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冯唐易老不能封侯的三大原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李广冯唐易老不能封侯的三大原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1)

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从雁门方向入袭汉帝国边关。在上郡处劫掠了在那儿饲养的军马,汉朝军士战死的有二千人。李广那时为上郡太守,有天他带着一百骑兵出来,恰好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兵。

匈奴人见到李广这支小部队,开始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非但没有攻击反而在山上布下阵势观察李广他们的后续行动以便做下一步的行动。

见到对面数千骑兵的阵势,李广所率的骑兵各个都惊慌失措,都想赶紧撒马就跑,却被李广制止了。李广安慰大家说:“如今我们离大军有数十里,如果撤退,匈奴追射我们的话我们必然全部阵亡。假若我们留在这儿,匈奴反而以为我们是诱兵而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李广所率百骑不但没有撤退反而进入到离匈奴阵势二里左右的地方。李广接着下令大家下马解鞍休息。众人反对说敌人就在眼前,他们要是攻击怎么跑?李广则说:“匈奴人以为我们要走,我们却偏要解鞍以示意不走,从而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疑兵的可能性。”

李广冯唐易老不能封侯的三大原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2)

李广的策略起了作用,匈奴人越发怀疑他们就是诱骑。这时匈奴阵中突出一名骑白马的将领,似乎有些不认同等待的战略。李广立刻上马率领十几骑前出并射杀了白马将。然后又回到阵中解鞍休息纵马而卧。如此怪异的举动的确把匈奴人吓毛了。此时已到了日落时分。等到夜半,李广他们依旧在那儿纹丝不动,匈奴人更加怀疑汉军会在夜里袭击他们,于是引兵而去。

从这个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广的确是有勇有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难怪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然而谁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的难封并非是汉武帝对他个人有什么意见,而是他确确实实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没有获得过重大的战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武帝在对匈奴作战中李广与程不识的使用中看到。

同样是边关守将。程不识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凡其所率部队必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

出战时则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则敌人冲不动。正因如此,面对匈奴人程不识还从没有败过。恰恰也是因为过于稳重的这个原因,在数次对于匈奴出击的战役中武帝从来就不使用过程不识。倒不是怕他败而是怕他过于稳重而贻误战机。

相反,汉武帝给了李广数次机会。基本上每次对匈奴的出击都有李广的份,但李广楞是一次都没有获得任何战功。有一次倒是接敌了,但却是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包围住自己所率的部队,若非李广带领士兵力战得免,李广便会全军覆没。

李广冯唐易老不能封侯的三大原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3)

与程不识治军严谨不一样,李广的治军过于情感化自由化。他与自己的部队上上下下打成一片。自己得了赏赐必然与下属同分。吃饭睡觉也与部下在一块,从来没有架子。两千石的官位做了四十年,却依旧家无餘财。率军时,身先士卒。遇饮水处,士卒没有喝完前他绝不喝,吃饭时士卒没吃饱前他不吃。

唯其如此,在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李广又因迷失道路错过机会而被大将军卫青问责时,六十多岁的李广羞愧难当,引刀自刭。消息一经传到广军,一军痛哭流涕。

对于李广,程不识曾这样说过。“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李广治军的过于放任,虽然上下成为一体,士卒愿为李广而战,但也因此落下了许多军队作战时极易犯下的错误,毕竟没有严密的纪律,光凭着一腔勇气是无法战胜强敌的。

为什么在数次对匈奴作战中,李广所率军队一而再再而三地迷失方向,恐怕与李广本人是脱不开干系的。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后来太史公司马迁给李广的评语。在《史记》中有飞将军李广的传却没有程不识的,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李广的喜爱。无论如何,历史功过如今都已如过眼云烟,朗朗青天下,一辈子都未封侯的飞将军李广却因为后人对于他的喜爱而被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历史的天空,成为了璀璨星辰中的一颗杰出的星。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