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

作者:赤剑天涯

有这样一段往事,让美海军上将悲观的担忧“如果战争爆发,我们可能会损失整个东地中海舰队”,让我们所有的历史文献都记下了由此事起“苏联进入进攻,美国进入防守阶段”的定语。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1)

1973年美苏在地中海长达几周的舰队大对峙,一度让世界面临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对峙的美苏舰队剑拔弩张,导弹被推上了发射架,舰炮卸下了炮衣,炮弹上膛,并且通过火控雷达牢牢锁定对方,只待开火的一声命令。

感觉到战争已经迫近的美军舰队司令连忙向对峙的苏联舰队打出旗语“不要把导弹和舰炮瞄准美国舰船”,以缓和对峙氛围,降低双方的敌意及“擦枪走火”的可能。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2)

“去它娘的航行自由,这时候最急迫的事是让苏联人把顶着脑门的家伙放下”

这场仅此于“古巴导弹危机”的美苏舰队大对峙,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是对峙期间发生过的事,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场有大国干预的代理人战争差点把整个世界拉向了三战的深渊。

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主要是叙利亚及埃及)及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在中东“搞事情”,把美苏两个幕后大国都拉到台前搞对峙了。要是“两极”背后的华约及北约组织也动了起来,进而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的大混战,中东这个“火药桶”就坐实了“三战之地”的预言。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3)

阿以在地面打第四次中东战争,美苏在海上对峙,“中东乱成了一锅粥”,就连欧洲国家都不能幸免于难,毕竟飞机对军舰,导弹对舰炮的大国舰队对峙就发生在地中海。

真打起来,美国应该是羡慕苏联的,北约国家虽然相对更富裕,但是花花肠子比较多,显得“经热而军冷”。就是“大哥赚钱可要带上我呀”,遇到打仗当炮灰的事就远远的躲到一边,所以在美苏在地中海这个北约组织的“内湖”中对峙,本身占据主场优势的美国最后只能率先示弱。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4)

顶着核弹的威胁不敢上前帮美国的场子就算了,北约国家中甚至还出现“叛徒”。1952年加入北约的土耳其不只给苏联开放了领空,还放宽了博斯普斯海峡的通行限制,让苏联黑海舰队的军舰更方便驰援地中海的对峙,要知道当年我们的辽宁舰经过博斯普斯海峡还被土耳其拿通行限制卡了好一会。

美国当时正深陷越南战争的大坑,总军力的1/3被牢牢的钉在了东南亚,所以即使对峙时美国用上了最先进的巡洋舰和最新的航空母舰,一样被苏联成立没多久的“地中海分舰队”追着打。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5)

一向自视甚高的美国海军对此“深以为耻”,毕竟11年前在古巴的美苏大对峙是以苏联的最终服软为告终。这才过去几年,曾经很弱小的苏联海军居然能在北约的内海吊打美国最引以为傲的海军。

除了苏联海军当时拥有反舰导弹这个神兵利器外,红海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也让苏联海军实力增色不少。当时年轻的苏联海军面对拥有丰厚家底的老牌海军强国,只能依赖贴近的抢先攻击。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6)

在敌军舰载航空兵攻击半径内,苏联的攻击舰艇群根本不考虑交战后能活下来的问题,搞的就是自杀式攻击。“我们要做的就是导弹,火炮,鱼雷一起向美军航母群开火”“除了抢先攻击,我们别无选择,毕竟被敌方的航母航空兵空袭以后,我们的舰队什么都剩下不了”。

世界第一次反舰导弹的实战是在1967年10月,也就是地中海对峙发生的前6年,当时的美海军攻击群仍然以火炮,炸弹,鱼雷作为主要打击手段。反舰导弹?美军攻击群还真没有,过度迷信舰载机 鱼雷/炸弹攻击力的美国,对反舰导弹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

航空炸弹能不能对地攻击(过渡迷信飞机炸弹的威力)(7)

美国反舰导弹研制和装备得都很晚,甚至晚于年轻的新中国,比如现在美军烂大街的“鱼叉”反舰导弹及“战斧”巡航导弹反舰版都是70年代末才正式服役的,我们的海鹰系列反舰导弹66年就试射了。赤剑私下以为73年的地中海对峙,领教过苏联海军“导弹铁拳”的美国才加速了反舰导弹这一武器的研发。

1973年的地中海大对峙还有很多有趣的看点和故事,比如地中海两边通,为何苏联海军的反潜编队只在中部和西部活动,东部的苏伊士运河方向直接被无视。再比如拥有攻击距离优势的美军航母为何甩不开苏联编队的尾随,以色列误击苏联商船及苏联的反击及对阿军援武器等众多故事,只能留待下期的文章讲了。(本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