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

【安 姐 姐 课 堂】

二0一九年三月十六日 星期六

本周我们的【安姐姐课堂】,

准时上线啦。今天的第二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 孝之涵~~

来看看这一个孝字背后的涵义。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

孝 之 涵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2)

孝从构字上来看,是一个“老"字加上一个“子”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简简单单的一个孝字,包含了“感恩” “礼敬” “尽责” “奉养”等多方面内容,子女从父母那里传承了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敬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

第一节 养育之恩重如山

关于感恩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3)

(一)用生命守护生命

我国古时便有“儿女上怀,头顶棺材”、“儿奔生,娘奔死"等谚语流传。说明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成长,都是由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而来的。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母亲用生命守护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换来的我们呢。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是否已是泪湿衣襟,行孝尽孝的行为也就此开始了呢?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4)

(二)自爱自律报亲恩

《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其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蒙受耻辱。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5)

这段记录在《吕氏春秋》中的话主要是说:"父母生下了儿女,儿女不敢选择自杀;父母养育了儿女,儿女不敢自弃;父母保全了儿女,儿女不敢有损伤。所以儿女在走水路时,定选择乘船而非游泳,能走大路时一定不要选择小路。保全自己的身体,让其可以守住祖庙,这就是孝了。”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6)

因此,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也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尽孝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的身体不健康、所处之地不安全、财富不丰厚时,父母的心情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不走正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会对父母造成怎样的伤害和影响?父母会有怎样的担心和顾虑?若父母寝食难安,我们何来孝而言?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7)

(三)尊师之道亦是孝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出自清代诗人罗振玉的《鸣沙石室佚书 ● 太公家教》,"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句话是讲,学生应当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老师,对其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给老师“束修"(弟子到孔子处求学,带一条肉做拜师之礼,喻对老师之敬重)的好意。哪怕只做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对其视如父亲般终身尊敬。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8)

如今,“程门立雪”等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依旧受到人们的推崇。

第二节 礼顺恭敬待双亲

关于礼敬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9)

(一)礼爱恭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收录在《论语 ● 为政》中的话意思是:“现在人们时常认为赡养了父母就达到了‘孝’。然而,大家在养狗养马的过程中,也都能保证其温饱。如果对父母仅仅是赡养,而没有恭敬之心,那么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恭敬的态度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对父母的孝,有亲爱、有尊敬、还应该有细心和耐心。

修养较好的表现之一是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保持尊重和耐心,而很多人,却把最坏的一面留给了最亲的人。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0)

通常,我们总以为给父母住豪华房子、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游天下美景就是对父母的孝,其实,正如孔子在数千年前所说,这些物质上的赡养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孝”,父母真正的需求我们从来没有耐心仔细地询问观察过,或许,他们要的仅仅是我们的和颜悦色和陪伴。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1)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这句出自《孝经》的话主要讲的是:关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父母;尊敬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这里,讲到的是一种大孝,一个人若真的关爱、尊敬自己的父母,就会以同等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不与人恶交、不怠慢别人,这样,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如此,整个社会将是和谐温暖的。

第三节 尽力尽责尽我心

关于尽责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2)

(一)做好自己是尽责

在《孝经》中,孔子讲述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土之孝以及庶人之孝,每一种身份都有自己对应的职责。

而对平民百姓,子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意思是:能分辨清楚自然的变化规律,分清土地的优劣,自身能做到严于律己、勒俭节约,以此来供养父母,就做到了平凡人的孝。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照顾老人,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就是孝的意义。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3)

(二)正业正道为尽责

《孝经开宗明义》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此话是讲,人在世上,应该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要求我们做到自爱的话,那么“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则是要求我们做到自立、自强。做正事、行正道,让父母以我们为荣,给后世子孙做好榜样!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4)

在通常概念里,孝敬父母的方式往往是多陪伴他们,常回家看看。其实做好自己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只要孩子行得正走得直,哪怕远在千里,父母和孩子的心也在一起;但若做那贪赃枉法之事,即使近在身边,也犹如远在千里。

让我们心念远方父母的牵挂,时刻谨记做人做事的底线,在做好自己的原则下成就自己,做正事、行正道,真正为父母争光,为自己的人生添彩。

第四节 侍奉赡养言必行

关于奉养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5)

(一)珍惜父母健在时

奉养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体现孝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增广贤文》中教育孩童:"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这里的“甘旨”指美味的食物,这句话是说:应该早早地履行孝道,趁着父母还健康的时候,给予他们美味的食品,好好孝顺他们,否则等到他们年老时,再想要孝顺就来不及了。

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已经不需要“甘旨”方面的奉养了,但精神上的“奉养"则更为重要。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6)

(二)如幼陪伴敬乐忧

子曰:“孝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有孝道的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怀着恭敬之心,不可怠慢,注意父母的衣食起居,使其身体健康;在奉养父母的时候,要和颜悦色,使父母感到心安;在父母生病的时候,要及时带他们医治,以祈早日痊愈,使父母没有忧虑;若父母不幸去世,则应感到万分悲痛;最后,每年在父母的祭日里,都要严格祭祀礼仪,庄严肃穆地祭奠。

只有做到了这5件事,才能算是对父母尽到了做子女的责任。

孝的主题班会教案(安姐姐课堂第二课)(17)

一个“孝”字原来包涵了多重意义,

小伙伴们今天有领悟到吗。

你们身边有什么感人的孝道故事吗,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给我们哦,

让我们下周六再见吧~~

祝大家周末愉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