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常考不衰的新传理论(这个常考不衰的新传理论)

作为专业课知识的热门考点之一的“议程设置”,可以说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了,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变革,传媒生态变动,议程设置理论的适用性也发生变化。

作为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这是一个新传专业避不开的考点,但院校老师们的考察正在越来越偏向于出新。

这个常考不衰的新传理论(这个常考不衰的新传理论)(1)

猫哥团队汇总分析近几年各院校考察真题后发现,考察的趋势越来越偏向于经典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转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更应该重视理论的嬗变与适用性。今天,我们一文为大家梳理议程设置理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经典理论的起源

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说起

议程设置关注的研究问题并不新奇,甚至可以说由来已久。麦考姆斯认为 议程设置理论的渊源来自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引自柏拉图《理想国》 的“洞穴影像”隐喻,即人们头脑中的图景由何而来的问题;而议程设置的 概念化灵感则来自于伯纳德·科恩的著名论述:在大多数时间内媒介并不能 告诉人们对事情的看法,但却能成功地告诉读者该认真考虑些什么。

李普曼与拟态环境。

对大众媒体与公众的认知之间联系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新闻学研究的奠基人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着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都市取代传统的乡村和社群,吸纳了大量的人口涌入。由于社会规模的扩大,“现实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开始出现分离,公众亲身体验以获得的认知开始日益被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媒介环境取代,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对于公众议程上的内容,绝大多数人获得的都只是二手的现实,新闻媒体则成为了连接现实环境和公众认知的主要桥梁。(但是李普曼并未通过实证手段验证该理论)

此后,该思想被帕克、科恩等学者更精确地表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把新闻视作“能够让人们议论的内容”,他认为“新闻能够促使公众关注并回应某些议题,因而抑制了对其他议题的关注”,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排和筛选,在无形中决定了什么对公众而言是重要的。

而美国科学史学家伯纳德•科恩则将大众传媒与公众认知的关系概括为一个流传甚广的金句“新闻媒体在告诉人们怎么想这一方面可能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面却异常成功”

议程设置理论

第一阶段

1972年,美国学者麦考姆斯和肖发表了议程设置理论假设的第一项 研 究,该研究试图探寻选民认知中的重要事件与大众媒体实际报道内容的契 合度。研究以1968年总统大选期间,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的100名尚未确定投票意向的选民及9家大众媒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验证了议程设置假设:大众媒介为政治运动设置议程,影响政治事件的显著度 。麦考姆斯等人在后续研究中,多次强调议程设置的核心概念是显著度的转移,由媒介议程的显著度转移至公众议程的显著度。议程设置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间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报道频度和强度),影响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媒介议程设置过程,本质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核心观点

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议题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议题,以及先后顺序。

②大众传媒对议题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媒介接触量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④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认知层面的效果:想什么

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媒对外界的报道是有取舍的。(政经意识形态控制)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了一种媒介现实。尹特曼1993年归纳了媒介“构造”世界的两种方法:突出法和选择法。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说明传媒在认知层面的效果,议程设置是一种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1)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提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人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的内在机制与过程。

(3)改变了从个人态度改变认识传播效果的一贯方法,开始了从社会意义上整体效果认识传播效果。

(4)议程设置论提高了新闻责任问题的重要性,媒体和新闻记者该怎样客观地反映现实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议程设置理论的局限性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只强调了媒介的力量,忽略了受众对议程的影响。

(2)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的挑战

(1)传受双方互动性的增强,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便利使得受众主动性增强,媒介议程设置能力减弱。

(2)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成为能动的传播者,受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增强,媒体议程设置效果减弱。在某些情况下,受众已经开始设置,媒体的议程。另一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也使得大众媒体设置议程的难度增加。

(3)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媒体议程设置难度加大。

(4)该理论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尤其在新媒介条件下,受众兼具传播者的角色,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是常见的。

理论的批判发展

议程设置理论自面世以来就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大量实证性的文献不仅证明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也在不断丰富这一理论的内容。

(1)1973年,麦库姆斯和韦弗,导向需求

导向需求可以用两个概念来定义:相关性与不确定感。相关性低意味着导向需求低;相关性高与不确定感低导致中等导向需求,而相关性高与不确定高则意味着高导向需求。个人导向需求对议程设置有影响,为议程设置的效果与过程提供心理学解释。(议程设置效果研究)

(2)1974年,麦克劳德

议程设置发生过程受到诸多偶然因素影响:公众的党派立场、媒介接触、媒介使用需求、选举兴趣及年龄等。在考察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之时,上述因素理应被控制。

(3)1981,郎氏夫妇,议程建构

朗氏夫妇通过对水门事件中媒体与公众意见进行分析,认为议题的形成是媒体、公众和政府三方相互“竞合”的结果, 他们将其称为议题建构理论。

(4)1997年,麦库姆斯和肖,属性议程设置

媒介机构通过设置内容,突出重点事件的某些方面,而弱化另一方面的某些报道;通过标题、篇幅长短、版面位置等手段影响受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方向或角度;通过强调、选择、排除等方式,为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最终影响受众“怎么想”。(与框架理论作比较)

(5)1999,麦库姆斯和肖,议程融合

议程融合是我们用个人观点和经验来融合媒介的公民议程和我们参考社群的议程,并以此来创造一个满意的世界图像的方式。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各种可用的媒介爆炸式增长,受众接触新闻和各类信息有了多样的选择。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受众有意识地选择信息渠道使得议程设置理论面临重大挑战,为了弥补议程设置理论面对新媒介环境的缺陷和不足,麦库姆斯、肖及韦弗等人于 1999 年提出了议程融合假设。

议程融合假设将传播效果研究的主体定位于受众而非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体,强调受众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议程融合过程,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群体归属的诉求,为满足这一诉求而要选择加入某一群体,但因无法获得该群体的信息而导致认知上的不和谐,所以个体为了保持认知上的和谐,通过各种途径接触该群体的信息,进而逐步实现议程上的融合。

议程融合理论的提出,并非是要推翻之前的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被视作议程融合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议程融合过程中的一个或两个阶段人们是通过融入议程的方式来加入群体的。这说明人们面对大众媒介设置的议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根据自己对于社群归属感的需要来积极地进行选择。

(6)媒介间议程设置

指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其他媒体的议程。研究表明,影响媒介议程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来自其他媒介内容,特别是精英媒介。这种现象被称为媒介间议程设置。一般主流媒介向非主流媒介进行议程设置被称作共鸣,非主流媒介向主流媒介被称为溢散。

(7)媒介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相对而言,舆论导向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为的全面引导;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8)网络议程设置

影响公众的不是单个的议题或者属性,而是一系列议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新闻媒体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

网络出现以前,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大众传媒,公众是议程设置的客体。而现在,公众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与大众传媒共同参与议程设置或者议程互设。依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有两个层面,即“媒介在影响公众感知什么是当前重要的问题上有强大的效果”和“媒介不仅能影响人们想什么,也能影响人们怎么想。”就第一个层面的效果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从议程设置的开始到公众开始认识到此议题之间存在着几天的“时间差”。

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个新话题的发出很快就能在网上得到回应,这个“时间差”不是几天,而是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效果得到了增强。而就第二个层面的效果而言,尽管“媒介能够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并未得到验证,但新媒体时代公众对于媒介信息能够迅速反馈,以及参与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的能力得到扩大,因此新媒介对于公众的影响力是比传统媒介大的。因此也可以说,议程设置的效果得到了增强。结合两个层面的效果,可以得出结论,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效果是得到增强的。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框架出现一定的消解。新媒体上的受众非常分散,论坛、微博等变成了一类新兴的传播渠道,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所设定的框架。《掏鸟16只,获刑十年半》的新闻一经在网络上传播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然而,随着新媒体上众多信息源的出现,情况出现了反转,包括江宁公安在线、果壳网等都发布微博,表明对于许多重要的信息媒体在报道时并没有提及,但这些却是影响案情至关重要的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消解了一部分传统新闻框架的力量,以往传统新闻媒体设定的框架变得模糊,传统媒体所想要凸显和隐藏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加困难。

传统报纸新闻框架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开放的信息源会导致信息量庞杂、真伪难辨等问题,没有了传统把关人的筛选,受众在直面大量信息时将极大地考验媒介素养水平。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新闻框架在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重构,只有结合双方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参考文献:

1、议程设置_内涵_衍变与反思,张军芳

2、议程设置的起源_理论框架与应用,傅蓉

3、传播学教程

4、范式与流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