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

前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上下三千多年的文明中社会制度却比较简单,以春秋为节点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直至春秋乱世结束,秦王嬴政一统六国之后中华大地进入了封建社会。为什么奴隶社会在春秋时期结束后就走向灭亡了呢?对于这一转折点古今学者进行了无数次探究,矛头都指向了当时君王的治国政策。那么,真的是分封制导致了奴隶社会的灭亡吗?

分封制度我们一般认为它存在于西周以后到秦之前朝代,其实踪迹最早还可以追溯到夏朝甚至炎黄时期,只是西周之后体现尤其明显,开始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

《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各路诸侯都来归顺、尊轩辕为天子、黄帝时设置左右大监,管理各诸侯国。”当代学者文献《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也写:“认为夏朝时期就开始使用分封制度的理由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夏王朝中君主和臣子之间名分确立的依据,就是同姓或异姓诸侯接受夏皇氏的分封。”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君王分封治天下

夏朝是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当时国家领土非常大,但是君主只有一人,并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统治。只能通过这种方法,建立朝廷和地方之间的联系。夏朝灭亡之后商朝也延用了这一制度,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1)

▲初期分封制度图

关于分封制度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西周时期,就是这一时期分封制度也发展到了巅峰状态。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这一仗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简单反倒是一场险胜。

当时的商朝主力军队正在东征,只剩少数士兵守城,纣王多年来的暴虐无道早就让周边部落对商朝充满仇恨,于是周国抓住了时机利用这些部族的仇商情绪,趁虚而入对都城进行突袭。商朝猝不及防,最后在重重围攻之下走向灭亡。随后,在各部落的推举下,牧野之战后周武王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建立了周朝。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2)

▲春秋乱世战场图

新政初立,普通士兵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此时坐在宝座上的周武王却很难放下心上的那块大石头。商朝虽然灭了还要考虑善后问题,不仅要担心前朝剩余势力死灰复燃还要警惕小部落效仿自己重蹈殷商的覆辙。

分封制就在此时应运而生,虽然商朝也用分封治国但是有明显缺陷,封权的对象多数是外族,当殷商陷入险境孤立无援之时却无一人前来搭救。周武王很显然发现了这一弊端,后期分封时选择的都是同姓子弟,封为诸侯,分布在王都周围,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中央王朝的藩屏。

把百姓分散到不同的属国封地,也可以化解商朝剩余势力聚集给朝廷造成的威胁。分封王世子弟成为诸侯可以保证权利还在自家手里。在亲缘的加持下,诸侯国中大半都是王姓,分封制也给国家带来了安定。

亲缘稀薄弊端丛生,集权日渐衰微

但是时间一长,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父传子,子传孙,孙子再传孙子,亲缘关系越来越远,周王朝以宗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分封制失去了往日的坚固,开始频频出现问题。西周到了中期的时候诸侯王对于朝廷颁布的命令就开始阳奉阴违了。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诸侯王已经将封地的原住民转化成自己的势力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封地较大的诸侯不再愿意言听计从只做个臣子。其中齐国君主甚至不愿意去朝拜周天子,需要用朝廷诓骗他过去,从此处也可以看出,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处置有一定规模的诸侯国的。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3)

▲西周等级示意图

当周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之后想要对国策进行修改又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万分的问题,此时分封制度在周朝已经使用有了百年,换句话说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祖宗规矩对于古人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忤逆要承受太多的非议,即使天子也难免俗。

推翻分封制度利益受损的首先就是西周的宗室子弟,只要这个制度实行一天,王室子弟就可以凭着血统世袭王爵,一旦废除之后这些养尊处优的子弟就要与其它人一起竞争,通过努力和奋斗也未必能获得现有的荣华富贵,所以他们极力搬出祖宗规矩来阻挡变法。

事实证明,这一招对周天子确实奏效,只能被迫将分封制实施下去。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周天子实行变法,那么第一个跳出来的也必定是王室子弟,打着天子不尊祖宗礼法的旗号进行讨伐。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4)

▲春秋初期诸侯国分布图

最终西周在不断的分封之中被诸侯国推翻。西周施行分封制度至少还有过正面影响,那么对于东周来说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新君初立,想要得到诸侯的拥护最好用的办法就是亲缘关系和祖宗礼法,要依靠祖宗礼法就得分封,要分封就又陷入了死循环。最终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土地还要接着分下去,最后天子不得不寄居在诸侯的封地,也算是历史奇闻了。

根据前朝经验改良之后的分封制度在初期的确帮助西周天子很好的巩固了政权,世易时移,统治者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针最终酿成大祸。分封制度在西周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急转直下在经历了春秋乱世之后最终由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废除,画上了属于它的句号,同样,中华大地也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的体系,可以说,分封制度在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5)

▲周武王画像图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的成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其实分封制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早有苗头。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6)

▲农民牛耕图

其一、从经济角度来看。后世对春秋时期的印象多是诸侯争霸和战乱四起,殊不知在乱世纷争的同时,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我国在经济上已经悄悄的完成了一次大的变革。东周之后各诸侯国势力已成规模想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导致战争频发青壮劳力尽数被拉去参军,失去主要劳动力传统人力农作的方式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一方面,打仗需要大量的军饷和粮草,赋税徭役较之前更重;另一方面,多地频繁爆发战争,不仅要大量征兵还有数不清的百姓在战火中枉死,人口数量骤减。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急需找到一种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创造更过产出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战争也推动了农业经济和技术上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7)

▲冶铁场景图

终于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古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发现可以用耕牛代替人力来犁地,又逐渐把铁器用于农具的制作,这种方法被后世一直沿用,直至今日依然可以见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进行农具上的改良。其实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生产也有专用工具,是一种木制形状类似今天的铁锹一样的东西叫做耜。

每到下田劳作时需要人用脚踩踏在耒的横木上,通过自身重力将耒齿扎入土中,也即是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对铁器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所以铁器在当时并非没有只是比较少而已,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青铜器,可以做器皿可以做乐器,但是因为青铜器厚重的特质并不适合作为农耕工具使用从而促使人们开始冶铁,而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渡时期。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8)

▲耜耕图

解决了工具问题接踵而来的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青壮年劳力都去充军打仗了,剩下的老弱妇孺很难完成超额的劳动量。于是人们将眼光放到了牛的身上,此后人们大量养殖的牛因其自身的特性开始逐步进入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长期稳定的动力。牛耕渐渐取代耜耕。牛耕也和铁器一样流传于后世,直至建国初期。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9)

▲牛耕图

其二、从军事和经济角度上来看也早有苗头,西周中期开始,大的诸侯国在积蓄了一定的兵力之后开始逐步吞并周边小国。诸侯国数量上愈来愈少但是个体实力愈来愈强,甚至一度可以于王都比肩本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从种种迹象上都能看出分封制度已经逐步脱离时代的轨道,君主推行制度为的是权利集中,当它的现状与出发点开始背道而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覆灭)(10)

▲春秋时期铁器图

总结:

分封制度能够沿用夏商周三朝之久,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时代起到过推动作用。君王带领一群人打下江山之后发现自己一人之力不能顾及到每个角落于是把权利下放,为了便于管理就把偌大的疆土分封给有功之臣;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一则可以维护国家安定完整,二则可以制衡贵族和奴隶之间的关系,互相牵制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造反。周朝对分封制度进一步改良,通过血缘关系来使中央和诸侯国关系更加密切。

这样看来西周出现过一段繁荣时期分封制是功不可没的。所以无论哪一种方式,它体现出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完整,从这个层面来讲在我国历史的初期就能够推行分封制度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春秋乱世结束,分封制度也被废除,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它又仿佛从来没有离开。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和制度上都还依稀可以看见它的影子。

参考文献:

《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