定。所有功夫最后比的都是“定力”。

武术里面,不管内家外家,都讲不能妄动,手脚不能妄动,“心”更不能妄动,“心”是主帅,要如如不动。

所以,内功修练最主要的就是修“心”,也就是定“心”。不论是养生还是技击,“心定”都是很重要的,修“心”是前提,而修“心”的方法或手段就是“定”。

个人感悟,抛砖引玉而已,望得道同仁多多指点!

太极中的起势有几步(浅论太极十三势中)(3)

太极拳爱好者倪文斌于丽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