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1)

自古人心,都是贪婪的

李宗吾说:「学厚黑学的人,私下得到实惠就行,却不能光明正大的说出来」,还用了刘备和曹操举例子,说曹操心黑,刘备脸厚。曹操心黑天下皆知,在京剧里白脸曹操就是奸角,用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然而古人对刘备的评价就要高的多,仁厚忠义、有勇有谋,刘备在京剧中是以普通老生俊扮相,是素面,不化妆,在戏剧里做为正面形象。

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

说到曹操,古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之所以被称为枭雄是因为曹操「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即曹操认为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2)

一、盗墓的始祖是曹操! ?

曹操认为只要成功,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事实上真实的曹操也的确如此,曹操的心黑的例子,比比皆是。

摸金校尉这个职位最早就是曹操设立的,汉代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就说了曹操为了筹备军饷,所以设立摸金校尉一职,用于盗墓,曹操盗墓的主要对象就是汉墓,如著名的梁孝王墓。

据史料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 3 年。

那么问题来了,陈琳的檄文可不可能是被袁绍逼迫写的呢,有可能,但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又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持默认态度,所以曹操也算是盗墓贼的鼻祖了。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3)

二、为父报仇,仍旧保持理性

《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躲避战乱路过徐州,陶谦素来怨恨曹操,派遣骑兵掩杀曹嵩。也就是说刘备的恩师陶谦是曹操的杀父仇人。天下的仇恨莫大于杀父之仇,曹操自然要为父报仇,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目的,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想扩张版图,向东南扩展势力,于是曹操攻打徐州,结果是陶谦虽然被打败了,

但陶谦却固守城池了。理论上此时的曹操应该趁胜追击,然而曹操却鸣鼓收兵了,理由是粮草不足。由此可见纵然是报仇,曹操还是理性的报仇。有趣的是后来陶谦是病死的,病死前还扶植了曹操一生的宿敌——刘备。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4)

三、就算有杀子之仇,也可以加官进爵

建安二年,曹操发兵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诈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曹操对张绣是杀子之恨。

然而官渡之战前夕,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彼时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杀父之仇未报,可以说是陶谦老奸巨猾,而杀子之恨,曹操总要报了吧,而且张绣就在自己手下,然而曹操不但没杀,反而让其加官进爵。

可以说曹操的成功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5)

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时期,说到曹操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应该是刘备了。

「青梅煮酒」时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在曹操眼里刘备的分量。陈寿评论刘备的才干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自己说自己成功的原因是「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就是说自己就是要和曹操做的不一样,才能在逐鹿中原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天下英雄中能有所成就。

曹操是个做事的高手,而刘备是个做人的高手。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6)

五、刘备:「这徐州不是我抢的,是人家非要给我的」

曹操以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于是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带兵初战打败曹操缓解徐州危机,陶谦便想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推辞再三并写信给曹操希望他退兵,由于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退兵而去,这是第一让。

然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认为说着因为朋友之义才来,拒不接受但答应驻守徐州附近,这是第二让。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辞,陶谦死不瞑目,这是第三让。后来刘备在徐州百姓拥戴下才做了徐州牧。

一个徐州牧让刘备连让三次,有人说刘备是品德好,错!因为徐州迟早是刘备的,刘备需要告诉世人:这徐州不是我抢的,是人家非要给我的,是老百姓拥戴我,其实这就是「禅让」的老把戏。但这么做的好处是,刘备重情重义的名声传遍了天下。如果真若如此,后来刘备为什么老是占着荆州不走?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7)

六、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声名远播

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里,刘备被描绘成了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的好领导形象,三顾茅庐的确是个土办法也是个笨办法,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听张飞的,直接把诸葛亮绑了去呢?这正是刘备会做人的原因所在,刘备是个聪明人,三顾茅庐就算诸葛亮不出来,但刘玄德「礼贤下士」的形象也肯定推广出去了,彼时的诸葛亮如果感悟人生不出来,那是诸葛亮不识体统。

而同为聪明人的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他揣摩到了刘备的心思,而且刘备的「重袭之术」也已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二者一拍即合。一而再,再而三,不是刘备吃饱了没事儿干,而是刘备明白要得到一个忠臣,首先就要得到他的心,顺便刘备又多了一个求贤若渴的美名。

三国演义中二十篇经典小故事(7个三国小故事看一看)(8)

七、白帝城托孤,拉拢人心,防范未然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但这一段佳话也仅仅是佳话,实际上刘备临死前还玩了一把诸葛亮,这一招是曹操教的。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所以临时前跟诸葛亮说,你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成就大事情,我儿子刘禅,如果懂事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懂事儿,你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

刘备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刘备用计维系了这一段君臣佳话,被传为美谈,而且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诸葛亮怎么敢篡权呢?

曹操的不拘小节、刘备的谨言慎行,其实都是成功者的必要因素,会做事能成功,会做人也会成功,心黑会成功,脸厚也能成功,所以成功没有正确的公式,就如刘备所言,我的做法都与曹操相反的,但他依然能成功。

在历史的维度下刘备肯定是比曹操更被后人所尊重的,虽然他的能力不如曹操,但他却懂得阴阳之法。鬼谷子说:阳励于一言,阴励于而言,老实说这句话困扰了我好几年,我一度在想「励」会不会是通假字啊,这句话是说,在公开的场合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但私下里又要能做到随机应变。

鬼谷子用一个「励」字表达出来精髓,在公开的场合一定不能说「宁我负天下人」这样的话,否则连个京剧都是白脸,还要被骂个几千年就太不值得了,所以说话一定要分场合,有些话我们放心里就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