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

动物舞蹈是民间舞蹈的一种,起于原始狩猎,源于图腾崇拜,始于傩舞,因尧舜时期“百兽率舞”而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民俗活动。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1)

潮汕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风情万种、特色鲜明的民间动物舞蹈。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舞蹈在北方多为戏台舞蹈,而在潮汕地区则多为广场舞蹈,往往是与“营老爷”、做大戏相组合,在祠堂前与乡前村后的空阔地、大街、广场进行,其规模浩大,场面壮观,汇集四乡六里百姓,几乎万人空巷,尽情娱乐。

如今在城市里长大的潮汕孩子应该比较少有机会能一睹动物舞蹈的风采了,下面就科普一下,介绍几种最具代表性的舞种——

雄健高雅 ·

龙舞

潮汕民间龙舞主要有龙灯、草龙、布龙、火龙等。澄海民间艺人创作的双龙舞,每条躯体全长50多米,屈伸灵活自如。演出时,烟雾缭绕之中,巨龙出海,跃出龙门,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雄健、高雅的美感和迎祥接福的征兆。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2)

潮汕民间龙舞以陆丰县滚地金龙较有特色。滚地金龙源自南宋宫廷龙舞。明嘉靖年间,黄氏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传本,繁衍了十七代。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就地打滚。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2006年5月20日,滚地金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威武勇猛 ·

狮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是我国流行最广泛的一项民间动物舞蹈。狮舞有南北之分,南方狮舞以广东最具特色,潮汕狮舞则在广东狮舞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3)

潮汕狮舞有“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

最精采的要数主人给狮子赏红包的环节。舞至高潮处,主人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4)

潮汕狮舞以揭阳榕城南门孙氏的青狮最具特色。青狮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青狮狮头硕大沉重,最重的有20多斤,动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青狮的舞狮队员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

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在潮汕,只要是国家庆典、神诞祭典、春节开业、进宅奠基、迎神赛会等各种活动,都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2011年6月,揭阳青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奋发昂扬 ·

布马舞

布马舞又称“竹马舞”,是饶平县一种较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其由来与“泥马渡康王”传说有关。相传,康王赵构在躲避金追兵时,一只泥塑之马化成骏马,驮着康王渡河,躲过金兵围堵。后来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定都当皇帝,于是,百姓就把泥马视为神物。江西饶州(今上饶)陶瓷师傅捏制了一些泥塑马,大的有3尺长,小的不到1尺长。这些泥马一运到临安,便销售一空。临安的富户,纷纷用绸缎装饰泥塑马,供放在厅堂,祈求吉祥如意。南宋末年,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状元,饶州人引以为豪,“于元宵以娇娃巧扮状元,坐于彩缎布马上,供众观赏”。宋末元初,饶平瓷乡九村请饶州陶瓷工艺师来传授制陶技术,布马舞随之传入九村。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5)

布马舞从饶州传入时,有一只曲子《状元游街》。所谓“状元游街”,是指文天祥抗元有功,皇帝赐其与同科榜眼、探马携各自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马游街,以示庆贺。艺人将“状元游街”用布马舞演绎出来,更是春风得意,光彩荣耀。于是,布马舞在九村成为每年春节、元宵的压轴节目,每次游行,到处一片热闹欢腾。

饶平布马舞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活动。1990年参加汕头第四届迎春联欢节开幕式《潮汕跃马》文艺晚会;1999年参加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2004年饶平县被授予“布马舞之乡”;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蜿蜒矫健 ·

蜈蚣舞

蜈蚣舞始创于澄海西门乡。相传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屋梁掉下蜈蚣获得灵感而创制。职业特性使陈师傅对造型艺术较为敏感,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他设计制作伸屈自如可供舞耍的全长20米的“蜈蚣”,并与其好友石文勇(南澳人)共同设计出融入南派武功的舞蹈动作,表现蜈蚣这种环节动物爬行的特殊神态。经陈氏三代艺人不断改进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气势雄浑,刚柔相济的动物舞蹈。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6)

蜈蚣舞的表演形式属于“形儿舞”一类,共有18位演员,其中1人为舞珠者。蜈蚣珠直径80公分,罩一藤制几何图形外壳,余17人依次序分别藏身于“蜈蚣”形儿内饰演“蜈蚣”。

蜈蚣舞最适合夜间表演,当13-18节硬框内一齐点燃烛火,整条“蜈蚣”通透灼亮,双目精光熠熠,尾部高高翘起的红剪状尾巴摇曳生姿,加上点燃花炮,焰火冲天,锣鼓助威,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7)

蜈蚣舞因其独特的乡土风味、高超演艺而蜚声海内外,载入史册。1926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军进驻汕头市时,应邀献演,蒋介石与其母亲观看后,授予三枚铜牌嘉奖。1936年赴香港参加英皇加冕庆典。2000年2月参加新加坡第 28 届妆艺大游行。200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铜奖。2008年,蜈蚣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劲有力 ·

鲤鱼舞

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就在潮州民间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

12步网红广场舞(广场舞大妈专利)(8)

鲤鱼舞的道具是带棒的鲤鱼花灯。鲤鱼的躯架由竹篾扎成,要扎得有弹性,舞动时才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外部裹以素绸,彩绘上锦鳞、鱼眼、鱼鳍等。鱼身长约130厘米,宽约80厘米,鱼棒长约85厘米。鲤鱼舞表演者是5名男子,武士装扮,各执一鲤鱼灯,在潮州大锣鼓伴奏下,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十二变”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表演节奏强烈,一气呵成,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

因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鲤鱼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地古属百越,自然环境恶劣,台风、地震、暴雨、干旱以及瘴疠等天灾人祸时时造成极大破坏,潮汕人成为一个十分缺乏安全感的族群,故而“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潮汕人是一个移民族群,无论是颠沛流离、披荆斩棘的南下中原移民,还是离乡背井、筚路蓝缕的“过番”潮人,非常需要共同的神灵信仰和祖宗崇拜来获得群体团结生存的力量。于是,潮汕人在逢年过节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便跳起各种动物舞蹈,人神同乐,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文/陈友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