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30w的家庭(七十岁老人却羡慕闺蜜)

年入30w的家庭(七十岁老人却羡慕闺蜜)(1)

田芸和叶明欣是一个村的,她们是从小到大的好姐妹。

小学一起上,初中一起读,就连初中毕了业去打工也进了一个厂。

更为巧合的是,谈恋爱的时候她们喜欢上的是一对铁哥们。

田芸的老公叫李广林,叶明欣的老公叫刘玉伟。

他们说,这才叫缘份。

又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子,田芸的儿子李默比叶明欣的儿子刘凯只大三个月。

由于两家关系好,两家人的儿子也处得像亲生兄弟一般。

只不过,李默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自立自律,懂礼貌知进退,学习更是超级棒。

没进过任何补习班,也没有上过辅导课,高三时因成绩优异被某知名大学提前录取,后来保送去了日本。

回国后就职于一知名企业,年薪以百万计。

而刘凯恰恰相反,从小就调皮捣蛋不上进,精灵古怪的想法随处都有,可就是不放在学习上。

好歹上完了初中,被刘玉伟用皮带抽着送进了技校学了汽修。

毕业后托人进了县修理厂,可他竟然偷偷辞了职,和一个同学捣鼓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

等厂子里的电话打到家里的时候,刘玉伟差点被气得吐了血。

开店得用钱,他没问自己要,这钱从哪儿来?刘玉伟和叶明欣坐班车进了城,七拐八拐地找到了他们的店。

一间小小的屋子,也就三四十平方米,乱七八糟地放着各种材料。

刘玉伟拽过刘凯就要动手,被叶明欣拦下了:“孩子大了,你给留点脸吧……”

刘凯说:“钱是问奶奶姥姥借的。我骗他们说在外打架伤了人,不敢让你们知道。

姥姥给了三千,奶奶给了三千……”

钱已经花了,店面已经铺开,即便是刘玉伟再生气,也不能让孩子把店关了吧。

无奈之下的两个人只好回家拿出钱来,把孩子落下的窟窿补上。

“这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要是拿着你家李默跟我们家刘凯比呀,我都希望刘凯不是我家儿子……”

叶明欣和田芸吐槽。

田芸劝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也许刘凯命里注定就是吃这碗饭的,咱们得接受现实。

只要孩子正干,身体健健康康的日子平平安安的,咱们就要知足……”

话虽这样说,可每次聚会时,叶明欣总会觉得内心不平衡。

人家李默升职了,加薪了,买大房子了,娶妻了,生子了,儿子入了私立幼儿园了……

回家来开的车价值多少钱,给父母亲买了什么礼物。田芸脖子上多了一条金链子,李广林酒桌上添了几箱电视广告里才见得着的酒……

而反观刘凯,摩托车修理铺不温不火地干了几年以后,两个孩子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便分开了。

随着家庭小汽车的增多,刘凯回到了镇上,开了一家汽车美容店,娶了邻村的姑娘,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

别说给父亲买好酒,给母亲买首饰了,隔三岔五的回趟家,看着园子的菜新鲜薅上一把,尝着父亲的烟好抽顺去几盒……

气得老两口心疼肝疼浑身疼。

老闺蜜铁哥们仍然走动,少时的友情时间长了发展成亲情,时不时的聚一下,说说话,拉拉呱,絮叨絮叨家长里短。

偶尔李默休假回来,两大家子坐在一起,男人说事业,女人聊孩子,虽说职业不同,倒也能聊到一块去。

叶明欣羡慕:“你看你家孙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一看家教就好……”

田芸却眼馋:“你家那两个孩子,别看淘天澄地的,可这才是小孩子应该有的样子啊……

春去秋来,日月交替,转眼间田芸和叶明欣都已经是年近70的老人了。

前两年李玉伟因病去世以后,刘凯就把叶明欣接到了自己家里去住。

女儿都已经上了高中的刘凯,依然是油嘴滑舌,经常把母亲气得跺着脚要揍他。

田芸每次去他家,叶明欣都会诉苦,声讨自己这个不着调的儿子。

田芸听了,却是满眼的羡慕:“明欣啊,我倒是想有这么一个不着调的儿子,至少,他能陪在你的身边。

看得见,摸得着,想打时打几下,想骂时骂几声……”

“田芸,我看你真是福气大了烧的说傻话吧?你看你和广林吃不愁喝不愁的,花销李默全部承包,地也不让你们种了,活也不让你们干了。

有多少人都羡慕你们的日子啊!”

谁知道田芸叹了一口气,眼泪竟然流了出来:“明欣啊,你说得不错,儿子有出息,做父母的也就有底气。

可这人呢,有时候他就是犯贱,没有什么,就渴求什么。

年龄越大,越觉得钱财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有多花点,没有少花点,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可和孩子们相处的缘分呢,确是越来越少了。

算算这几年我们和李默见面的时间有几天?和孙子见面的时间又有几天?

十个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啊!

我们七十了,不是十七,见一面就少一面了啊。

有时候,我真羡慕你,甚至是妒嫉,刘凯虽然本事不如李默,可他也没饿着你不是?

年龄越大,越渴望人气,儿女承欢,子孙绕膝,这才叫日子。

可是,对我来说,这却是奢望……”

结语:

我家大宝升学的时候,邻居大伯来吃酒,他说了一段话耐人寻味:

“养娃啊,既盼着他有本事,又盼着他没本事。

有本事的孩子在天边,没本事的孩子在眼前……”

大伯说的是实情。

可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呀,有一部分孩子是注定不能留在父母身边的。

这是为人父母的遗憾,也是为人子女的遗憾。

田芸夫妻也曾被儿子接去住过,还准备在儿子家养老,可是,从没出过门的老俩口去了那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下了成了哑巴。

语言的不通成了他们交流的最大障碍。仅仅过了十多天,便强烈要求儿子把他们送了回来。

像他们这种情况,作为老人,只能自己往开处想,而作为子女,也要尽力争取对老人有多一些的陪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