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

何为“一眼断玉”真伪?简单来说,就是不通过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仅凭肉眼甚至不需要上手仔细观察即判断古玉真伪的方法。目前古玩行里有很多使用这种方法的“高手”。

关于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眼断玉”真伪的“武林绝学”?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一眼断玉法”,并如何学习、使用此法。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1)

首先声明,我个人将“一眼断玉”真伪法归纳总结为两种。一为传统“一眼断玉法”;二为科学“一眼断玉法”。下文我将详细讲解:

传统“一眼断玉法”

明清古玩商、收藏家的古玉辨伪方法多是通过玩弄摩挲古玉,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感觉,久而久之便从诸多感觉中得到一些辨伪和鉴定的心得和标准。这种辩伪标准一般来说都是缺乏客观依据,往往是主观的臆断。

古玩商的古玉辨伪经验首先来自师傅的传授(代代相传),其次是从自己的观察体会中积累起来的,或者是从收藏家那里听到的。不会有什么由古至今的系统性,感觉和经验往往是支离破碎的,难以系统化、条理化,为了赚钱,往往将其感觉和经验蒙上一层离奇的、古怪的、臆说的蛊惑色彩。

“一眼断玉法”就是看到一件古玉,通过自身经验来进行判断古玉的真伪。通常以型(器形)、工(纹饰)、沁色、包浆等作为主要的鉴定依据。其中型、工多以古人所画古玉图录为依据,沁色分类则为口传心授为主,包浆完全以个人感官为主要依据。在看到待鉴定古玉的一刹那心中便大概知道了古玉真伪,于是就有了现在诸位常听到的“不老”、“开门”、“宝光”等等行话。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所说的鉴定依据多以形容词为主。

一件古玉的真伪涉及到收藏者的眼力、财力、面子等各个方面,如果仅仅凭借着一些形容词就可以盖棺定论,是不是过于儿戏了?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2)

明清时期,尤其是晚清民国之时,古玩行内确有能做到“一眼断真伪”的人,但这些人数量上寥寥无几,而且多是其行业内的翘楚,甚至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业界大佬。在当时,如果一个人在某间古玩店买到有疑义的古董后,可以与店家理论,当两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就会请出几位上述大佬进行鉴定,无论鉴定结果如何,双方都会接受。而这些大佬的人品、眼力、阅历都是得到行内所有人的认可的。

而现在大多人都模仿大佬只说真假不说原因,而忘了学习大佬“一眼断真伪”的能力。

科学“一眼断玉法”

通过对经考古发掘出土玉器进行归类、总结后,通过横向类比法,对待鉴定古玉以型(器形)、纹(纹饰)、工(工艺或称工痕)、料(玉料)等方面为主要鉴定依据。

现举例说明:

例一、型(器形)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3)

故宫藏 商代 白玉虎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4)

故宫藏 商代 玉虎形片

通过对故宫所藏商代玉虎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两件玉虎虽然纹饰、玉质不同,但相同的却是虎的头部面积占据身体的三分之一。这就是通过横向类比法,找到了商代玉虎的相同之处,也可以作为鉴定条件之一。

再有人拿着一件玉虎对你说是商代时,你可以先看玉虎的头部是不是占据了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或者接近。

例二、纹(纹饰)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5)

故宫藏 春秋 玉云纹勒

春秋时期云纹变商和西周多见的勾云纹为对称内钩卷云纹(简称卷云纹、云纹),其造型特点是单体卷云纹像老式电话的听筒,民间亦称“电话纹”。

在构图结构上分为三式:

一式:单独排列;

二式:与其他卷云纹相钩连;

三式:作为龙首纹造型的基本构成。

如果看到一件明显商代或者西周风格的玉器,但上面却遍满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卷云纹,那么这件玉器真伪是不是一目了然了?

例三、工(工艺或称工痕)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6)

玉壁、战国早期、外径32.8厘米 孔径11.6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深绿色。扁平体,正圆形。肉上纹饰分为三层,内外两层饰双尾龙纹;内层纹饰三组有隔栏;外层纹饰五组,有的有隔栏,有的无隔栏。中层饰卧蚕纹。在上述三层纹饰之间有绚索纹相隔。此器形较大,雕琢亦精,在战国玉璧中亦属精品。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7)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8)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9)

通过放大观察玉璧工痕,记住砣机碾琢玉器后留下的痕迹,与现代电动工具琢玉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到不同之处。当遇到一件战国时期玉璧时,仔细观察工痕细微之处,并分别与记忆中古代砣机和现代电动工具琢玉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对比,真伪立现。

例四、料(玉料)

断玉鉴定方法图解(聊聊一眼断玉真伪)(10)

玉琮、良渚文化、高4厘米 射径6.3至6.6厘米 孔径5.1厘米、1978年浙江省平湖县瓦山乡戴墓墩出土、浙江省平湖县博物馆藏、玉质晶莹润洁,品位上乘,为良渚文化玉琮中难得之精品,全器呈矮柱体,转角刻饰神人面纹,重圈为眼,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扁方形凸块为鼻,鼻上刻有卷云纹,面纹上端有两组刻有平行细弦纹的象征羽冠。制作规整,上侧略有残缺。

良渚文化玉料来源经科学鉴定,确知良渚文化玉器中多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玉器,极少数为蛇纹石和石英岩玉髓制作的玉石器。这些玉材应是“就地取材”,很可能来自太湖周围的宜漂山地、天目山脉和宁镇山脉。遗憾的是这一地区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闪玉矿。有报告说曾在宁镇山脉安基山铜矿钻空岩芯中发现有白色致密透闪石化大理岩。这说明就地取材是可能的,只是古玉矿已枯竭,被人遗忘。(早期多数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料出自江苏小梅岭)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一眼断玉法”与科学“一眼断玉法”在鉴定依据上来说大致相同,但却又有天壤之别。如科学“一眼断玉法”中所使用的条件均是通过使用出土文物进行科学的类比分析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在实际使用时,更是通过列举条件对古玉进行鉴别真伪的,所有的鉴定结论更是没有形容词。而且所有的条件都可以经得起推敲,当有疑问之时,直接到博物馆去观察出土文物进行类比分析,而不是选择相信他人之言。

当熟练掌握科学“一眼断玉法”中所使用的主要依据,那么鉴定古玉就变成了“找茬游戏”,当所鉴定的古玉与记忆中鉴定依据完全相同时,那么这件古玉大概率就是真正的古玉了。当然,还需要借助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紫外线灯、查尔斯滤色镜及黄光手电来进行辅助鉴定。虽然没有任何一个鉴别依据可以绝对判断一件古玉为真,但当几个鉴别依据都显示所鉴定古玉为真,而且没有一个鉴定依据可以证明为假时,这件古玉的真伪也就不言而喻了。

科学“一眼断玉法”只可作为粗筛,绝对不能作为最终鉴别方法使用。要想熟练掌握科学“一眼断玉法”,要记住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晚清民国时,最少几百种以上玉器的器形与纹饰的组合;还有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玉料使用的特征;能够分辨新石器时代手工琢磨玉器工艺特征,夏商周时期青铜砣具的工艺特征,春秋开始至民国时期铁质砣具的工艺特征;还有商周秦汉及南北朝隋唐时期跽坐时所使用砣机的工艺特征和宋以后出现高几式家具后砣机的工艺特征;玉器上主要纹饰的出现年代、变形年代甚至消失年代更要了然于心。

下篇起,我将详细讲解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型(器形)、纹(纹饰)、工(工艺或称工痕)、料(玉料),通过对博物馆出土玉器进行类比分析后所得出的鉴定依据,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