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筠连县苗族山歌(四川宜宾筠连县春风村)

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摄影报道

阳春三月,桃李盛开。最是一年春好处,四川宜宾筠连县春风村与“花”的约定如期而至。3月10日,2023年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活动暨筠连县第十四届李花节在筠连县春风村开幕。漫山遍野的李花,络绎不绝的游客,构成了春天里最美好的风景。

顺着春风村的沥青道路蜿蜒而下,两旁洁白的李花与黄灿灿的油菜花随风摇曳,散落在山谷中的农家乐小院场坝停满车辆,游客们或在李花树下互动,或在油菜花间凹造型。近年来,春风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成为了“排头兵”。

四川宜宾筠连县苗族山歌(四川宜宾筠连县春风村)(1)

然而回想过去,一首民谣却唱出了春风村的心酸。“猫咡湾石头多,小的小块块,大的大坨坨,山穷水又缺,水洗光坡坡,姑娘嫁不来,光棍汉子多,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只吃一两餐。”春风村俗名猫咡湾,属典型喀斯特丘陵山区,土壤瘠薄,资源缺乏。民谣《石头歌》是春风村过去的真实写照,把春风村过去的贫穷描述得淋漓尽致。

求变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年11月,王家元当选为春风村村主任。上任伊始,王家元以修路为突破口,3个月内修建了4公里村道,达成第一个改变。如何在石缝中谋发展是摆在全村的首要问题,为此王家元收集村民意见,聘请专家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检测,最终选择发展李子产业为突破口。

万事开头难,石头缝里没有土壤,也存不住水。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春风村村干部带头从山脚把一筐筐土、一桶桶水背到山顶,又填土又浇水。几年坚持下来,春风村硬是让李子树在石头缝里开了花,挂了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800元提高到2008年的5500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猫咡湾石头多,奈何愚公多;这块石头垒梯田,那块石头桥上搁;这块石头筑大坝哟,那块石头长出金砣砣……”一首村民自编的“原生态”民歌,又生动地反映了春风村发生的神奇变化。

2010年开始,春风村的李花连片成景,当地趁此机会举办了第一届李花节,打开乡村旅游思维,走上农旅融合道路。

“自2010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李花节以来,李花节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经济合作的良机,一届又一届的盛会,见证了川滇门户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川红故里团结奋进的丰硕成果。”筠连县委书记石进在开幕式上说。在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下,筠连李花节也是川南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

四川宜宾筠连县苗族山歌(四川宜宾筠连县春风村)(2)

2019年村建制调整改革中,原春风村与周边的向阳、水茨、千秋、冒水5个村合并成新的春风村,面积增大,人数增多,春风村的产业迎来调整。此前,“小春风村”拥有茶叶、水果和花卉三大产业,成为“大春风村”之后,增加了药材、竹产业、肉牛的种养产业。村上构建“1 1 4 1”的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创新“微产业园、兴办实体、代理创收、盘活资产、劳务派遣”集体经济发展五大模式,带动群众跟进致富。

随着李花盛开,村民詹生强家的农家乐也忙碌不停。3月8日妇女节,詹生强接待了四十多桌游客,当天农家乐收入高达两万多。得益于赏花经济,春风村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从赏花到品果,春风村依靠李树盘活了经济,农文旅融合发展,又延伸了赏花经济的内涵。迈入新时代的春风村,正如古诗句“春风吹又生”一般,每一年都在描绘新的乡村振兴画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